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爲何廢黜40年的老太子胤礽?罪狀只是個藉口

本文已影響2.15W人 

胤礽太子地位的丟失並不是完全因爲所謂的“不孝”、“不仁”,更不是什麼“聽信匪人”,其根本癥結在於胤礽的權勢、聲望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康熙的大權獨攬,同時作爲法定繼承人的胤礽缺乏足夠的政治經驗應對各種複雜的形勢、缺乏足夠的耐心和韌性。因而,在康熙以及其他皇子的雙重打壓下,胤礽第一次丟掉了皇太子的權杖。

康熙爲何廢黜40年的老太子胤礽?

努爾哈赤時代雖然兩次確定過身後的接班人,可後來都因爲特別的變故而廢棄了,由此確立了“八王共治”的體制。皇太極上臺儘管打破了“八王共治”,可也沒有對儲君的考慮形成公開制度。順治也只有在臨終之際匆忙指定一人作爲他的繼承人。這些歷史事實在康熙一朝都不再適用,康熙在這點上比他的前輩走得更遠一些,他在清康熙十四年公開宣佈冊立皇次子胤礽爲皇太子,這是有清一代的第一次公開、明確立儲,也是最後一次、唯一的一次。

這次立儲的背景主要是康熙從皇權政治的角度考慮,早一點明確接班人並且加以培養可以杜絕外部勢力對於皇權的侵害。因爲在立儲時,南方已經出現大規模的“三藩之亂”,所以,這一次立儲還有穩固人心的作用。胤礽的生母是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皇后赫舍里氏,她與康熙之間的私人感情很好,就在生胤礽的當天,赫舍里氏因爲難產而死,由母及子,康熙對於胤礽這位嫡子就更加憐惜,因此冊立胤礽做皇太子的成分中也不乏這個情結。

康熙爲何廢黜40年的老太子胤礽?罪狀只是個藉口

康熙的冊立太子,得到了滿洲大臣中的“漢法派”以及漢族大臣們的集體擁護,他們認爲這是清朝走上正軌的一個重要標誌。受到這樣的鼓舞,康熙在確立太子初期確實花費了很大的心血來培養胤礽。他給太子配備的教育班子規格、水準都非常之高,包括當時名重一時的張英、湯斌、李光地、徐元夢、熊賜履等。而胤礽似乎也很賣力氣,他8歲就能左右開弓、背誦四書,頗有稟賦。長成以後協助康熙處理國務,也很得康熙的讚賞。父子之間保持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蜜月。在蜜月期,父子的政治感情相當融洽,胤礽偶染小病,康熙便急得坐臥不寧、寢食難安。他在遠征塞外時,還不忘要留守北京的胤礽寄去幾件舊衣服以達到睹物思人的效果。康熙40歲的時候突患瘧疾,外國傳教士建議使用奎寧,但奎寧服用後的效果還沒有準確的結論,胤礽非常焦急,他呵斥索額圖等人粗心大意,索額圖等在皇太子的指責下情急之中當場服用奎寧,胤礽這才放心地將藥推薦給康熙。

康熙爲了培育太子,還打破自古以來封建國家有關皇帝和儲君之間的規矩,破格樹立胤礽的權威。比如說他讓太子結交江南士紳的代表人物,讓皇太子的聲威遠播南方,甚至還示意太子可以與外國的傳教士往來。內務府是清朝的內廷管理機構,地位很重要,內務府的總管大臣一般都是皇帝的親信或者主要的宗室貴族出任,康熙爲了照顧皇太子,特派凌普擔任內務府總管大臣,凌普是胤礽的奶公(奶媽的丈夫),和胤礽的關係非比尋常,康熙的用意已經十分明顯。大學士明珠是平定三藩之亂期間少數幾個明確表態鼎力支持康熙政策的大臣之一,因此深受康熙的信任,權勢相當顯赫。但是,明珠卻是皇太子的對立面,他拉攏了一批人專門支持皇長子胤禔,康熙爲了維護皇太子的地位,不惜將明珠罷斥。中國的封建王朝歷來反對太子交結外臣,這主要是爲了避免在皇帝之外又形成一個政治中心,避免政出多門,這條潛規則素來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如今康熙單方面擡高太子的地位、樹立太子的威權,竟然違背了這一規律,而且傾向性特別明顯。這就給了太子一個錯誤的信號,也給大臣們一個錯誤的提示。由此,太子的勢力日益擴張,而引發的皇權危機也紛至沓來。

