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十一歲在家擺地攤,四十九歲就投降清朝

本文已影響3.46K人 

很多人都不瞭解洪承疇,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看看。

洪承疇福建人,自小聰明好學,十一歲因家境貧苦最終輟學。後幫助家裏買豆乾,維持家裏生計。可是輟學沒有阻擋他對知識的追求,他在賣豆乾之餘,經常到村裏書堂外聽洪啓胤講學。後被洪啓胤發現,幾番交談覺得他是一個報復不凡的人 ,決定免去他的學費,使他重返書堂。就這樣在書堂潛心讀書五年他博覽羣書,增長了自己的見識。萬曆四十四年他中舉,崇禎元年開始嶄露頭角,斬殺三百人,解圍韓城困局,此後開始升遷之路。崇禎四年他被授予一個重要的職務陝西三邊總督,後因屢建奇功、所向披靡。而崇禎也毫不吝嗇順便讓他兼任河南、陝西、山西、四川、湖北軍務,可想而知他的管轄範圍有多大了。

而洪承疇身上最亮的點就是,他是文人出身,卻是以武成名,受命以來歷次數十起征討從沒失誤,絕對名副其實的“常勝將軍”。直到崇禎十一年,潼關大戰李自成完敗之,他只能領着十八個人鑽到山溝裏。這才逃過洪承疇的征討。同年八月洪承疇正式向崇禎報喜“陝西賊剿降略盡”。那時候的洪承疇部隊已經是精英王牌部隊。可就在崇禎十二年的時候邊關告急。崇禎命他爲兵部尚書、薊遼總督,移師東北,以爲屏障。崇禎的這個安排談不上錯誤,雖然對外與安內並重,但是事情確實是很嚴峻,明軍又沒有善戰之師,舍此就彼,也是無奈之選。這樣想來其實也是滿清客觀上幫了李自成一把,假如洪承疇依然原地不動,繼續領導當地的工作,那李自成這個小火苗估計也就滅了。

洪承疇:十一歲在家擺地攤,四十九歲就投降清朝

洪承疇到達東北,還能否像在三秦大地一樣威風八面,再建奇功,坦率點說這不取決於他,而取決於對手。事實證明洪承疇對形勢的認識還是比較到位的。他給崇禎的建議是以守爲主,“可守而後可戰”。其實洪承疇的主張非常有道理,從財政來說,如果主攻一定會給朝廷已經捉襟見肘的國庫雪上加霜,其次以現在戰鬥力說實話守也是不容易的。洪承疇認識到這一點才保守地說出這句話。而且同時已經被圍困四個多月的祖大壽,也派人傳遞消息,告訴朝廷糧食仍然可以支撐半年,並用強烈和嚴肅口吻說“毋輕戰”可見當時前線的將領對形勢的判斷破相一致。然後崇禎和兵部在沒有研究和親臨其境的情況下,就隨便發豪言壯語,不接受洪承疇的看法。而且崇禎還爲此次行動提出“滅寂雪恥“的口號。兵部尚書陳新甲也錯誤地估計了形勢,認爲戰之可勝。

洪承疇收到來信,也不能直接拒絕崇禎和這位兵部尚書,只是以後勤供應不上爲理由再次要求“鞭長莫及,不如稍等“崇禎到是猶豫了,可這位兵部尚書不依不饒直接指責洪承疇”用兵多年,費餉數十萬,而錦州之危未解,何以謝聖明“。他又搬出崇禎來壓他,洪承疇無奈只能通知密雲、大同、宣府等總兵,集結於寧遠,接着催動十三萬人馬會戰清兵,以解錦州的危機。可是洪承疇也是不糊塗的,他知道不能輕易與清兵會戰,一定要穩紮穩打,且戰且守切勿浪戰,可是崇禎與陳新甲不這麼看,他們催促洪承疇採取速戰的方式。皇太極聽說明軍援軍已經到達,於是派人斷絕了洪承疇的糧道。眼見糧道被斷,皇帝崔戰又急,於是會同幾路總兵開會提出決戰突圍的方針,可是陳新甲派來的督軍張若麟害怕了。

此人是慫恿陳新甲決一死戰的關鍵人物。可是到了實戰之時,他就害怕了,雖然漂亮的話嘴上一句不差,但是內心的恐懼還是掩蓋不住的”他說我軍糧草供應不上,而且多線作戰,這樣不利戰況不如暫時退兵,以待再戰。比較可笑的是他的藉口跟洪承疇是一樣的,但是他們的出發點不同一個是從整個戰局考慮,一個只是恐懼的藉口。不能與清軍輕易決戰,這是當時洪承疇、祖大壽等將領的普遍看法。可是主張可戰的人,結果在大戰一觸即發之際,忽然說出這種泄氣的話,立刻引起軍心的渙散。

本來洪承疇已經安排好明天的決戰,分派八個總兵分左右路,可是主戰之人的退縮,讓有總兵被消極的氣氛籠罩,於是大同總兵王樸率先做出反應,就是連報告也不打直接就跑了,這一下引起連鎖反應,所有總兵竟然沒有主帥的命令就跑了,而且還是丟下主帥就跑。十三萬大軍瞬間跑光,只留下主帥洪承疇率領的一萬八千人困守在松山,即便是這種困局,洪承疇依然堅持了七個月,而這七個月中,朝廷竟然以爲洪承疇已經陣亡。最終在崇禎十五年四月二十二號的時候,49歲的洪承疇被俘。眼看援軍無望,糧草告急最終祖大壽不得已而投降。也許是出於對明朝的效忠,開始洪承疇以絕食抗爭,可是到了五月的時候他就剃髮投降了。

洪承疇:十一歲在家擺地攤,四十九歲就投降清朝 第2張

從整個戰局看所有兵家大忌明朝一一暴露無遺,首先崇禎的過於求治,固執己見在不瞭解戰情的情況下,直接干預前線將領對戰事的判斷(不停在催促洪承疇速戰),其次從這次潰敗中也可以看出明軍紀集渙散,已經是沒有戰鬥力了,竟不聽號令丟下主帥,逃之夭夭。但我認爲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崇禎身上,他的急性子,他的固執最後導致明朝失去一名大將不說,鬆錦之戰還成爲決定明朝的命運之戰,此戰後明朝精銳俱毀,只剩吳三桂的率領的殘兵敗將,退守到寧遠。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