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列傳卷三十篇講述了哪些故事?

本文已影響2.73W人 

《舊唐書》記載的是唐朝的歷史,是一部偉大的史類文學作品,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共200卷,那麼其中列傳卷三十篇記載了哪些事蹟?原文是什麼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

褚遂良,散騎常侍亮之子也。太業末,隨父在隴右,薛舉僭號,署爲通事舍人。 舉敗歸國,授秦州都督府鎧曹參軍。貞觀十年,自祕書郎遷起居郎。遂良博涉文史, 尤工隸書,父友歐陽詢甚重之。太宗嘗謂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 書。”徵曰:“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太宗即日召令侍書。太宗嚐出 御府金帛購求王羲之書跡,天下爭齎古書詣闕以獻,當時莫能辯其真僞,遂良備論 所出,一無舛誤。十五年,詔有事太山,先幸洛陽,有星孛於太微,犯郎位。遂良 言於太宗曰:“陛下撥亂反正,功超前烈,將告成東嶽,天下幸甚。而行至洛陽, 彗星輒見,此或有所未允合者也。且漢武優柔數年,始行岱禮,臣愚伏願詳擇。” 太宗深然之,下詔罷封禪之事。其年,遷諫議大夫,兼知起居事。太宗嘗問:“卿 知起居,記錄何事,大抵人君得觀之否?”遂良對曰:“今之起居,古左右史,書 人君言事,且記善惡,以爲鑑誡,庶幾人主不爲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太宗 曰:“朕有不善,卿必記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載筆,君舉必 記。”黃門侍郎劉洎曰:“設令遂良不記,天下亦記之矣。”太宗以爲然。時魏王 爲太宗所愛,禮秩如嫡。其年,太宗問侍臣曰:“當今國家何事最急?”中書侍郎 岑文本曰:“《傳》稱‘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由斯而言。禮義爲急。”遂良進 曰:“當今四方仰德,誰敢爲非?但太子、諸王,須有定分,陛下宜爲萬代法以遺 子孫。”太宗曰:“此言是也。朕年將五十,已覺衰怠。既以長子守器東宮,弟及 庶子數將五十,心常憂慮,頗在此耳。但自古嫡庶無良佐,何嘗不傾敗國家?公等 爲朕搜訪賢德,以傅儲宮,爰及諸王,鹹求正士。且事人歲久,即分義情深,非意 窺窬,多由此作。”於是限王府官僚不得過四考。十七年,太宗問遂良曰:“舜造 漆器,禹雕其俎,當時諫舜、禹者十餘人。食器之間,苦諫何也?”遂良對曰: “雕琢害農事,纂組傷女工。首創奢淫,危亡之漸。漆器不已,必金爲之;金器不 已,必玉爲之。所以諍臣必諫其漸,及其滿盈,無所復諫。”太宗以爲然,因曰: “夫爲人君,不憂萬姓而事奢淫,危亡之機可反掌而待也。”時皇子年幼者多任都 督、刺史,遂良上疏曰:“昔兩漢以郡國理人,除郡以外,分立諸子。割土分疆, 雜用周制。皇唐州縣,祖依秦法。皇子幼年,或授刺史,陛下豈不以王之骨肉,鎮 扞四方?此之造制,道高前烈。如臣愚見,有小未盡。何者?刺史郡帥,民仰以安。 得一善人,部內蘇息;遇一不善,合州勞弊。是以人君愛恤百姓,常爲擇賢。或稱 河潤九里,京師蒙福;或人興歌詠,生爲立祠。漢宣帝雲:‘與我共理者,惟良二 千石。’如臣愚見,陛下兒子內年齒尚幼、未堪臨人者,且留京師,教以經學。一 則畏天之威,不敢犯禁;二則觀見朝儀,自然成立。因此積習,自知爲人。審堪臨 州,然後遣出。臣謹按漢明、章、和三帝,能友愛於弟,自茲已降,取爲準的。封 立諸王,雖各有國土,年尚幼小者,召留京師,訓以禮法,垂以恩惠。訖三帝世, 諸王數十百人,唯二王稍惡,自餘餐和染教,皆爲善人。則前事已驗,惟陛下詳察。” 太宗深納之。其年,太子承乾以罪廢,魏王泰入侍,太宗面許立爲太子。因謂侍臣 曰:“昨青雀自投我懷雲:‘臣今日始得與陛下爲子,更生之日也。臣唯有一子, 臣百年之後,當爲陛下殺之,傳國晉王。’父子之道,故當天性,我見其如此,甚 憐之。”遂良進曰:“陛下失言。伏願審思,無令錯誤也。安有陛下百年之後,魏 王執權爲天下之主,而能殺其愛子,傳國於晉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爲太子,而復 寵愛魏王,禮數或有逾於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鑑不遠,足爲龜鏡。 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願陛下別安置晉王,始得安全耳。”太宗涕泗交下曰:“我 不能。”即日召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與遂良等定策,立晉王爲皇太子。時頻有 飛雉集於宮殿之內,太宗問羣臣曰:“是何祥也?”對曰:“昔秦文公時,有童子 化爲雉,雌者鳴於陳倉,雄者鳴於南陽。童子曰:得雄者王,得雌者霸。文公遂以 爲寶雞。後漢光武得雄,遂起南陽而有四海。陛下舊封秦王,故雄雉見於秦地,此 所以彰表明德也。”太宗悅曰:“立身之道,不可無學,遂良博識,深可重也。” 尋授太子賓客。