原輔政大臣索尼之子索額圖是康熙年輕時代的頭號親信,他曾經參與康熙逮捕鰲拜的行動,因而特別受到康熙的重視。同時,索額圖又是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的親叔父,所以,他和皇太子之間有着一層很近的親緣關係。(即皇太子的親外叔公)親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在於政治行情。康熙默許索額圖接近太子,目的也很明確,就是希望索額圖能夠佑護太子、輔導太子。索額圖在效忠皇太子方面也的確不負康熙所望,他制定的有關皇太子的制度與皇帝幾乎相近,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節,百官對皇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的禮節(對皇帝是三拜九叩),索額圖還倡導皇太子的服飾應該使用黃色,這就和皇帝已經相差無幾了。

索額圖當時這麼做是爲了維護皇太子的權威,也沒有看到康熙立即給予制止,反而還得到康熙的首肯,《康熙起居注》上就記載清康熙二十五年,皇帝明確規定皇太子的儀注包括諸王大臣在元旦等重要節日要對皇太子行二拜六叩的禮數。這說明在所謂的“僭越”問題上,康熙理應承擔首要責任。康熙晚年,老皇帝公開說索額圖是“本朝第一罪人”,索額圖如果說真的有罪的話,最大的罪狀就是全盤錯會了康熙的真正意圖。康熙讓索額圖接近太子也好、扶植太子也罷,根本一點是不可能允許皇太子的地位同皇帝並列,更不允許皇太子在老皇帝生前便指手畫腳。而索額圖的所作所爲無異於樹立起第二核心,對於久掌大權的康熙來說自然難以容忍。況且,康熙準備收拾皇太子時,索額圖作爲皇太子集團的主要頭目也必須予以剷除。清康熙四十年,索額圖大抵也看出康熙不喜歡他的苗頭,所以主動提出退休,康熙當即批准。過了兩年,老皇帝與太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康熙也就對索額圖這位青年時期的夥伴越來越恨,認爲索額圖在他們父子之間沒有起什麼好作用,所以,很快給退休的索額圖定了一個“議論國事、結黨妄行”的罪名抓了起來。

索額圖被捕獲罪除開襄助皇太子以外,還有一條不易爲人察覺的原因,那就是索額圖在漢官中比較有威望,他善於團結一批漢族地主階級的頭面人物,例如大學士李光地就和索額圖的關係不錯,索額圖還資助一些漢族文人,索額圖這麼做不排除他自己“市恩”(賣好)的一面,但主要還是爲皇太子擴大影響。康熙本人儘管多次宣佈“滿漢一體”,然而骨子裏“首崇滿洲”的觀念始終沒有絲毫改變,而且他在諸多的舉措中也並不迴避自己這一主導思想。康熙自己利用滿漢地主階級的矛盾大搞政治平衡則可,一旦別人剽竊他這一伎倆,便特別容易遭到忌恨,此後皇八子胤禩也犯了同樣的禁忌進而遭到貶黜。

康熙爲何廢黜40年的老太子胤礽?罪狀只是個藉口 第2張

索額圖被捕以後,還有人給他通風報信,這給耳目衆多的康熙知道了,不禁勃然大怒。他密令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立刻前往羈押索額圖的地方進行全方位審訊。胤祉、胤禩接到命令後很快佈置審訊事宜,他們進行得很祕密,爲了保密起見還把宗人府看守的兵丁也給捆了起來,防止走漏消息。索額圖雖然被捕可還算優待,沒有被戴上鎖鏈,胤祉、胤禩就把這一情況彙報給康熙,隨後在胤祉、胤禩的逼供下,索額圖哀求道:“奴才已無言可供,求主子憐憫,饒奴才一命。”這位兩代僕從皇帝的兩黃旗大臣自以爲如此可以倖免於難,哪知道既然被榨乾了油水,又豈能有活命的理由?康熙在得到胤祉、胤禩的密報後便決定祕密處決索額圖。有關索額圖之死,官修本的史書談得不多,多數是說他死於幽所,而沒有涉及他到底如何死的。《清史稿·索額圖傳》中引了一段康熙的上諭說:“索額圖助允礽潛謀大事,朕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這表明索額圖是被處死的。《清聖祖實錄》上說康熙如此談及索額圖的下場,康熙講:“索額圖、噶禮,朕皆誅之。”噶禮是開國功臣何和裏的後裔,他的生母是康熙的乳母,因此深受康熙的寵任,後來因爲貪瀆被康熙賜令自盡,所以,從康熙把噶禮與索額圖並列的角度看,索額圖大概也是屬於自盡一類。康熙在清史上素有“寬大”的“美名”,然而,索額圖卻不是這一美名的享受者。

