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馬丁路德誕辰

本文已影響1.11W人 

馬丁·路德生於神聖羅馬帝國(今德國)艾斯萊本,父母原是勤儉的務農人家,但當時因社會商業方面開始發達了,並帶動了工業的發展,故其父親轉而成爲礦工,在當時以礦工當職業的人口並不多,算是新興的行業,在父親的積極努力下竟也自行當起了一個小礦主,後來上升爲城市的議會會員。父親漢斯·路德(Hans Luder,1459年—1530年),母親瑪格雷特,原姓林德曼(1459年—1531年)。路德是九個孩子中的第八個。

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馬丁路德誕辰

1483年11月11日(都爾.聖瑪定主教紀念日),他受洗禮,並以當日的聖人聖瑪定(馬丁)命名。他在鄰近他的出生地的曼斯費爾德長大,當時艾斯萊本和曼斯費爾德約有數千居民,而他的父親擁有當地的一處銅礦。嚴格而充滿愛心的父親,要他接受時尚的啓蒙教育。父親非常積極培育路德的教育,故送他到大城市就學。路德爲了維持就學時的經濟需要,和其它的就學孩子們共組了一個唱詩班,在富有人家吃晚餐的時候,於主人們享用豐盛晚餐之時,邊聆聽孩童詩班唱聖詩。當主人用餐過後即可開始享受主人們吃剩的菜餚,運氣好的話還能拿到一些小費。他的父母信奉教廷,但不過分熱誠。

之後由於父親的支持及栽培之下,路德進了一所有名的大學學習法律,看似前途似錦:畢業後可在皇宮謀得一份差事,後半輩子就可高枕無憂了。但就在此時他卻正想着如何才能蒙上帝的喜悅呢?就在一次的暴風雪當中,在禱告中他經歷了神的保守,於是他毅然決然地到修道院中當修士,放棄法律的學習。而在修道院的學習中,其內心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平安,在他請益他所在的這所修道院院長之後,路德得到許多的屬靈上的鼓勵與支持,同時也完成了神學博士的學位。並在之後被派到威登堡任聖經教導的工作、思想更趨成熟,終於在1517年在上帝的帶領下,爲著贖罪券的爭論,在教會界做了一件驚動宗教界的大事-宗教改革。

從1488年到1497年路德在曼斯費爾德的城市學校就學,此後他在馬格德堡的大教堂學校裏待了一年。在那裏教導他的是中世紀晚期出現的共同生活弟兄派的教士。1498年他的父母將他送到埃森納赫的方濟各會修道院中。他在那裏受到音樂和詩歌的教育,他是一個很好的歌唱家。

從1501年到1505年路德在圖林根的愛爾福特大學就學,他獲得哲學系的文學士。他的學課包括拉丁文、語法學、修辭學、邏輯學、道德學和音樂。路德在這裏深切地學習了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亞里士多德的學說從托馬斯·阿奎納開始成爲中世紀經院哲學的中心學說,但在愛爾福特已經開始有人對他的學說產生質疑。奉父命路德在獲得博士學位後又開始學法學。但1505年7月2日他在回家的路上在斯道特亨附近突然遇到狂風暴雨,他嚇壞了,對礦工的保護聖人呼喊說:“聖安娜,不要讓我死,我願意成爲一個僧侶。”出於這個發願他不顧父親的反對加入了愛爾福特的奧斯定會修道院。他非常遵守修會的教規,1507年2月27日他被晉升爲神父。

雖然他每天都做懺悔他無法獲得心靈上的安慰。他最主要的問題是“我如何才能獲得上帝的憐憫?”他的懺悔神父、修道院的主持約翰·馮·斯道皮茨建議他學神學,並將他1508年送往維滕貝格。在這裏他結識了威廉·奧克姆的神學理論。奧克姆強調神的自由性和人的自主性。一年後路德成爲聖經教授(baccalarius biblicus),他還學會了古希臘文和希伯來文。除道德哲學外他還開始教授聖經。1510年路德被他的修會派往羅馬城抗議教廷下令將奧斯定會與另一個非常嚴格的修會合併到一起。他參加了一個集體懺悔的儀式,希望以此獲得解脫。這說明他當時還不懷疑羅馬教廷的懺悔儀式,但他對羅馬教廷的不認真和道德敗壞非常失望。