《舊唐書》·列傳卷三十篇講述了哪些故事?

時薛延陀遣使請婚,太宗許以女妻之,納其財聘,既而不與。遂良上疏曰:

臣聞信爲國本,百姓所歸,是以文王許枯骨而不違,仲尼寧去食而存信。延陀 曩歲乃一俟斤耳,值神兵北指,蕩平沙塞,狼山、瀚海,萬里蕭條,陛下兵加諸外 而恩起於內,以爲餘寇奔波,須立酋長,璽書鼓纛,立爲可汗。其懷恩光,仰天無 極,而餘方戎狄,莫不聞知,以共沐和風,同餐恩信。頃者頻年遣使,請婚大國, 陛下復降鴻私,許其姻媾。於是報吐蕃,告思摩,示中國,五尺童子人皆知之。於 是御幸北門,受其獻食,於時百僚端笏,戎夷左衽,虔奉歡宴,皆承德音,口歌手 舞,樂以終日。百官會畢,亦各有言,鹹以爲陛下欲得百姓安寧,不欲邊境交戰, 遂不惜一女而妻可汗,預在含生,所以感德。今一朝生進退之意,有改悔之心,臣 爲國家惜茲聲聽。君子不失色於物,不失口於人。晉文公圍原,命三日糧,原不降, 命去之。諜出曰:“原將降矣。”軍吏請待之,公曰:“信,國之寶也,民之庇也。 得原失信,何以庇之?”陛下慮生意表,信在言前,今者臨事,忽然乖殊,所惜尤 少,所失滋多。情既不通,方生嫌隙,一方所以相畏忌,邊境不得無風塵。西州、 朔方,能無勞擾?彼胡以主被欺而心怨,此士以此無信而懷慚,不可以訓戎兵,不 可以勵軍事。伏惟陛下以聖德神功,廓清四表。自君臨天下,十有七載,以仁恩而 結庶類,以信義而撫戎夷,莫不欣然,負之無力。其見在之人,皆思報厚德;其所 生胤嗣,亦望報陛下子孫。今者得一公主配之,以成陛下之信,有始有卒,其唯聖 人乎!且又龍沙以北,部落無算,中國擊之,終不能盡。亦由可北敗,芮芮興,突 厥亡,延陀盛。時以古人虛外實內,懷之以德,爲惡在夷不在華,失信在彼不在此。 伏惟陛下聖德無涯,威靈遠震,遂平高昌,破吐渾,立延陀,滅頡利。輕刑薄賦, 庶事無壅,菽粟豐賤,祥符累臻。此則堯、舜、禹、湯不及陛下遠矣。伏願旁垂愷 悌,廣茲含育,而常嗔絕域,有意遠籓,非偃伯興文之道,非止戈爲武之義。臣以 庸闇,忝居左右,敢獻瞽言,不勝戰懼。