康熙殺掉索額圖的目的在於動搖皇太子的根本,而這個集團也因爲沒有了謀主索額圖也變得支離破碎、惶惶不可終日。說起這位清朝唯一的“太子爺”的缺點,在清朝的官修史書上可謂比比皆是。歸結爲幾個主要的方面就是“不仁不孝”,“不仁”體現在他的暴虐上,太子胤礽經常毆打他人,這裏的“他人”不但包括他的奴僕、屬下,還有王公貴族。世襲平郡王訥爾蘇(即開國功臣嶽託之後、曹雪芹的姑父)、貝勒海善、公爵普奇都捱過太子的責打,朝鮮人記錄說這位太子還很年幼的時候(大約13歲),便“剛愎喜殺人”,這倒也不是造謠,清康熙四十六年,因爲南巡期間江寧知府陳鵬年招待不週惹惱胤礽,陳鵬年幾乎性命不保。

而且,這位皇太子還不尊師長,對他的老師湯斌、徐元夢多有刁難、責罰。他在兄弟當中也大擺“主子”的威風,給其他皇子造成很大的壓力。特別是對兄弟們非但不能夠予以關心、關注,反而在他們處在危難之際抱冷漠的態度,他的十八弟胤衸病危時,他根本就沒有憂慮的表情,讓本已心急如焚的康熙大爲惱怒,而康熙責備他的時候,胤礽不但不承認錯誤,反而和康熙頂撞了起來。這也就是他的“不孝”的由來。此外還有證據表明康熙二十九年,皇帝患病,前來迎駕的皇太子沒有悲傷的表情,引起康熙大發議論,說皇太子“絕無忠愛君父之意”。

以上這些屬於皇太子的“罪狀”多體現在《清聖祖實錄》、《康熙朝起居注》、《清史稿》等史料上,他們幾乎衆口一詞地指責皇太子不足以代替康熙成爲清國的統治者,而皇太子爲什麼會如此“不堪”,爲什麼會從一個本令康熙滿意的接班人變成罪魁禍首,這些史料都把責任推給皇太子本人或者他的政治班子,特別是這麼一個康熙聲稱的“必至敗壞我國家、戕賊我萬民而後已”的接班人,居然在皇太子的位置上停留了四十多年這一現象的本身到底說明了什麼,這些史書也並沒有做出合理、合情、合乎事實的解讀。所以,我們就有必要對皇太子胤礽的第一次被廢的主因進行詳查,對加諸在他身上的罪名進行考證,給讀者一個清晰的本屬於胤礽的歷史真面目。

先來說胤礽的“不孝”,因爲清朝歷來標榜他們是“以孝治天下”的,所以,“不孝”的不但在尋常百姓看來是頭等大罪,就是皇族朝廷也是視做萬惡淵藪的。作爲胤礽不孝的第一條罪狀是清康熙二十九年,康熙皇帝在烏蘭布通戰役前夕突發高熱,胤礽、胤祉前來探視,期間父子發生矛盾,康熙指責胤礽“略無憂戚之色”,因此,康熙指斥太子是“絕無忠愛君父之意”。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簡單,康熙三十二年夏,康熙患上瘧疾,這種病症在當時的中國是比高熱還要嚴重的,我們前面已經提到過,胤礽關注備至,還因爲沒有得到全方位的試用奎寧的報告而遷怒於索額圖等人,從史料上流露出來的胤礽的焦慮神情很難讓人感覺到此人3年前竟然“絕無忠愛君父之意”,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很難想象一個3年前“絕無忠愛君父之意”的兒子3年後忽然爲乃父的服藥大驚小怪起來。