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馬丁路德誕辰 第2張

1511年斯道皮茨將路德召回維滕貝格並指定路德爲神學博士和他的繼承人。雖然斯道皮茨只能減輕路德的心靈不安,無法消除它們,兩人直到1524年斯道皮茨逝世始終是好朋友。此後幾年中路德教授贊詩和保羅書信等內容,一些他原來的講義和聽課筆記保留至今。從這些文件中我們今天看得出他與羅馬天主教廷決裂的過程。一開始他還追隨當時教會的學說將舊約體會成基督的隱喻。他追索奧卡姆、新柏拉圖主義或密契主義的聖經解釋,但他已經開始將這些解釋改爲針對每個人,而不是針對整個社會的教導。他使用上帝直接的憐憫來補充這些理論中的空洞,但此時他還沒有考慮教會的中間作用。

轉向宗教改革

在路德研究中至今對路德是何時發現他的神僅出於憐憫(sola gratia)正義的基本見解。路德本人後來自己將這個發現稱爲是“塔上經驗”,他說他是在維騰貝格的奧恩定會修道院的隱居塔上做出這個發現的。有人認爲這是在1511年到1513年之間,其他人說是在1515年到1518年之間,也有人認爲這實際上是一個緩慢的過渡過程。在宗教史的研究中這個時間的確定最重要的是確定這個發現對宗教改革的意義到底有多麼大。

路德本人將這個經驗說成是一個巨大的解放。在他孤獨地冥想羅馬書中的詩句時他突然發現了他十年來所尋找的:

因爲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

這句經文遲早會導致路德對聖經新的理解:神的永久正義完全是一個憐憫的贈禮,只要人相信耶穌基督,他就可以獲得這份贈禮。人不論做什麼都無法強迫神贈與他這份禮物。相信他獲得了這份禮物本身也不是人所能達到的。

這樣對路德來說,整個中世紀的神學及其宣傳者的能力與神的啓示之間的平衡全部報廢了。從此他對自稱看作神與人之間中保的教會越來越持批評態度。

1515年路德的羅馬書教本中已經反映出了他的新見解,但其中還混合着約翰尼斯·陶勒的密契主義見解。1516年路德發表了一位不知名的密契主義者寫的一本書,反映出了他對教會外表的神事儀式的不斷加強的反對。

從1517年開始路德在簽名時將Luder改爲Luther(這個名字來源於希臘詞ελευθερο?,意爲“被解放的人”,“自由人”),來表現他內心的轉折。

路德在1517年萬靈節前夕,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那天,宣佈他反對贖罪券,寫了九十五條論綱。其實這九十五條的目的並非是號召宗教改革,只是路德以一位大學教授的身份將贖罪券的神學提出來討論罷了。路德反對贖罪券的曲解和誤用,這不但對人的得救不利,還影響了教會的正常運作。當時的人們認爲天國的鑰匙在教會手裏,一個人進入天堂前要先洗清生前所犯的一切罪行。他們最怕的是死後在煉獄中的刑罰,因此他們相信只要用贖罪券就可以上天堂,一張贖罪卷能縮短死後在煉獄中的刑罰。馬丁路德發現這樣的說法與作法完全不能見容於聖經與理性。贖罪券的買賣鼓勵了處於罪惡中的人,不去思想基督,不去祈求上帝的饒恕。