時太宗欲親征高麗,顧謂侍臣曰:“高麗莫離支賊殺其王,虐用其人。夫出師 吊伐,當乘機便,今因其弒虐,誅之甚易。”遂良對曰:“陛下兵機神算,人莫能 知。昔隋末亂離,手平寇亂。及北狄侵邊,西蕃失禮,陛下欲命將擊之,羣臣莫不 苦諫,陛下獨斷進討,卒並誅夷。海內之人,徼外之國,畏威懾伏,爲此舉也。今 陛下將興師遼東,臣意熒惑。何者?陛下神武,不比前代人君。兵既渡遼,指期克 捷,萬一差跌,無以威示遠方,若再發忿兵,則安危難測。”太宗深然之。兵部尚 書李勣曰:“近者延陀犯邊,陛下必欲追擊,此時陛下取魏徵之言,遂失機會。若 如聖策,延陀無一人生還,可五十年間疆場無事。”帝曰:“誠如卿言,由魏徵誤 計耳。朕不欲以一計不當而尤之,後有良算,安肯矢謀。”由是從勣之言,經畫渡 遼之師。遂良以太宗銳意三韓,懼其遺悔,翌日上疏諫曰:

臣聞有國家者譬諸身,兩京等於心腹,四境方乎手足,他方絕域,若在身外。 臣近於坐下,伏奉口敕,布語臣下,雲自欲伐遼。臣數夜思量,不達其理。高麗王 爲陛下之所立,莫離支輒殺其主,陛下討逆收地,斯實乘機。關東賴陛下德澤,久 無征戰,但命二、三勇將,發兵四、五萬,飛石輕梯,取如回掌。夫聖人有作,必 履常規,貴能克平兇亂,駕馭才傑。惟陛下弘兩儀之道,扇三五之風,提厲人物, 皆思效命。昔侯君集、李靖,所謂庸夫,猶能掃萬里之高昌,平千載之突厥,皆是 陛下發蹤指示,聲歸聖明。臣旁求史籍,訖乎近代,爲人之主,無自伐遼,人臣往 徵,則有之矣。漢朝則荀彘、楊僕,魏代則毋丘儉、王頎;司馬懿猶爲人臣,慕容 真僭號之子,皆爲其主長驅高麗,虜其人民,削平城壘。陛下立功同於天地,美化 包於古昔,自當超邁於百王,豈止俯同於六子?陛下昔翦平寇逆,大有爪牙,年齒 未衰,猶堪任用,匪唯陛下之所使,亦何行而不克。方今太子新立,年實幼少,自 餘籓屏,陛下所知。今一旦棄金湯之全,渡遼海之外,臣忽三思,煩愁並集。大魚 依於巨海,神龍據於川泉,此謂人君不可輕而遠也。且以長遼之左,或遇霖淫,水 潦騰波,平地數尺。夫帶方、玄菟,海途深渺,非萬乘所宜行踐。東京太原,謂之 中地,東捴可以爲聲勢,西指足以摧延陀,其於西京,逕路非遠,爲其節度,以設 軍謀,系莫離支頸,獻皇家之廟。此實處安全之上計,社稷之根本,特乞天慈,一 垂省察。

太宗不納。十八年,拜黃門侍郎,參綜朝政。高麗莫離支遣使貢白金,遂良言 於太宗曰:“莫離支虐弒其主,九夷所不容,陛下以之興兵,將事吊伐,爲遼山之 人報主辱之恥。古者,討弒君之賊,不受其賂。昔宋督遺魯君以郜鼎,桓公受之於 太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昭德塞違,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於太廟,百官象 之,其又何誅焉?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義士猶或非之,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 置諸太廟,其若之何?’夫《春秋》之書,百王取法,若受不臣之筐篚,納弒逆之 朝貢,不以爲愆,何所致伐?臣謂莫離支所獻,自不得受。”太宗納焉,以其使屬 吏。

太宗既滅高昌,每歲調發千餘人防遏其地,遂良上疏曰:

臣聞古者哲後,必先事華夏而後夷狄,務廣德化,不事遐荒。是以周宣薄伐, 至境而止;始皇遠塞,中國分離。漢武負文、景之聚財,玩士馬之餘力,始通西域, 初置校尉。軍旅連出,將三十年。復得天馬於宛城,採蒲萄於安息。而海內虛竭, 生人失所,租及六畜,算至舟車,因之凶年,盜賊並起,搜粟都尉桑弘羊復希主意, 遣士卒遠田輪臺,築城以威西域。帝翻然追悔,情發於中,棄輪臺之野,下哀痛之 詔,人神感悅,海內乃康。向使武帝複用弘羊之言,天下生靈皆盡之矣。是以光武 中興,不逾蔥嶺,孝章即位,都護來歸。

