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派別人去北伐,最後能夠成功嗎?

本文已影響2.47W人 

失敗這件事情,每一個個體,每一個組織,每一個羣體,都一定經歷過。而一有失敗,我們都會總結原因,個人失敗找出自身不足,組織或羣體失敗則找出導致失敗的直接關係者。

可是,在偌大的組織羣體當中,一次重大的失敗真的僅僅是因爲一個人的失誤嗎?不,很多時候都不是這樣,還有很多背後的偶然與必然,可爲了組織或羣體安定,我們需要一個答案,也需要一個交代。

“關羽大意失荊州,敗死麥城”,這便是大家將錯誤歸結於一人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但荊州之失,真的僅僅是關羽一人的過錯嗎?

襄樊之戰

關羽一生最重大的失誤,就出現在三國形勢的重要轉折點——襄樊之戰當中。襄樊之戰,在諸葛亮《隆中對》之後,是關羽率部隊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操佔領的襄陽、樊城的一次北伐戰爭。

戰爭之始,形勢於關羽是有利的,關羽不僅圍困樊城襄陽,還因爲洪水之地利,水淹前來救援的七軍。他打敗援軍,俘獲于禁等人,重創了曹魏。但好景不長,本與劉備聯盟的孫權方並不願意看着關羽方北伐成功,便接受了曹操方的建議,派出呂蒙偷襲關羽,而最終,關羽失了荊州,也失了性命。

而這些,便是“大意失荊州”的由來。

失敗之因

無可爭論,關羽在襄樊一戰後期的一些戰略決斷是錯誤的,當他得知孫權要討伐自己時,他依舊猶豫着不願從樊城退兵,他還未能處理好與部下的關係,使得有部下在呂蒙部下的遊說下投降。這些都是關羽在這一戰後期的過失。但要說這荊州之失僅僅是他的過失,也是不準確的。

脆弱的利益外交是關羽失荊州的一個重要原因。首先,我們可以得知,在這次戰爭當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便是孫權與曹操的合作。

在此次戰爭之前,孫權與劉備本爲聯盟關係,按理說,即爲聯盟,總是互利互惠,也不可能出現雙方相互對抗的事情。但國家與國家交往的基礎便是利益,即便當時天下三分,沒有現代法律意義上的國家,但三處政權都以統一天下爲目標,不僅僅有各自目的,還存在競爭關係。

如果劉備派別人去北伐,最後能夠成功嗎?

所以,關羽圍困襄陽,樊城,對孫權的利益有害,他便毫不猶豫地拋棄與劉備方的聯盟,而去進攻關羽部隊。這一點,是關羽完全無法控制的一個因素。

另一方面,劉備僅派關羽孤軍北伐,這也是一個不恰當的戰略決策,《隆中對》中的計劃,是關羽北伐,劉備率益州部隊從另一方向攻打曹魏,最後和關羽部隊匯合,共同應對曹魏反擊。可現實卻是益州部隊按兵不動,僅有關羽部隊圍攻襄樊。而這樣的孤軍,則讓曹操沒有更多的後顧之憂,可以直接救助襄樊。

而當我們說回關羽的身上,他的失誤無可爭論,但這時,劉備派出關羽作爲軍隊的第一領導者。是否也是一種失誤呢?

如果劉備換一個更加謹慎的將士,或者爲關羽派去更好,更有力的謀士,爲關羽提出一些更好、更理智的建議,那麼結果會否不同。這一切我們不得而知,我們能知道的是,劉備已經爲他的決定付出了代價。他失去了自己“桃園三結義”的兄弟關羽,也失去了荊州三郡,使得蜀漢受到極其重大的打擊。

如果劉備派別人去北伐,最後能夠成功嗎? 第2張

總而言之,一個人可以決定一些東西,但一場重大戰爭的失誤,絕不僅僅是一個人造成的。不斷變化着的社會因素,環境因素,都會對一場戰爭的結果造成重大影響。

這也給了我們一個教訓,乾坤未定,一切皆有可能。

忠義卻高傲的關羽

當下有一種神奇的現象便是民間不少人都很愛拜關羽,而拜關羽的歷史淵源也很簡單,他一生的忠,信,義,勇,被人們所推崇。

曾有這樣一句話描寫關羽:“(馬)超見備待之厚, 與備言, 常呼備字, 關羽怒, 請殺之”。只因爲馬超對劉備的稱呼不夠尊敬,他便申請要殺掉馬超,僅僅從這一句話,我們便可以看出關羽忠於劉備,而性格卻有些驕傲魯莽。

這忠義的性格以及過人的武藝讓他深受劉備器重,而驕傲魯莽的性格也爲他後來的失敗做了鋪墊。甚至在襄樊一戰中,孫權願意同意曹操的意見,其中一個原因便是關羽曾辱罵孫權派來向他女兒求親的使者,讓孫權大怒。

因此,關羽忠義卻不夠細緻甚至有些高傲的性格,讓他在後世經過各類藝術加工後深受大衆推崇。但在當時,這性格卻是他失敗死亡的一大原因。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