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馬丁路德誕辰 第3張

就這一點,路德的神學與天主教會的神學有明顯的不同。1530年路德在奧斯堡會議上爲新運動作了解釋,他的改教運動已把基督教歐洲一分爲二,更正教會產生了三個主要路線:信義宗、改革宗和英國聖公宗。更正教會主張信徒應該直接和基督聯合,因爲基督是救恩的唯一來源。他的救恩藉着聖靈的能力和上帝的道的教導,臨到悔改的信徒。不用瑪利亞,也不用聖職人員作祭司來做代求人。上帝會向他的兒女說話,透過先知和使徒、透過聖經、藉着個人的啓示,上帝以愛心向受造的人類說話,只要是在基督裏新造的人憑信心可以聽到上帝的話並回答他。

路德的宗教改革受到四面攻擊。羅馬教廷要路德收回他的言論和著作,路德並沒有答應。在他隱居於瓦爾特堡(Wartburg)那段日子裏,路德把整本新約聖經由希臘文譯成精彩的德文。在那期間,左派極端的社會行動到處興事,路德於是回到威登堡以穩定大學和教會的生活,並且應付四面八方涌來的攻擊。甚至有的人民誤解了路德說的自由,牽扯到政治,拿了武器去爭取,造成了改教運動的致命傷。路德被羅馬教會定罪,逐出教會。

教會改革思想的萌芽和歷史背景

當時封建制度下的西歐,社會危機和教會危機激化。一些民族王侯和市民階層對現狀不滿,下層人民苦難更爲深重;教廷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威信明顯下降,教會內部的改革派已多次發難。路德在大學時期已對當時的世事和教會景況感到苦悶。他在修院虔修和鑽研神學、哲學理論時,悉心探討釋除苦悶的真諦,但自覺毫無收穫。當他爲解除自己“心靈之痛苦”尋找“蒙神赦罪而得救贖”之路時,認識到傳統教會要求人們履行的禮儀和神功,並無助於人們解除這種深沉的內心苦悶,經院神學亦只能引領人的心靈走入死衚衕。他對中世紀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人物如維廉·奧康、J.胡斯等雖有所向往,並受到人文主義者如D.伊拉斯謨等的影響,但尚無意反對傳統教會和教皇體制。後人多認爲,在這段時期內,他已形成因信稱義命題的基本內涵。這一命題的主旨爲:靈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稱爲義,不在於本人自己善行所積下的功德,而在於上帝的恩典和人對上帝的篤誠信仰。當時教會宣稱,教皇哄騙信徒們說購買了贖罪券無論犯了多大的罪,可以得到上帝的寬恕。路德的因信稱義命題,正是針對這種說法的神學依據加以抨擊。

馬丁·路德所引發宗教改革運動

正當路德熱心宣傳他的新見解時教皇利奧十世以修繕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爲名,派教廷大員到德意志各

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地兜售贖罪券聚斂資財。不少諸侯及市民階層對此甚爲不滿。一向贊助路德的薩克森選侯弗里德里希不許在薩克森選侯區兜售贖罪券,但在薩克森公國並未被禁止,而事實上兜售活動已深入維登堡附近。對此,路德於在1517年10月31日(一說11月1日)以學術爭論的方式在維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門上張貼出了“歡迎辯論”的《九十五條論綱》。論綱以神學論辯的筆調寫成,語氣甚和緩;僅指責某些教會弊端而無意攻擊教會本身,在第71條中還明確肯定教皇的赦罪權。

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馬丁路德誕辰 第4張

論綱認爲:告解聖事的中心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認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慾,若無內心的懺悔便毫無用處;靠積累功德贖罪也無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於赦罪;教會的“功庫”只在於上帝通過取得基督施行救贖恩典的福音。其因信稱義主張在論綱中並未提出。然而,論綱已使贖罪券在德意志各地銷路大減,有些地方已無人購買。路德此舉得到各階層支持,同時也觸怒了教廷。