清康熙三十六年閏三月,康熙給太子胤礽的信中稱讚他是一個“純孝之人”,這與康熙二十九年,皇帝留給太子的評語簡直是霄壤之別。那麼,清康熙二十九年時,皇帝爲什麼會對胤礽發出那樣的評價呢?法國的傳教士白晉在清康熙三十六年寫給法王路易十四的信函中專門提及此事,內中披露了一些有關康熙二十九年指責胤礽“絕無忠愛君父之意”的部分內幕。白晉說:“皇帝……由於生了重病……就通知皇儲經驛站趕來,皇儲的一些侍從希望自己的主子早一點登上皇帝的寶座,因此,對皇帝病危不夠悲痛,甚至流露出一些喜色。”白晉著,《康熙帝傳》,載《清史資料》第一輯,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34頁。從白晉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瞭解到,所謂的皇太子“略無憂戚之色”實際上是他的屬下表現的得意過早。當然,這些屬下的如此表情可能和胤礽本人平常流露出來的一些行爲或者談吐有關。至少說明胤礽在約束下屬方面做得遠遠不夠。可要因此論定胤礽“絕無忠愛君父之意”顯然屬於刻意上綱,這應該和康熙當時處在病痛中的焦躁心情有關。

康熙爲何廢黜40年的老太子胤礽?罪狀只是個藉口 第3張

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康熙的原話是“略無憂戚之色”,一個“略”字也說明了皇太子的表情不是絕沒有“憂戚之色”,清康熙二十九年,胤礽還是一個16歲的青少年,清初(包括後金汗國時期),16歲完全可以上馬征戰,但是,入關以後和平環境的年深日久,16歲的年紀正是涉世不深的階段,胤礽所以沒有表現得那麼悲傷哀痛,可能與他的年紀有關,也與他生長的環境有關。康熙經常拿他自己的經歷與皇子們進行對比,這是不現實的。康熙自幼沒有在父母身邊成長,所謂“父母膝下無一日承歡”,所以,他很小就能養成注意觀察事物、洞悉他人感覺的習慣。而胤礽則完全不同,他不到兩歲就被確立爲皇太子,康熙說過“朕所仰賴者唯天,所倚信者皇太子。”胤礽在宮內外受到的嬌寵可想而知,康熙年間宮內的減膳活動唯一沒有波及的就是皇太后和皇太子二人。試想,在這樣一個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胤礽,他的頭腦中到底能有多少關心他人的概念?康熙不從自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地責怪兒子“絕無忠愛君父之意”顯然是乖謬的。而把這些作爲罪名、罪狀強加到胤礽一個人的頭上更是諱疾忌醫。

再說胤礽的“不仁”,所謂胤礽的“不仁”例子很多,集中一些就是指責他毆打朝廷的親貴、大臣,像世襲的平郡王訥爾蘇等人都捱過胤礽的毒打,胤礽的老師徐元夢更是被胤礽指着鼻子大罵祖宗三代。此外,當他的十八弟胤衸病危時,胤礽作爲長兄沒有什麼具體的悲痛的表情。此外,還有有關胤礽私生活上的腐化墮落,例如說他這位太子“令外間婦人出入”,“荒淫無度、難以啓齒”,不過,胤礽到底和誰在“荒淫無度”,到底哪一些“外間婦人”進入宮廷,卻沒有明確的資料給予顯示。康熙溺愛子孫在清朝歷史上都是有名的,況且愛新覺羅子孫自以爲他們是“皇潢貴胄”,對於大臣、屬下乃至僕從經常進行毆打,習以爲常,包括那位被胤礽毆打過的平郡王訥爾蘇本人就曾在康熙二十五年打死無辜的屬下以至於被參奏。就以清朝的幾位還算開明的皇帝而言,他們子孫中出現的暴虐現象也是屢見不鮮。雍正素以執法森嚴著稱,而他的兒子和親王弘晝居然因爲一點小事竟在廟堂之上毆打顧命大臣、公爵訥親,訥親是雍正、乾隆兩朝的寵臣,又是開國元勳額亦都的嫡派子孫,說起來也是了不得的人物,可在雍正的兒子弘晝眼裏不過是一個高級奴才而已。

