成語“衆怒難犯”是什麼意思?背後有何歷史典故?

本文已影響7.33K人 

如何解釋成語“衆怒難犯”?有什麼典故?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成語】: 衆怒難犯

【拼音】: zhòng nù nán fàn

【解釋】: 犯:觸犯、冒犯。羣衆的憤怒不可觸犯。表示不可以做羣衆不滿意的事情。

成語“衆怒難犯”是什麼意思?背後有何歷史典故?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鄭國掌握朝政大權的是子駟。大夫尉止與子駟平素不和,尉止便糾集宗族的一夥人發動叛亂。他們打進宮廷,殺死了子駟等人,並將鄭簡公劫持到北宮。司徒子孔因爲事先聽到風聲,所以提前作了準備。他與子產一起平定了叛亂,殺死尉止等叛亂分子。此後,子產掌握鄭國朝政。他製作盟書,規定官員各守其位,聽從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將領不肯順從,他準備殺掉他們。子產勸阻他,請求燒掉盟書。子孔不同意,說:“製作盟書是爲了安定國家,大夥發怒就燒了它,就變成大夥當政,國家不是很爲難了嗎?”子產說:“衆人的憤怒不可冒犯,專權的願望難於成功,把這兩件難辦的事合在一起來安定國家,這是危險的辦法,不如燒掉盟書來安定大夥。這樣,您得到了需要的東西,大夥也能夠安定,不也是很好的嗎?要知道,專權的願望是不成功的,觸犯大夥會發生禍亂。您一定要考慮到大夫們的情緒,聽從他們的意見啊!”子孔聽從了子產的勸告,當衆燒掉了盟書,於是鄭國安定下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