於1518年8 月命其到羅馬受審 由於選侯弗里德里希和其他德意志諸侯的同情和干預,此舉未能奏效。次年7月,親羅馬的神學家約翰·艾克迫使路德在保守勢力較強的萊比錫展開辯論。辯論中,由於路德之論據只有一些唯名論的東西而在艾克的黠問下無詞以對,因此明確斷言聖經權威至上,可是當艾克引出聖經章節時, 路德卻指聖經是教皇搞出來的假東西,並贊同康斯坦茨公會議所譴責的胡斯的一些觀點,這就否定了公會議的無誤性。辯論後,艾克宣稱他已從路德的言論中取得了譴責路德爲異端的依據。如此一來皇帝宣佈不再保護路德,而選侯弗里德里希卻搞了一宗假綁架案來帶走他, 他在"被綁的十個月中搞出了基督教的第一本聖經。

次年路德連續發表 《關於教會特權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信》、《論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和《論基督徒的自由》等文章,公開提出教皇無權干預世俗政權。宣稱教會如果不能自己進行改革,國家政權應予挽救,並將羅馬教會稱爲“打着神聖教會與聖彼得的旗幟的、人間最大的巨賊和強盜”。他認爲:教皇不是聖經的最後解釋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與上帝相通而成爲祭司,無需神父作中介。然而此問題又背出了多個對聖經不同之解釋本,而路德對此通通打壓, 因此又有抨擊者說他其實是把解釋權改爲由他自己所擁有。

利奧十世於1520年10月派艾克前往德意志

正式宣佈開除路德教籍的通諭。路德在諸侯和市民的支持下決定公開對抗,寫了《反對敵基督者的通諭》一文,並於12月10日當衆燒燬教皇通諭及一些教律。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爲了在政治上與法國抗衡,希望得到教皇的支持,反對路德的改革。因而在1521年帝國會議上,決定執行教皇通諭,給路德判罪。但由於與會諸侯的反對和路德本人在被審訊時的強硬態度,會議最終決定先放路德離去,然後判罪並下逮捕令。路德在歸途中,薩克森選侯以攔劫綁架方式把他送進瓦特堡加以保護。路德在瓦特堡隱居期間,致力於聖經的德語翻譯。這時,路德的擁護者已經行動起來,宗教改革運動如燎原之火,迅猛發展。

形勢在激流中的逆轉

路德的激情和行動激發了整個德意志各階層渴望改革的人們自發奮起。但隨着運動的深入,一些權位較高的貴族害怕運動的發展會危及其既得利益,開始動搖。路德對此亦深具同感。1522年3月他不顧被通緝的身份,從瓦特堡返回維登堡,責備那些行動起來的擁護者“過分了”。他在八次講道中宣稱:“反對以暴力來改革教會。”同年,一些擁護路德的中小貴族,曾以人道主義詩人胡登和騎士濟金根爲首發動起義。當胡登邀請路德與濟金根會見時,路德回答說:“我不願意靠暴力和流血來維護福音。”對於T.閔采爾領導的農民解放戰爭,他深惡痛絕,當他要求農民解散被拒絕後,他於1524年發表《爲反對叛逆的妖精緻薩克森諸侯書》。次年又發表《反對殺人越貨的農民暴徒》,號召“無論誰只要力所能及,無論是暗地裏也好,公開地也好,都應該把他們戳碎、扼死、刺殺,就象必須打死瘋狗一樣!”當然, 叫貴族去鎮壓農民是不需要路德教的。

在神學哲學思想方面 路德愈益趨於保守。1525年他發表《論意志的束縛》,駁斥曾支持過他的伊拉斯謨卻反而把上帝都包括在內,此事反過來證明了路德對上帝的不敬, 伊拉斯謨甚至指路德的書是野蠻的書。他從此便與人文主義分道揚鑣。他又爲了聖餐的意義和禮儀問題與U.茨溫利展開激烈爭論。在1529年馬爾堡會談中,路德拒絕了各方包括茨溫利提出的內部和解,一致對抗羅馬教廷的建議,終於同瑞士宗教改革派分裂。