就康熙自己的諸子來說,他們當中經常肆虐的也大有人在,比如皇八子胤禩素來被稱做“賢者”,可就這位“賢者”居然因爲個人恩怨竟然把朝廷的御史痛打一頓,王府的長史官因爲犯顏直諫幾乎被胤禩給打死,而皇長子胤禔的暴虐就連他的母親惠妃都看不過眼。難怪朝鮮人就說過:“諸子之暴虐,遠甚於太子。”《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十冊,第423-424頁。這說明作爲旁觀者的藩屬國朝鮮在觀察康熙諸子的動態時已經注意到他們的種種爲非作歹,而且得出了“遠甚於太子”的結論,由胤禩、胤禔等人的乖戾可以看出朝鮮人的這個論定並不過分。胤礽暴虐的脾氣以及由此毆打大臣、僕從乃至謾罵老師的根源不在胤礽身上,而是在康熙身上。換言之,是康熙的某些“言傳身教”讓他的這些個兒子包括胤在礽內無視法度、妄自尊大的。

即以胤礽的老師徐元夢的悲慘遭遇爲例。徐元夢是滿洲正白旗人,這個人很正直,明珠掌權的時候,徐元夢並不因爲明珠在皇帝那裏推薦過自己就獻媚於他。清康熙二十六年秋,康熙到瀛臺教練皇子們學習射箭、徐元夢因爲挽不了強弓就被康熙“蜚語詰責”,徐元夢辯解了兩句,康熙火冒三丈,“上震怒,命撲責,被重傷,命藉其家。”徐元夢是旗人,而且還隸屬於“上三旗”,習武被看做是旗人的本分,他不能挽強弓可能被康熙看做是忘本,可到底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而且徐元夢也沒有違反法度,單純地給自己辯解兩句居然贏來了康熙絕大的報復,又是捱打受重傷,又是抄沒家產,古往今來有數的幾位暴君對待“帝師”好像也不過如此吧?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還都是發生在皇子的面前,作爲皇子們的老師,徐元夢遭受如此侮辱,哪裏還有一點“師道尊嚴”呢?徐元夢第二天帶傷去上課,跪在宮門外邊,痛哭流涕,因爲康熙的無理“法令”,導致徐元夢的父母也被牽連進來,還要用檻車押送到外地服刑。徐元夢哀求康熙說:“臣奉職無狀,罪應死。臣父廉謹,當官數十年,藉產不及五百金,望聖主察之。況臣父母皆老病,臣年正壯,乞代父謫戌。”李元度著:《國朝先正事略》上冊卷九《徐文定公事略》,第262頁。當時因爲天降大雨,徐元夢就跪在泥水裏向御前侍衛哭求,場景非常悲慘。可是,路過的人因爲這是康熙親自下的令誰也不敢管,“衆皆掩耳而去”,最後還是有人把徐元夢的哭訴告知了康熙。康熙總算天良未泯,把徐元夢的父母給放了回來。從徐元夢的哭訴中我們可以知道,徐元夢的父親做官很廉潔,而且又老邁多病,在徐元夢被責罰這件事上,徐的父母完全是無辜受到牽連的。康熙不但毒打徐元夢,而且還不準備放過徐元夢的父母,這種獨夫民賊的做法不知道是不是也算是“聖主”的“偉績豐功”呢?

康熙爲何廢黜40年的老太子胤礽?罪狀只是個藉口 第4張

但是,徐元夢的噩夢並沒有結束。清康熙四十六年二月初,康熙在給他的兒子們的批示中再度專門提及對徐元夢的責罰。原來,康熙曾把三個皇子叫到跟前考問他們的學習,發現他們的進步不大,他就此認爲是徐元夢作爲老師不夠盡心,於是就讓年長的幾位皇子代替他處罰徐元夢,康熙對處理徐元夢的指示如下:“擬將徐元夢革職,當着全體阿哥之面,由乾清門侍衛杖笞三十板。”

