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爆發的懸疑:巴爾幹半島爲何成爲戰爭策源地?

本文已影響1.02W人 

爲了準備戰爭,歐洲列強瘋狂擴軍備戰。從1911年起,德國每年都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到1913年,德國已擁有由新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現役部隊76萬。英國軍隊(包括印度軍隊在內)增加到41萬。法國於1913年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將兩年兵役制改爲三年,役齡從21歲到45歲改爲從20歲到48歲,使軍隊增加到77萬。沙皇俄國在大戰前夕已擁有兵力爲130萬的軍隊。列強還積極擴大海軍,英德兩國的海軍競賽最爲劇烈。1912年,英德兩國舉行裁軍談判,英國堅持兩國海軍比例應爲2:1,德國則要求定爲16:10,談判最後破裂,雙方更瘋狂地增加軍費。到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47.66億馬克。兩大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和制訂作戰計劃,力圖先發制人。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曾經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各國資產階級宣傳機構也大肆活動,散佈沙文主義情緒。資產階級御用學者竭力爲戰爭辯護,宣傳戰爭可以解決人口“過剩”問題,挽救工商業危機,甚至宣稱戰爭能對人類起“優生”的作用。德國騎兵將領柏第公然叫囂:“戰爭是萬事之父……戰爭不僅是一種生物規律,也是一種首先規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罪惡的戰爭終於在巴爾幹釀成。巴爾幹半島成了“火藥桶”。

一戰爆發的懸疑:巴爾幹半島爲何成爲戰爭策源地?

  戰爭影響

巴爾幹半島位於歐洲南部,瀕臨地中海,這裏長期受土耳其人的統治。19世紀以來,隨着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巴爾幹地區的一些國家相繼獨立。由於這裏主要居住着南部斯拉夫人,與俄羅斯人是同宗,而且俄國是打擊、削弱土耳其的主要力量,所以,巴爾幹半島各國與俄國有着密切聯繫。20世紀初,奧匈帝國開始加緊染指巴爾幹地區,特別是力圖阻止波斯尼亞的黑塞哥維那同塞爾維亞合併,波黑當時還是土耳其統治下的兩個行省。1908年,奧匈趁土耳其發生革命時,宣傳吞併波、黑兩地,激起了塞爾維亞人民的極大憤怒。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開始部署武裝力量,俄國準備支持塞爾維亞對奧匈作戰。奧匈也向邊境集結軍隊,戰爭有一觸即發之勢。這時德國出面支持奧匈。1909年3月21日向俄國提出最後通牒,要求立即承認奧匈吞併波、黑兩地的既成事實,否則將對塞爾維亞開戰。俄國在日俄戰爭失敗後力量削弱,也沒有得到英法的支持,不得不暫時讓步。奧匈在德國支持下實現了吞併波黑的野心。土耳其在意土戰爭中的慘敗,充分暴露了這個帝國已經腐朽不堪,大大鼓舞了500年來飽受奧斯曼帝國壓迫的巴爾幹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鬥爭。在巴爾幹地區,當時已有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建立了較大的獨立王國,這些國家積極醞釀建立同盟,準備發動對土耳其的戰爭,以求徹底擺脫土耳其對這個地區的統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