陛下誅滅高昌,威加西域,收其鯨鯢,以爲州縣。然則王師初發之歲,河西供 役之年,飛芻輓粟,十室九空,數郡蕭然,五年不復。陛下歲遣千餘人遠事屯戍, 終年離別,萬里思歸。去者資裝,自須營辦,既賣菽粟,傾其機杼。經途死亡,復 在其外,兼遣罪人,增其防遏。彼罪人者,生於販肆,終朝惰業,犯禁違公。止能 擾於邊城,實無益於行陣。所遣之內,復有逃亡,官司捕捉,爲國生事。高昌途路, 沙磧千里,冬風冰冽,夏風如焚。行人去來,遇之多死。《易》雲:“安不忘危, 理不忘亂。”設令張掖塵飛,酒泉烽舉,陛下豈能得高昌一人菽粟而及事乎?終須 發隴右諸州,星馳電擊。由斯而言,此河西者方於心腹,彼高昌者他人手足,豈得 糜費中華,以事無用?《書》曰:“不作無益害有益。”其此之謂乎!

陛下道映先天,威行無外,平頡利於沙塞,滅吐渾於西海。突厥餘落,爲立可 汗;吐渾遺氓,更樹君長。復立高昌,非無前例,此所謂有罪而誅之,既伏而立之。 四海百蠻,誰不聞見,蠕動懷生,畏威慕德。宜擇高昌可立者立之,徵給首領,遣 還本國,負戴洪恩,長爲籓翰。中國不擾,既富且寧,傳之子孫,以貽永世。

二十年,太宗於寢殿側別置一院,令太子居,絕不令往東宮。遂良覆上疏諫曰:

臣聞周世問安,三至必退,漢儲視膳,五日乃來。前賢作法,規模弘遠。禮曰: “男子十年出就外傅,出宿於外,學書計也。然則古之達者,豈無慈心?減茲私愛, 欲使成立。凡人尚猶如此,況君之世子乎?自當春誦夏弦,親近師傅,體人間之庶 事,適君臣之大道,使翹足延首,皆聆善聲。若獻歲之有陽春,玄天之有日月,弘 此懿德,乃作元良。伏惟陛下道育三才,功包九有,親樹太子,莫不欣欣。既雲廢 昏立明,須稱天下瞻望,而教成之道,實深乖闕。不離膝下,常居宮內,保傅之說 無暢,經籍之談蔑如。且朋友不可以深交,深交必有怨;父子不可以滯愛,滯愛或 生愆。伏願遠覽殷、周,近遵漢、魏,不可頓革,事須階漸。嘗計旬日,半遣還宮, 專學藝以潤身,布芳聲於天下,則微臣雖死,猶曰生年。

太宗從之。

遂良前後諫奏及陳便宜書數十上,多見採納,其年,加銀青光祿大夫。二十一 年,以本官檢校大理卿,尋丁父憂解。明年,起復舊職,俄拜中書令。

二十三年,太宗寢疾,召遂良及長孫無忌入臥內,謂之曰:“卿等忠烈,簡在 朕心。昔漢武寄霍光,劉備託葛亮,朕之後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 必須盡誠輔佐,永保宗社。”又顧謂太子曰:“無忌、遂良在,國家之事,汝無憂 矣。”仍命遂良草詔。高宗即位,賜爵河南縣公。永徽元年,進封郡公。尋坐事出 爲同州刺史。三年,徵拜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加光祿大夫。其 月,又兼太子賓客。四年,代張行成爲尚書右僕射,依舊知政事。

六年,高宗將廢皇后王氏,立昭儀武氏爲皇后,召太尉長孫無忌、司空李勣、 尚書左僕射于志寧及遂良以籌其事。將入,遂良謂無忌等曰:“上意欲廢中宮,必 議其事,遂良今欲陳諫,衆意如何?”無忌曰:“明公必須極言,無忌請繼焉。” 及入,高宗難於發言,再三顧謂無忌曰:“莫大之罪,絕嗣爲甚。皇后無胤息,昭 儀有子,今欲立爲皇后,公等以爲何如?”遂良曰:“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 伏事先帝,無愆婦德。先帝不豫,執陛下手以語臣曰:‘我好兒好婦,今將付卿。’ 陛下親承德音,言猶在耳。皇后自此未聞有愆,恐不可廢。臣今不敢曲從,上違先 帝之命,特願再三思審。愚臣上忤聖顏,罪合萬死,但願不負先朝厚恩,何顧性命?” 遂良致笏於殿陛,曰:“還陛下此笏。”仍解巾叩頭流血。帝大怒,令引出。長孫 無忌曰:“遂良受先朝顧命,有罪不加刑。”翌日,帝謂李勣曰:“冊立武昭儀之 事,遂良固執不從。遂良既是受顧命大臣,事若不可,當且止也。”勣對曰:“此 乃陛下家事,不合問外人。”帝乃立昭儀爲皇后,左遷遂良潭州都督。顯慶二年, 轉桂州都督。未幾,又貶爲愛州刺史。明年,卒官,年六十三。