幾天以後,幾位年長的皇子回覆康熙報告責罰徐元夢的情況時說:“在臣等共同看視下,由乾清門侍衛輪換而行,將徐元夢着實杖笞三十板。”《滿文硃批奏摺》胤祉等奏,康熙四十六年二月初五日,《滿文硃批奏摺》胤祉等奏,康熙四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前面在瀛臺,康熙已經公開當着皇子的面打了這位老師一頓,而且還牽扯到老師的父母。這次又因爲所謂的皇子的學習問題再次大打出手。且不論皇子學習不好是否應該由徐元夢負有全部責任,單就康熙的這種粗暴、凌辱的處理方式就不是他自己一貫標榜的“寬大”思想所及。從皇三子胤祉等人的彙報看,他們幾個皇子不僅完全按照康熙的意志辦理,而且還頗爲賣力,“由乾清門侍衛輪換而行,將徐元夢着實杖笞三十板。”大抵是乾清門的侍衛打人打得累了,還要輪番上陣,一個“着實”已經將打徐元夢的慘烈說得一清二楚。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師重教”的良好傳統,即便是“貴爲”帝王也要對老師加以尊敬。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馬氏(著名的大腳皇后)就對朱元璋說過:“民家爲子弟延師,尚以禮全終始,況天子乎?”明確表達了對於老師,即便是帝王家也要予以尊重。清朝處處擺出一副比明朝高明的樣子,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本人親自到曲阜拜謁孔子,還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禮。歷朝歷代的“尊孔”雖然主題是利用儒家思想麻痹勞動人民進行意識形態的全面控制,可也不排除有着一定的“尊師”的意義在裏面。可是,康熙叩頭給孔子在前,責打皇子的老師於後,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行爲實在爲人所不齒。然而,令人備感滑稽的是,就在胤礽二次被廢時,康熙指責胤礽的罪狀中居然有這麼一條:“在朕前背立,以手指伊(指徐元夢),詈及父母,推入河內,復引出毆打。”《康熙起居注》第三冊,第2483頁。可見,胤礽對於乃師真是老實不客氣,一面大罵老師的父母,想來一定難聽得很,一面又把老師推入河中,撈出來以後還接着打。如果單純看待胤礽的這段醜陋的行徑,人們應該確信這是一個“不仁”的儲君,可我們聯繫到以前康熙對徐元夢的種種醜態,也就應該知道胤礽的此類做法乃是見怪不怪,像康熙指責胤礽對於乃弟皇十八子胤衸的病痛漠不關心,實際上康熙對他自己的親弟弟恭親王常寧的病故就顯得有些不大在意,如果僅此來苛責胤礽,那麼,康熙又當負有什麼樣的責任呢?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胤礽的“不仁”、暴戾的精神與動力的來源在哪裏呢?就在他的父親、號稱“聖主”的康熙身上,《清史稿》吹捧康熙“名曰守成、實同開創”,如果就毆打老師這點來說,康熙的確是“實同開創”。而且,開創得別開生面。

至於說道胤礽“荒淫無度”,本身缺乏足夠的證據不說,就作爲父親兼政治導師的康熙來說,也不是一個什麼好榜樣。康熙雖然表面上強調“清心寡慾”,可他一直沒有放棄採選美女充實後宮,而且這種事到了他的晚年仍舊樂此不疲。因爲康熙的這個“愛好”,他的諸多皇子們也起而效法,像爲人素有“賢名”的皇八子胤禩就曾經要曹寅(曹雪芹的祖父)給他提供數名蘇州的女子。

綜上所述,胤礽的“不孝”、“不仁”確有其事,可也不無誇大之嫌,黃鴻壽所著的《清史紀事本末》卷24中就說太子胤礽“性仁弱、爲政務寬大”,這本書寫成於民國年間,因爲不受清朝文字獄的干預,所以,有些內容與清代官修本史書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我們從上面列舉的一些事實可以看出,胤礽“不仁”的總根子也不在胤礽身上,而是因爲康熙自身榜樣力量不夠或者疏於教導所致,再者,胤礽身上的這些個毛病其他皇子同樣具備,如果以此作爲廢除胤礽的根據,那麼其他皇子在同樣的根據下也一樣沒有即立的資格。

由此可見,胤礽太子地位的丟失並不是完全因爲所謂的“不孝”、“不仁”,更不是什麼“聽信匪人”,其根本癥結在於胤礽的權勢、聲望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康熙的大權獨攬,同時作爲法定繼承人的胤礽缺乏足夠的政治經驗應對各種複雜的形勢、缺乏足夠的耐心和韌性。因而,在康熙以及其他皇子的雙重打壓下,胤礽第一次丟掉了皇太子的權杖。