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馬丁路德誕辰 第5張

著述和貢獻 路德是一位多產的作家

他的許多作品都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聖經》的德譯本。這無疑會使任何識字的人都有可能親自學習《聖經》,而不依賴教會及其教士們(順便提一下,路德把《聖經》譯成了華麗的散文,對德國的語言和文學產生了影響)。可是,他的譯本亦是最差的一本, 直到1984年仍在刪改。其中最明顯的是他把路加中耶穌的對話:"人。。.放棄父母,兄弟, 妻子,兒女。..來跟隨的" 中刪去"妻子", 以爲自己娶妻掃平道路。

路德是新教在信仰和制度等方面的主要奠定人

自1524年第一本維登堡讚美詩問世起,他寫的許多聖詩至今仍著稱於世。1529年他編寫的《教理問答》和1530年他參與制訂的《奧格斯堡信綱》均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可是如此一來他便把其他打成異端的做法無異說他的《教理問答》和《奧格斯堡信綱》比聖經有更高的權威? 他在瓦特堡開始的聖經翻譯和修訂工作,20餘年間從未中輟。這項工作不僅具有重大的宗教改革意義,也是德國語言史和文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在聖事問題上,他曾於1520年僅承認傳統教會所認定七件聖事中的洗禮和聖餐兩項,當時曾遭英王亨利八世的反對。以後路德在這方面的見解也趨於保守,主要表現於他主持制定的禮儀改革中,仍保留了一些古老傳統。但他於1525年與原修女卡塔琳娜·馮·苞拉結婚,爲改革神父獨身制開創了先例。

路德思想與自由主義

馬丁路德儘管並不是一個自由主義者,甚至在他的晚年還一再的表現出反自由的強烈意識。然而,在他的宗教改革中,因信稱義被人們真正的接受起來。所謂因信稱義就是內心真誠,外在不論,只要內心信仰上帝,無論具體的外在特徵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贖。在內心真誠的基礎上,西方政治思想開始進入自由主義時代。不追究不考量不評判的外在特徵,使得人們的創新活力大大激發,基於慾望,認識和開拓世界的進取精神彰顯開來,在對自由邊際的追逐中,人類實現了物質財富和精神世界的極大發展。而自由主義基於宗教改革的思想,或許纔是路德改革的最重要也是最爲深遠的意義。

宗教改革在當時具有的影響

首先,推動了廣大民衆的反封建鬥爭,沉重打擊了天主教會和封建勢力。其次,在客觀上結束了天主教內部的統一,結束了羅馬教廷至高無上的統治,新教與天主教,東正教已成爲廣義基督教中的三大教派。最後,在宗教改革的影響下,歐洲民衆開始強調個人信仰的獨立,解放了自己的思想,自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展。

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馬丁路德誕辰 第6張

宗教改革運動所帶來的最明顯的結果是建立了各種不同的新教派。新教團體只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而且是最小的

聖母大教堂前的路德雕像分支。宗教改革運動所帶來的第二個重大結果是隨之而來的在歐洲廣泛進行的宗教戰爭,其中有些是叫人難以相信的血腥戰爭(例如從1618年到1648年的德國三十年戰爭)。結果是德國死了八百萬人, 從此德國的天主教人數變爲少數,而德國的前身”神聖羅馬帝國沒落, 二百年後纔再組成德意志,而進入現代社會更是在二戰之後。即使不考慮這些戰爭,在隨後幾個世紀中的歐洲政治舞臺上,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之間的政治鬥爭都起着一種主要的作用。

宗教改革運動在西歐文化發展中還起着一種微妙難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種國教──羅馬天主教,不信奉國教者就被帶上一頂持異端邪說的帽子,這種氣氛肯定不利於思想獨立。宗教改革運動以後,變了兩種教派, 長期鬥爭的結果是天主教在十七世紀的改革,引入了人民主義的色彩而出現十八世紀法國的自由思想, 而基督教卻在十八世紀沒落而發動其自己的改革,結果產生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則資本主義,最終產生了現代的各種思想,包括社會主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