遂良卒後二歲餘,許敬宗、李義府奏言長孫無忌所構逆謀,並遂良扇動,乃追 削官爵,子孫配流愛州。弘道元年二月,高宗遺詔放還本郡。神龍元年,則天遺制 復遂良及韓瑗爵位。

韓瑗,雍州三原人也。祖紹,隋太僕少卿。父仲良,武德初爲大理少卿,受詔 與郎楚之等掌定律令。仲良言於高祖曰:“周代之律,其屬三千,秦法已來,約爲 五百。若遠依周制,繁紊更多。且官吏至公,自當奉法,苟若徇己,豈顧刑名?請 崇寬簡,以允惟新之望。”高祖然之。於是採定《開皇律》行之,時以爲便。貞觀 中,位至刑部尚書、秦州都督府長史、潁川縣公。瑗少有節操,博學有吏才。貞觀 中,累至兵部侍郎,襲父潁川公。永徽三年,拜黃門侍郎。四年,與中書侍郎來濟 皆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五年,加銀青光祿大夫。六年,遷侍中,其年兼太 子賓客。時高宗欲廢王皇后,瑗涕泣諫曰:“皇后是陛下在籓府時先帝所娶,今無 愆過,欲行廢黜,四海之士,誰不惕然?且國家屢有廢立,非長久之術。願陛下爲 社稷大計,無以臣愚,不垂採察。”帝不納。明日,瑗又諫,悲泣不能自勝。帝大 怒,促令引出。尋而尚書左僕射褚遂良以忤旨左授潭州都督,瑗覆上疏理之曰:

古之聖王,立諫鼓,設謗木,冀欲聞逆耳之言,甘苦口之議,發揚大化,裨益 洪猷,垂令譽於將來,播休聲於不朽者也。伏見詔書以褚遂良爲潭州都督,臣夙夜 思之,用增感激。臣識慚知遠,業謝通經,載撫愚情,誠爲未可。遂良運偶昇平, 道昭前烈,束髮從宦,方淹累稔。趨侍陛下,俄歷歲年,不聞涓滴之愆,常睹勤勞 之效。竭忠誠於早歲,罄直道於茲年。體國忘家,捐身徇物,風霜其操,鐵石其心。 誠可重於皇明,詎專方於曩昔?且先帝納之於帷幄,寄之以心膂,德逾水石,義冠 舟車,公家之利,言無不可。及纏悲四海,遏密八音,竭忠國家,親承顧託,一德 無二,千古懍然。此不待臣言,陛下備知之矣。臣嘗有此心,未敢聞奏。且萬姓失 業,旰食忘勞;一物不安,納隍軫慮,在於微細,寧得過差。況社稷之舊臣,陛下 之賢佐,無聞罪狀,斥去朝廷,內外氓黎,鹹嗟舉措。觀其近日言事,披誠懇切, 詎肯後陛下之德,異於堯、舜;懼陛下之過,塵於史冊。而乃深遭厚謗,重負醜言, 可以痛志士之心,損陛下之明也。臣聞晉武弘裕,不貽劉毅之誅;漢祖深仁,無恚 周昌之直。而遂良被遷,已經寒暑,違忤陛下,其罰塞焉。伏願糹面鑑無辜,稍寬 非罪,俯矜微款,以順人情。

疏奏,帝謂瑗曰:“遂良之情,朕亦知之矣。然其悖戾犯上,以此責之,朕豈 有過,卿言何若是之深也!”瑗對曰:“遂良可謂社稷忠臣,臣恐以諛佞之輩,蒼 蠅點白,損陷忠貞。昔微子去之而殷國以亡,張華不死而綱紀不亂,國之慾謝,善 人其衰。今陛下富有四海,八紘清泰,忽驅逐舊臣,而不垂省察乎!伏願違彼覆車, 以收往過,垂勸誡於事君,則羣生幸甚。”帝竟不納。瑗以言不見用,憂憤上表, 請歸田裏,詔不許。顯慶二年,許敬宗、李義府希皇后之旨,誣奏瑗與褚遂良潛謀 不軌,以桂州用武之地,故授遂良桂州刺史,實以爲外援。於是更貶遂良爲愛州刺 史,左授瑗振州刺史。四年,卒官,年五十四。明年,長孫無忌死,敬宗等又奏瑗 與無忌通謀,遣使殺之。及使至,瑗已死,更發棺驗屍而還,籍沒其家,孫配徙嶺 表。神龍元年,則天遺制令復其官爵。

