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有何傳說?

本文已影響1.17W人 

旱魃是中國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是中國神話中的妖怪,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帶來的文章。

歷史上關於旱魃的最早記載是在《詩·大雅·雲漢》之中:“旱魃爲虐,如惔如焚。”孔穎達疏:“《神異經》曰:‘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這應該就是天下霸唱關於旱魃描寫的素材來源。

原著中對於旱魃的描述是“旱魃一出,赤地千里,殭屍中有紫僵、白僵、黑僵、綠僵、毛僵、飛僵,最後進化爲旱魃,其淵源可追溯的蚩尤黃帝時期。”而且是把旱魃描述一個渾身長滿綠毛的小猴子形象,劇中的旱魃實在是設計的不咋地,而且也太不經打,幾下就被周曉鷗飾演用鞭子打歇菜了。

旱魃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有何傳說?

旱魃最早的傳說和蚩尤有關係,蚩尤和黃帝大戰。黃帝派天女魃參戰,魃身穿青衣,能發出極強的光和熱。她來到陣前施展神力,風雨迷霧頓時消散,黃帝終於擒殺了蚩尤。應龍和魃建立了奇勳,但也喪失了神力,再也不能回到天上。應龍留在人間的南方,從此南方多水多雨。魃留居北方,從此北方多幹旱,她無論走到哪裏,都被人們詛咒驅逐,稱爲“旱魃”。

所以先秦至漢代的旱魃形象以天女形象爲代表,其形象特徵爲身着青衣的女子。這一時期的旱魃帶有神怪二重的身份,人們將其視爲旱神,但又以日曬、水淹、虎食等方式對其進行驅逐,以實現驅旱求雨的目的。

自漢代中後期至明初, 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漸向另一種小鬼形象的旱魃過渡。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應是由於先秦時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至漢代逐漸衰退, 旱魃神性的一面逐漸被人們否定, 她的女性身份因此也遭到了質疑, 其形象遂逐漸轉向另一種更爲邪惡的面目。

傳說宋真宗時,旱魃作怪,竭鹽池之水。真宗求助於張天師,天師就派關羽去降伏。關羽苦戰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爲“義勇武安王”。這一天恰好是農曆五月十三日,後民間便多於是日舉辦關帝廟會,祈求關帝顯靈逐魔消災、普降甘霖,並把這天稱爲雨節。且以爲是日必雨,所謂“大旱不過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則求之關帝必驗。

明代中期以後,小鬼形象的旱魃逐漸向殭屍形象的旱魃演變,並逐漸被殭屍形象的旱魃所取代。這也就是《鬼吹燈》原著中旱魃形象的來源,其實除了鬼吹燈,很多神奇小說中都有關於旱魃的描述,大都是以明朝之後的旱魃形象爲基礎。

旱魃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有何傳說? 第2張

古代主要是使用童子尿與黑狗血來對付旱魃,這在劇中沒有體現。童子尿與黑狗血也是各類盜墓作品中的“神器”。明清時期,“打旱骨樁”、“焚旱魃”等求雨習俗非常流行。《明史》中記載的民俗說,每遇乾旱,人們便發掘新葬墓冢,將屍體拖出,殘其肢體,稱作“打旱骨樁”。雖然明王朝下令禁止此風,但直至清代,此風在民間仍很盛行,且由“打旱骨樁”進而發展爲焚燒屍骨。

據《大清律例·賊盜·發冢》的記載,清嘉慶九年(1804年),山東高密久旱不雨,有人發現年初病故的村民李憲德墳土潮溼,便紛傳李憲德死後變成了旱魃。各村民衆不顧李家阻攔,刨墳開棺,見李的屍體尚未腐爛,更加確信李就是旱魃,不由分說將屍體燒燬。李家將掘墓者告上公堂。此案無成例可循,最後刑部將領頭人仲二以“發冢開棺見屍律”判了個“擬絞監候”罪,纔將此案了結。

在山東、河南、陝西等地,過去每遇乾旱,把新埋的屍體當旱魃打的風俗十分普遍。魯中一帶鄉村中燒旱魃習俗延續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所以劇中說陝西古藍縣打旱魃求雨是有一定根據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