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反法同盟戰是如何發生的?最後爲何失敗?

本文已影響1.92W人 

《普雷斯堡和約》的簽訂,標誌着“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奧地利損失大片領土,一年後,弗朗茨二世取消自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就此成爲歷史。造成這一切的,就是那個叫拿破崙·波拿巴的男人,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如果一定要從人類歷史中尋找五位戰神的話,除了拿破崙外,締造羅馬帝國的凱撒、建立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一代天驕成吉思汗,以及楚霸王項羽應該榜上有名。

所以,戰神拿破崙這一次究竟是做了什麼,如此改變了歐洲歷史?

這就得從第三次反法同盟結盟開始談起。首先,反法同盟的各位成員,究竟與法國什麼仇什麼怨。英法矛盾早已不是新鮮事,只不過此時又增添了新的劇情。

1802年英法簽訂《亞眠合約》。雙方都知道,這僅是緩兵之計。所以,英國沒有履行合約中退出馬耳他等戰略要地的規定,拿破崙則正在和美國商議一筆有關北美路易斯安納地皮的生意,積極籌措軍費。

1803年5月,英國捕獲法國船舶的事件,則雙方矛盾再次被點燃。此外,英國曾鼓動法國一名叫莫羅的將領刺殺拿破崙。雖然最終計劃流產,但拿破崙還是查到了此事。他除了心裏默默記了一筆英國外,開始大舉抓捕保皇黨。

按照傳統,自東羅馬滅亡後,歐洲被承認的只有兩個皇帝,一個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一個是俄國沙皇。所以無論從血統,還是從現實來說,歐洲王室討厭拿破崙這個鄉下的暴發戶以及他的法國大革命。也因此,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稱帝,徹底惹怒整個歐洲王室。

英國遂開始聯合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積極組織新的反法同盟。

第三次反法同盟戰是如何發生的?最後爲何失敗?

▲亞歷山大一世像

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父親保羅一世也曾反對拿破崙,但他徹底被拿破崙打怕了,甚至開始親近法國遠離英國。亞歷山大一世對此不滿,於是在下屬軍官的鼓動下發動宮廷政變,1801年成爲新沙皇。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二世自然也對拿破崙稱帝不滿。不過他最初是忍了的,畢竟在第二次反法同盟中,他被拿破崙打怕了,並且已經喪失了全部在意大利地區的領地,丟掉的瑞士還被拿破崙建立了赫爾維蒂共和國。

不過猶豫中的他,當1804年3月得知,拿破崙加冕爲意大利國王后,也徹底被激怒了。一個月後,見英國和俄國締結反法的《彼得堡盟約》後,覺得有了這兩位“大哥”的支持,自己又行了,便積極加入了進去。

就這樣,以英、俄、奧爲首的第三次反法同盟組建完畢,拿破崙則拉上了身邊的幾個衛星國,如巴伐利亞、巴登和符騰堡與之對抗。

在這系列戰爭中,有兩場仗不得不說:一個是雙方展開的第一場大戰:烏爾姆會戰。另一個則是被視作拿破崙的巔峯之作:三皇會戰,即奧斯特利茨戰役(因拿破崙、弗朗茨二世和亞歷山大一世三個皇帝參加得名)。

第三次反法同盟戰是如何發生的?最後爲何失敗? 第2張

最終兩場戰鬥都以拿破崙的勝利而告終。那麼拿破崙能夠取勝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反法同盟又因何失敗的呢?拿破崙方面來說。

第一,拿破崙擁有比盟軍更加充足的金錢和物資。

前文提到,拿破崙在與英休戰期積極備戰,他用法國在北美的路易斯安納地區換了1500萬美金,使得他戰爭經費更加充足。

物資方面。由於1805年10月烏爾姆會戰的勝利,奧地利軍隊一路撤退,法軍輕鬆佔領維也納——這座從未被外族征服的城市。蒙古大軍曾到達維也納城50公里外,奧斯曼土耳其則在1683年圍攻維也納。法軍在此獲得了大量戰略物資,暫緩了遠征後勤。

第二,法軍明確的戰略。

拿破崙判斷,這次反法同盟,俄軍是核心,要儘快與之決戰,不能在奧軍方面浪費太多精力,而未加入同盟的普魯士軍隊是變量。

普魯士最初未加入反法同盟,是因爲拿破崙向普皇威廉三世承諾,割讓漢諾威給他;而威廉三世則在與俄國三次瓜分波蘭後,比較忌憚這位北方的鄰居,故這次保持中立。三皇會戰就是即明確戰略指導下拿破崙積極尋求的決戰。

第三,拿破崙靈活快速的軍事戰術。拿破崙被稱之爲戰神可並非浪得虛名。

比如在烏爾姆會戰中,拿破崙派出大量間諜散佈示弱的謠言,稱法軍沒有物資過冬;在與沙皇使者見面過程中,他在表現其本身傲慢性格之外,還不時表現出驚慌、猶豫,對沙皇及其軍隊畏懼的神情。拿皇出色的演技徹底欺騙了使者,成功引誘沙皇與之決戰。而在具體戰爭指揮中,他又佯裝在奧軍西面進攻,實則令主力輕裝上陣,在俄軍未與奧軍匯合前,繞道奧軍身後。最終取得烏爾姆戰役的勝利。

在三皇會戰中,拿破崙以5.3萬人應對同盟軍的8.5萬人。他充分利用了表面人數劣勢這一點,先故意露出軍陣中南側弱點,引誘盟軍進攻。同時利用南邊的地利優勢,成功用少量軍隊吸引盟軍主力。最後,他中路突破佔領中部高地,成功切斷盟軍南北兩路軍隊,進而對南北盟軍各個擊破,最終贏得三皇會戰的勝利。而盟軍一側,則恰恰沒有利用其優勢。

首先在戰略層面,盟軍沒有利用普魯士。由於法軍幾次在未經普魯士允許的情況下越界,就已經令威廉三世很惱火了。普魯士也想利用自己的地利優勢,訛拿破崙一筆,哪怕弄假成真參戰,也只賺不賠。也就是說,只要拖下去,普魯士遲早是會參戰的。

“拖”其實也是俄國名將庫圖佐夫的戰略。他認爲拖下去,法國戰線必將拉長,戰局也將逆轉。但此時未滿30歲的亞歷山大一世忍不了俄軍的一路敗退。他怒斥這位老將軍,更不願意聽庫圖佐夫對普魯士的重視,稱俄國大軍的勝利不靠普魯士也能獲得。

奧皇此時也不願意了。因爲烏爾姆會戰後軍隊一路敗退,爲延緩法軍追擊,炸燬了奧地利境內走過的一些橋樑,奧皇心疼。另外此時奧皇聞聽到,特拉法爾加海戰中法軍被英軍擊敗,所以他又覺得能了,於是贊成決戰。這纔有了三皇會戰。

其次在戰術上,盟軍在三皇會戰中擁有的人數優勢也並未充分利用,反而被拿破崙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最終,戰敗的奧皇在三皇會戰後的第二天,即12月4日,向拿破崙請和休戰,並被迫於12月26日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就此退出反法同盟,第三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拿破崙憑藉三皇會戰中的勝利,成爲新的歐陸的霸主。奧皇的神聖羅馬帝國則進一步瓦解。可見,無論是戰爭的起因,或者是戰爭的後果,都證明了在當時的歐陸,任何博弈都是零和博弈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