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期的宰白鵝指的是什麼 爲什麼這個惡習會在清朝被髮揚光大呢

本文已影響1.65W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清朝“宰白鴨”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大家知道,在中國古代,死刑是最爲嚴酷的懲罰之一,所謂“殺人償命”,一般是用於懲治那些有極大民憤的犯罪分子。不過問題來了,如果犯罪的人不想死,那是不是有什麼方法能夠逃避官府的懲罰呢?下面小編要介紹的這種方法就發明於清代康熙年間,在乾隆皇帝時期漸漸氾濫,成爲了富人免死的一大法寶,那就是“宰白鴨”。

清朝時期的宰白鵝指的是什麼 爲什麼這個惡習會在清朝被髮揚光大呢

那麼何爲“宰白鴨”呢?所謂“白鴨”,實際上指的是哪些已經被拔去了羽毛,放在案板之上等待宰殺的鴨子,實際上是用來比喻那些收了富人錢財,自願爲富人頂替死罪的普通老百姓。實際上,富人買通普通老百姓爲自己頂替死罪,這也不是一件稀罕事,自古以來就有着十分悠久的傳統,那麼這一醜惡的社會現象爲什麼到了清代才得以發揚光大呢?

清朝時期的宰白鵝指的是什麼 爲什麼這個惡習會在清朝被髮揚光大呢 第2張

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的“愚忠”思想說起了。俗話說得好:“皇帝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正是在這種忠君、忠父思想的影響之下,“宰白鴨”的現象才能夠崛起。比如在清朝嘉靖年間,福建泉州的陳知府在審理案件的時候,發現一位16歲少年似乎已經被買通,成了爲富戶“宰白鴨”的替罪羊,於是經過耐心勸說之後,這位少年才承認,確實是因爲家裏太窮,所以纔拿了富人家的銀子頂替死罪。

清朝時期的宰白鵝指的是什麼 爲什麼這個惡習會在清朝被髮揚光大呢 第3張

於是陳大人一聲令下,命令當地縣衙重審此案,然而過了十幾天之後,當地縣令稟報陳知府,就是這個少年犯下了這樣一樁嚴重的殺人罪行,並且他自己再次招供了。陳大人感到十分奇怪,於是就去縣衙見到了這位少年,詢問他爲什麼不實情招供,將真相大白於天下。結果這位少年留下了悲痛的淚水:“如果我翻供的話,不僅縣衙的人不會放過我,就是家裏人也會受到這件案子的牽連。與其這樣,還不如讓我一個人揹負着罪孽死去,還能爲家裏人減輕經濟負擔。”

清朝時期的宰白鵝指的是什麼 爲什麼這個惡習會在清朝被髮揚光大呢 第4張

由此可見,在當時,貧苦百姓們的父母,是參與“宰白鴨”事件的主要人物。通常只是爲了幾十兩銀子,這些父母就會因爲貪財和犯了死罪的富戶們串通一氣,將自己的子女逼上絕路。而在古代“愚忠”思想的影響下,貧苦人家的子女們只能接受父母們的安排,一個接一個的成爲待宰的“白鴨”。毫無疑問,這種“宰白鴨”的做法嚴重的破壞了清朝司法的公正性,也是導致清朝滅亡的間接原因之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