康熙爲何廢黜40年的老太子胤礽?罪狀只是個藉口 第5張

有關康熙忌憚皇太子胤礽的權勢、聲望的例子雖然沒有在直接指斥胤礽的諭旨中大面積地流露,但有些旁證可以作爲間接的證據說明此事。就在胤礽第一次被廢不久,皇八子胤禩有企圖謀取皇太子的意圖進而被康熙察覺,康熙指責胤禩說:“八阿哥到處妄博虛名,凡朕所寬宥及所施恩澤處,俱歸功於己。人皆稱之,朕何爲者?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如果撇去康熙話裏話外的指責語氣,我們不難看出“人皆稱之”纔是康熙最爲擔心的地方,而把“人皆稱之”的胤禩看做是“又出一皇太子矣”則可以從側面看出胤礽當年的聲望。康熙作爲有着執政幾十年經驗的大獨裁者對於這樣的“大權旁落”的現象或者蛛絲馬跡顯然不能予以長期的容忍,關於“嗜權、抓權、戀權”這一點,康熙並不諱言,他說過:“大權所在,何得分毫假人”、“天下大權唯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即便是到了他的晚年即清康熙五十六年的“自我總結”中也繼續予以流露,他說:“死生常理,朕所不諱,惟是天下大權,當統於一。”也就是說在康熙看來生死都已經不在他的視野之內,而唯獨大權的掌握則必須明確,只要他在位一日,就要掌權一日,政治生命遠要比肉體生命更爲“貴重”。康熙說這些話的時候距離他去世已經只有5年了,也就是說直到他生命的最後歲月裏,他牽掛的仍舊是權力的歸屬問題。就這點而言,康熙與歷史上執政超過30年的幾個獨裁者並無二致,例如漢武帝劉徹、吳大帝孫權、元世祖忽必烈等。

爲了削弱皇太子對帝位的威脅,康熙早在第一次廢太子的10年前就着手做了一些準備。清康熙三十七年,第一次大封諸子,冊封皇長子胤禔爲多羅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爲多羅誠郡王;皇四子胤禛(雍正)、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爲多羅貝勒。這次封爵雖然是按照年齡順序冊封,可還是體現了康熙對上述諸子的喜愛程度,在受封的幾個兒子中,長子胤禔、三子胤祉、八子胤禩當時很爲得寵,法國傳教士白晉如此描繪皇長子胤禔,他說:“皇上特別寵愛這個皇子,這個皇子確實很可愛。”胤禔在冊封郡王之前已經開始參與政務、軍事等一系列活動了,例如他曾經和伯父裕親王福全統領大軍征討噶爾丹,還曾經和索額圖等人去同俄羅斯談判。康熙對於這位長子曾經寄予了不小的希望,但是,胤禔不能體察乃父的苦心,卻到處擺出皇長子的架子,就在他隨同伯父福全征討噶爾丹時,就因爲他不能很好地協調他與伯父之間的副手之於統帥的關係以至於造成將帥不和、軍心混亂。康熙雖然對胤禔的做法表示了很大的不滿,但仍舊袒護他,康熙故作嚴厲地呵斥胤禔說:“裕親王系汝伯父,議政王大臣取供時,汝若與裕親王稍有異同,朕必置汝於法,斷不姑容。”身爲康熙的兄長,寬厚的福全知道康熙這番“大義滅親”的議論後,很快就把全部責任一人承擔了起來,從而達到了康熙保存皇長子顏面的目的。皇八子胤禩顯然比乃兄更有心計,他在康熙朝始終獲得“賢者”的美名,以“頗有識量”著稱,康熙在第一次廢太子前後,對胤禩比較看重。皇三子胤祉則是以“學者”的面孔出現,清康熙五十二年,胤祉奉命修輯有關律呂、算法一類的圖書,書成後康熙賜名《律歷淵源》,此後胤祉還編輯完成了《古今圖書集成》,封建統治者歷來以“文治武功”整合天下,如今康熙看到自己的兒子在“文治”方面所取得的不俗的成就自然喜出望外。後來胤祉的門人孟光祖到外面招搖被揭發、處決時,康熙還專門給有關人打招呼袒護胤祉說:“每日與三阿哥(胤祉)一處修書,若有此事,即當以身命保之。”孟光祖不過是一個僕從,居然能夠打着皇三子的旗號向督撫大員吆三喝四,這足以說明胤祉當時在老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作爲皇太子的胤礽對老皇帝寵任自己的兄弟們很警覺,可他沒有從正面吸取教訓,反而大起逆反心理。他曾揚言說:“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太子乎?”不管這句話是不是牢騷話,都很容易給他的對立面製造傾陷他的口實。胤礽的服用盡管是康熙批准可以“超標準”一些,可作爲嗣子理應知道遜避,但胤礽我行我素,連漢族官員都有些看不下去,大學士李光地就說過:“起居服物一同帝制,到底不妥。”不僅如此,胤礽在一些小事上也缺乏細緻入微的料理,徒增康熙的反感。康熙在他的封建大家庭裏面素以“孝友慈愛”著稱,他對祖母、嫡母以及對兄弟子侄都較之清代的其他帝王態度尊敬、良善、和藹。特別是他對諸皇子的感情格外不同,所以,他也就希望兒子們對他也是一樣的孝順、尊敬。可是,作爲愛子的胤礽,在送給乃父的物品的包裝上卻馬馬虎虎、敷衍了事。而此前康熙送給兒子的東西在送走之前都是康熙本人親自查看包裝的,這一強烈的對比在康熙心中引起的不滿可想而知。後來,康熙惱火地警告胤礽說:“若完好送到則已,若又有破損,嗣後勿得再送。”

