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維:明末的治水能臣,清兵見其遺體爲何會下跪?

本文已影響8.47K人 

歷史是一條長河,它奔流向前,無止無息。今天小編爲您講述張國維的故事。

張國維(1595年-1646年),字玉笥,浙江東陽人。他是明末崇禎時期的治水能臣。

崇禎七年(1634年),張國維出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按應天、安慶等十府,疏浚了松江、嘉定、上海、無錫等地河道,修築了吳江、江陰、蘇州等地的橋、塘渠、漕渠。

張國維不僅是一個卓有成效的實幹家,而且還是一個很有心得的理論家,他“單舸巡汛,探溯河渠,各繪水圖,括以說略”(《明史·張國維傳》)研究數十年來的治水經驗,寫成並刊刻了一部七十萬字的我國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學鉅著《吳中水利全書》。

張國維:明末的治水能臣,清兵見其遺體爲何會下跪?

張國維憑藉着治水之功,也不斷地升遷,並由工部調任到了兵部。崇禎十五年(1642年)七月,兵部尚書陳新甲入獄後,崇禎帝召張國維接任。

張國維上任後,擬定了戰守賞罰的 標準,提出嚴格世襲官員的任命、斟酌推薦官員升遷、認真對待大臣的題本及對他們如何諮詢等七條意見,都被崇禎帝所採納。

但是,大明王朝已經風雨飄搖,瀕臨滅亡之際,張國維縱有匡時志向與濟世才幹,他也回天乏術。

崇禎十六年(1643年)四月,清兵攻進京師近郊,張國維傳令明軍在螺山抵抗,但是,八個總兵部隊的明軍都慘遭潰敗。

有的官員乘機攻擊張國維,於是,他被解除了職務,並被關進了大獄。當時爲張國維求情的人也不少。

《崇禎長編》卷一記載,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上疏奏曰:“樞臣張國維,清謹有餘,擔當不足。封疆失事,罪固難寬。而前任總河,勞殊可念,且其母年已望八矣,是亦聖慈所惻然者”。

二月,山東兗州諸郡縣民張道等人也上疏申請寬恕張國維,也是說他治水功勞卓著,請將功抵過。

崇禎帝雖然對手下的大臣都充滿了猜忌懷疑,但是對於張國維還是很看重的,他經過考慮之後,就以其治河有功,將關了八個月的張國維釋放了出來。

崇禎帝還專門召張國維問話,恢復他的兵變尚書之職,讓他兼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趕往江南、浙江管理練兵、運餉等事務。

張國維:明末的治水能臣,清兵見其遺體爲何會下跪? 第2張

張國維帶着皇命南下江南,他積極地奔走爲明朝增加財政收入,但令他沒想到的是,他僅僅離開京城十天,北京就淪陷了!

國亡志不滅,張國維南下後積極參加組建南明政權,他先是在南京輔佐福王朱由崧稱帝,協理軍政。南京失守後,張國維又到台州,擁魯王朱以海(朱元璋十四世孫)監國。

1646年5月,張國維退到東陽,在東陽的陷坑嶺作最後的抵抗。六月,清軍的前鋒到達陷坑嶺下,張國維知道明朝大勢已去,在救國無望的情況下,他決心以死殉國。

張國維死得極爲壯烈。當時正值盛夏,張國維招來東陽的吳縣令,對他說:“國維身爲明朝大臣,今日以死報國,無奈天氣炎熱,如屍體腐爛不可辨識,敵軍將謂我帶兵潛逃他鄉,必然貽禍於東陽,因此,特請你來看着我死。”吳縣令聽完掩面痛哭,不忍心目睹張國維殉難。

張國維從容佈置後事,命人取來白絹一幅,在白絹上寫下三首絕命詩,分別爲《負國》、《念母》、《誡兒》,然後在絹尾落款:“大明遺臣張國維絕筆”。

《負國》 張國維

艱難百戰戴吾君,壁壘東南氣厲雲。

死去仍爲朱氏鬼,精靈常傍孝陵墳。

《念母》 張國維

一瞑纖塵不掛胸,惟哀老母暮途窮。

仁人錫類能無慮,存歿銜思結草同。

《誡兒》 張國維

夙訓詩書暫鼓徵,而今絕口莫談兵。

蒼蒼若肯施存恤,秉耒全身得所生。

之後,張國維又對僕人說:“我是死於王事,這就是禮。還有不少兵馬因我而共赴國難,我死後,無以爲報,可將我的遺體擡到大門口,寫上這樣一句話:‘今生無以相報也。’”

接着,張國維將明朝官服穿戴整齊,從容第地投入府內水塘,待家人打撈上來,張國維早已氣絕而亡,享年51歲。

隨後,家人將張國維遺體搬坐在中堂太師椅之上。不久,清軍騎兵到達,當他們看到張國維端坐於大廳,面色如生,有的清兵叩頭拜謝,有的清兵則痛哭不已。

清軍爲何會跪拜張國維?原來清軍中的騎兵多爲山東濟寧人,當年曾得到張國維在濟寧的施粥而得以活命,此時見到早年的救命恩人,雖然已經天人永隔,但他們仍然良心發現,乃下跪禮拜。

清軍中的濟寧藉騎兵因感恩張國維,東陽沒有像揚州、嘉定、金華等地那樣,慘遭屠城之禍。

張國維作爲大明王朝的一個治水能臣,最終卻是悲壯地投水自盡,他也是大明王朝少有的一個以死殉國的大忠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