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皇帝的龍袍上爲什麼要繡九條龍?

本文已影響2.07W人 

龍袍,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繡着龍形圖案的袍服。龍袍一般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揭祕:皇帝的龍袍上爲什麼要繡九條龍?

中國人在衣服上繡龍紋的歷史非常悠久。根據《虞書.益稷》所載“十二章服”(古代貴族禮服上的十二種紋飾)制度:“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老虎與長尾猿猴的圖像)、藻、火、粉米、黼、黻(黼黻,音輔服。爲半黑半白如斧之形的花紋)繡,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龍作爲服飾的紋樣,可追溯至夏商之際,或更早。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

據史籍記載,皇帝的龍袍上都繡有九條進龍,胸前、背後各一,左右兩肩各一,前後膝蓋處各二,還有一條繡在衣襟裏面。

爲什麼龍袍要繡九條龍?因爲古代帝王受《周易》的影響,崇尚"九五至尊"。《易·乾》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思是說這條龍已經飛上天了,表示達到了最高境界。也是因爲這個緣故,皇室建築、傢俱陳設和生活容器等多用九、五兩個數字。

爲什麼要將一條龍繡在裏襟?因爲九是奇數,很難在佈局上做到均衡對稱,於是,將一龍繡在裏襟。這樣,龍袍的實際龍紋不少於九條,而且在正面或背面看又都是五條(兩肩之龍前後都能看到),正好與九五之數吻合。

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並十分嚴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並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時又作爲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誌,在遠古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穿用採用赤鐵礦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秦朝崇尚黑,漢朝推繹周崇尚紅。隋文帝穿的龍袍第一次採用黃色,其後長期以黃色爲最高貴,它象徵中央,因此,這種風氣一直延用下來,直到封建王朝結束。

由此可見中國人對於龍的喜愛是非常深厚的,但衆所周知中國曆朝歷代對於服飾,爲了呈現出階級、身份的不同,而有相當嚴格的要求,但事實上穿衣戴帽仍有相對彈性的空間。因此從漢代以後,便經常能在史書看到“服妖”、僭越等記載,這些都是在歷朝輿服志下,民間穿着相對來說有彈性的證明。尤其是明代,在商業經濟繁榮下,服飾僭越的情形是相當普遍的,而皇帝那一身展現絲織工藝的龍袍,自然就成爲最常見的僭越例子。

那麼老百姓如何僭越穿上“龍袍”?

這就要說到同屬先人想象力創造出來的動物-蟒。在中華文化裏,蟒又稱爲“王蛇”,似龍而非龍,是僅次於龍的動物,因此蟒服亦稱爲“象龍之服”。像龍又不是龍的蟒,究竟與龍有多像?兩者差別只在爪子,龍有五爪,而蟒只有四爪。明代文學家沈德符所著《萬曆野獲編》便有記載:“蟒衣爲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袍(龍袍)相肖,但減一爪(趾)”。

明太祖朱元璋爲去除元代蒙古遺習、恢復唐宋時的中國儒家禮俗傳統,因此在服飾、生活等方面有嚴格的要求與規範。明代文武官員主要服飾有朝服、祭服、公服,其中還有皇帝賜服,但能獲賜服的人數極少。不過到了明成祖只要是皇帝身邊的宦官侍臣、有功的文武大臣,便能獲得蟒服(賜服的一種,因繡有蟒紋而得名)。

到了明孝宗以後又有新的變化。賞賜羣臣蟒服、飛魚服(蟒形加二角、魚鰭、魚尾圖樣),成爲皇帝昭示恩寵的手段之一。明武宗時,御賜的蟒服、飛魚服已氾濫到羣臣都有一件。到嘉靖年間,變成無需皇帝賜服,只要有錢,人人都能穿上乍看像似龍袍的蟒服,甚至女性也能穿,還成爲婚服的主流款式。

滿清入關後,漢人男性剃髮易服,漢人女性服飾仍維持明代樣式。不過清代在蟒紋服飾的規範方面,比明代更爲寬鬆,除了禁止使用皇帝專屬的明黃色外,文武百官皆可穿。因此,蟒服便於清代躍升成爲漢人女性在重要場合的正式裝扮。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