來濟,揚州江都人,隋左翊衛大將軍榮國公護子也。宇文化及之難,闔門遇害。 濟幼逢家難,流離艱險,而篤志好學,有文詞,善談論,尤曉時務。舉進士,貞觀 中累轉通事舍人。太子承乾之敗,太宗謂侍臣曰:“欲何以處承乾?”羣臣莫敢對, 濟進曰:“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爲善矣。”帝納其言。俄除考功員 外郎。十八年,初置太子司議郎,妙選人望,遂以濟爲之,仍兼崇賢館直學士。尋 遷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撰《晉書》。永徽二年,拜中書侍郎,兼弘文館學士, 監修國史。四年,同中書門下三品。五年,加銀青光祿大夫,以修國史功封南陽縣 男,賜物七百段。六年,遷中書令、檢校吏部尚書。時高宗欲立昭儀武氏爲宸妃, 濟密表諫曰:“宸妃古無此號,事將不可。”武皇后既立,濟等懼不自安;後乃抗 表稱濟忠公,請加賞慰,而心實惡之。顯慶元年,兼太子賓客,進爵爲侯,中書令 如故。二年,又兼太子詹事。尋而許敬宗等奏濟與褚遂良朋黨構扇,左授台州刺史。 五年,徙庭州刺史。龍朔二年,突厥入寇,濟總兵拒之,謂其衆曰:“吾嘗掛刑網, 蒙赦性命,當以身塞責,特報國恩。”遂不釋甲冑赴賊,沒於陣。時年五十三,贈 楚州刺史,給靈輿遞還鄉。有文集三十卷,行於代。

《舊唐書》·列傳卷三十篇講述了哪些故事? 第2張

濟兄亙,有學行,與濟齊名。上元中,官至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

上官儀,本陝州陝人也。父弘,隋江都宮副監,因家於江都。大業末,弘爲將 軍陳稜所殺,儀時幼,藏匿獲免。因私度爲沙門,遊情釋典,尤精《三論》,兼涉 獵經史,善屬文。貞觀初,楊仁恭爲都督,深禮待之。舉進士。太宗聞其名,召授 弘文館直學士。累遷祕書郎。時太宗雅好屬文,每遣儀視草,又多令繼和,凡有宴 集,儀嘗預焉。俄又預撰《晉書》成,轉起居郎,加級賜帛。高宗嗣位,遷祕書少 監。龍朔二年,加銀青光祿大夫、西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兼弘文館學士如故。 本以詞彩自達,工於五言詩,好以綺錯婉媚爲本。儀既貴顯,故當時多有效其體者, 時人謂爲上官體。儀頗恃才任勢,故爲當代所嫉。麟德元年,宦者王伏勝與樑王忠 抵罪,許敬宗乃構儀與忠通謀,遂下獄而死,家口籍沒。子庭芝,歷位周王府屬。 與儀俱被殺。庭芝有女,中宗時爲昭容,每侍帝草制誥,以故追贈儀爲中書令、秦 州都督、楚國公;庭芝黃門侍郎、岐州刺史、天水郡公,仍令以禮改葬。

史臣曰:褚河南上書言事,亹癖有經世遠略。魏徵、王珪之後,骨鯁風彩,落 落負王佐器者,殆難其人。名臣事業,河南有焉。昔齊人饋樂而仲尼去,戎王溺妓 而由余奔,婦人之言,聖哲懼罹其禍,況二佞據衡軸之地,爲正人之魑魅乎!古之 志士仁人,一言相期,死不之悔,況於君臣之間,受託孤之寄,而以利害禍福,忘 平生之言哉!而韓、來諸公,可謂守死善道,求福不回者焉。

贊曰:褚公之言,和樂愔愔,鍾石在虡,動成雅音。二猘雙吠,三賢一心。人 皆觀望,我不浮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