胤礽不以爲意,清康熙四十二年,老皇帝一舉逮捕索額圖這個“反革命”的謀主,這已經是對皇太子的信任的基本動搖,但這仍舊沒有喚醒皇太子胤礽本人,他幾十年的皇太子的優越地位讓他在政治上變得越來越目光短淺、麻木不仁,終於在清康熙四十七年夏爆發了第一次導致他淪落的大危機。

清康熙四十七年夏,老皇帝出巡塞外,皇太子胤礽、皇長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等隨行。皇十八子胤衸突患惡症,康熙心急如焚,可作爲太子的胤礽則有些心不在焉,這無疑是給康熙積怒已久的內心火上澆油,康熙厲聲指斥胤礽的“不仁”,胤礽大概覺得乃父“小題大做”、“借題發揮”,所以,非但沒有恭順地認錯,反而藉此毆打侍衛泄憤。而每到晚間,胤礽就在康熙的帳篷外面轉來轉去,還通過縫隙向內窺視,這讓康熙大爲驚恐,他後來說:“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此即著名的“帳殿夜警”事件。

康熙爲何廢黜40年的老太子胤礽?罪狀只是個藉口 第6張

其實有關康熙對胤礽的這個“圖謀害父”的指責後來連康熙自己也否定了,胤礽後來請求看押他的皇長子胤禔、胤禛(雍正)向康熙轉達一句話那就是“皇父若說我別樣的不是,事事都有,只是弒逆的事,我實無此心”。康熙聽到胤禔等人的奏報還稱讚他們奏得對,並把胤礽身上的鎖鏈也去掉了,這說明康熙當時所說的懷疑太子有“謀害”的企圖也是出於一時的憤怒和誤聽人言所致。既是“誤聽人言”,康熙又是誤聽了誰的話導致他得出那麼決絕的結論呢?清康熙四十七年這次的出巡,老皇帝帶領了七個兒子隨行,包括太子、長子胤禔、十三子胤祥、十五子胤禑、十六子胤祿、十七子胤禮、十八子胤衸,這裏面成年的皇子包括皇太子、皇長子和皇十三子。其中皇長子胤禔和皇十三子胤祥曾經多次負責過康熙出巡時的安全保衛工作,此次當然也不例外,“命直郡王善護朕躬(指康熙)”,說明胤禔是康熙這次出巡的首席安全保衛者,皇太子胤礽所謂的“窺測”、“窺視”等動作自然也就是、只能是由皇長子胤禔向康熙彙報。雖然康熙後來對胤禔大加指責乃至最終廢掉了他,可不等於這時已經不再信任他,否則怎麼解釋康熙令他負責安全保衛呢?有的清史研究者還認爲皇十三子胤祥也參與了這次密告皇太子“帳殿夜警”的活動,從後來胤祥遭受圈禁由此在康熙朝一蹶不振的態勢看,應該不排除這種可能。總之,康熙對於胤禔等人的彙報很重視,聯繫到他對胤礽二十多年來的看法和積怨,他認爲太子可能有不利於他的舉動,所以,他當機立斷,決定立刻廢除太子。康熙在當年的九月四日回京途中召集王公大臣當衆宣佈廢除太子胤礽,隨即就將其羈押,並且殺掉了索額圖的兩個兒子。第一次廢太子把康熙晚年圍繞儲位開展的爭鬥推向了新的高潮。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