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到底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清平樂是真的嗎

本文已影響2.56W人 

你真的瞭解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近來隨着網劇《清平樂》的熱播,刷新了很多觀衆對於古代宋朝的認知。古典雅緻的藝術、優雅得體的禮儀、精美大方的服飾,瞬間風靡在很多網友心中。再加上有“千古仁君”宋仁宗的所謂“仁義治世”,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王朝,竟在恍惚間綻放出大同社會的曙光,這如何不令人沉醉?

可問題是,這個宛如“清平樂”一般完美的理想社會,在歷史上真的存在過嗎?士大夫口中所謂的治世昌盛又是真的嗎?撥開層層濾鏡,宋朝的“清平樂”就是一個笑話!

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到底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清平樂是真的嗎

宋仁宗皇祐年間,監察御史包拯上了一道奏疏,向仁宗趙禎陳列了以下數據:

一、在過去四十多年裏,朝廷的文武官員增長了一倍有餘;

二、當下的官吏總數,是治理國家實際所需的三倍有餘;

三、景德中期,國家每年的財政收入是4721.1萬兩,財政支出是4974.89萬;到了慶曆八年,國家每年的財政收入增長至10359.64萬,財政支出也增長至8938.37萬。

據此,包拯向皇帝宋仁宗提了一個問題:納稅戶口根據統計,並沒有多少變化,土地的產出甚至還不如往年,但朝廷的財政收入卻短時間增長了一倍有餘,爲什麼?

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到底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清平樂是真的嗎 第2張

包拯

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朝廷的橫徵暴斂在宋仁宗時代已愈演愈烈!

接下來,包拯又進言道:近些年朝廷的開支越來越多,很多地方官員玩起了“折變”的把戲,以臨時需要的名義改徵其他物產,原定交麥子的折變成交布帛,原定交絲綢的折變成交大米。

例如,在陳州遭災後,政府下令將交小麥變更爲交銅錢,每鬥小麥折稅100文,再加上運輸雜稅等,一共是140文。而當地市場上的小麥,每鬥價格僅僅是50文。

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到底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清平樂是真的嗎 第3張

包拯說,這些做法是二倍、三倍地剝削百姓,是在搞苛政暴斂。他問仁宗:“日甚一日,何窮之有?……輸者已竭,然取者未足,則大本安所固哉!”

如此一天天地聚斂,何時是盡頭?受剝削者已被抽乾,汲取的人卻還不滿足,國家的根本還能保持下去嗎?!

很多讀者看到這裏可能會吃驚,但筆者想說,包拯所言,並非僅侷限於宋仁宗時代,而是跨越整個兩宋的常態!

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到底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清平樂是真的嗎 第4張

宋仁宗(劇照)

北宋開國之時,稅賦就已經很高。用朱熹的話來說,是“祖宗創業之初”,有很多事要花錢,老百姓承受的負擔“比之前代已爲厚重”。且“古者刻剝之法,本朝皆備”,歷代統治者盤剝老百姓的手段,在宋朝這裏無不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南宋人李心傳也說,宋太宗時的財政收入已“兩倍唐室”,而之後“月增歲廣”,政府稅收一年比一年多,民衆負擔一年比一年重。

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到底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清平樂是真的嗎 第5張

陳舜俞是慶曆六年的進士。在他眼中,宋仁宗時代是一個民生凋敝的時代。他在給宋仁宗的一道奏疏中,總結了民生困苦的主要原因,具體而言是官家的八項盤剝: “今天下之賦五:曰公田、曰民田、曰城邑、曰雜變、曰丁口。天下之禁三:曰鹽、曰茗、曰酒。生民之衣食,舉此八者窮矣。”

在這裏,筆者也就淺談一下陳舜俞所列的這八項剝削手段,來揭開這個用“清平樂”掩飾真相的封建王朝。

第一項,公田,指的是租種朝廷的土地要繳納地租。這種地租在字面上比租種私田要低,但佃戶因常年受到官吏的敲詐勒索,實際負擔遠遠超過了字面上的地租。

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到底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清平樂是真的嗎 第6張

自由農淪爲佃戶、農奴

宋仁宗時期,朝廷掌控的公田已達到40多萬公頃,已遠超全國可耕種田數的四分之一。換言之,朝廷是北宋最大的地主。而朝廷如此多的公田,也無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本是自由身的農民,卻淪爲了沒有土地的農奴。

所謂民田,指的是民衆耕種自家田地,需要向朝廷納各種賦稅。前文裏包拯提到的“折變”,受到影響最大的即是民田。折變之外,還有一種“支移”,也是北宋自耕農們聞之色變的剝削手段。

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到底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清平樂是真的嗎 第7張

耕種民田

“支移”,顧名思義,指的是民衆不但必須繳納田賦,還需承擔官家運輸田賦途中所必須的運輸費。與折變一樣,支移也成了政府增收的一種常規手段,而對於農民來說,則是又一大負擔。

所謂城邑,指的是城市居民需要繳納宅稅、地稅、婚嫁稅等雜稅。蓋房子要徵稅,娶妻嫁女要收稅,出遠門讀書路過稅卡,隨身攜帶的銅錢、鐵錢也要納稅,農民則連耕牛、農具也要收稅,北宋徵稅面之廣,實可謂前無古人,民衆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物品,幾乎都在徵稅之列。

而雜變,則指的是徵收各類器械或物件,政府需要皮革就下令向民衆徵收皮革,需要箭桿了就向民衆徵收箭桿,沒有皮革或者箭桿的百姓,那就按照官價用錢抵物,這裏的官價也遠遠高於市場價,所謂的徵收物件,最後還是變成了變相收稅金錢。

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到底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清平樂是真的嗎 第8張

至於丁口,就是人頭稅。宋真宗時代,各郡各州的人頭稅收得特別狠,甚至使得當地百姓不敢再養兒子,“民有子者或棄不養,或賣爲童僕,或度爲釋老”,生了兒子不是拋棄,就是賣掉,再就是送到寺廟。

再到民間的三大禁品:鹽、茗、酒,就是指北宋政府對食鹽、茶、酒這類商品實施“禁榷”,也就是國家市場壟斷。

壟斷方式則主要包括:(1)官產官運官賣;(2)由官府掌控貨源賣銷售許可證給私商;(3)由民間生產,必須集中賣給官府,再由官府賣給民間。

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到底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清平樂是真的嗎 第9張

以酒爲例,在北宋中期,汴京有民間酒戶70家,但這些酒戶全部得向政府購買“官曲”才能釀造。爲了牟利,北宋政府的一貫做法是多造酒麴,再攤派給酒戶,根本不管酒戶是否能把這些酒全賣出去,於是就出現了酒戶“蹶產以償”的問題。很多酒戶最後不得已把家產全變賣了,卻都還不上欠政府的酒麴錢。

食鹽壟斷和茶壟斷也是類似的問題,政府通過壟斷商品原產地和加收購買稅,使得很多私營戶主都大量破產,社會財富都集中涌向了官家。

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到底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清平樂是真的嗎 第10張

政府壟斷食鹽生產

這也意味着:北宋政府利用自己的壟斷權力,完全無視人民的消費能力。也因此,清代史學家趙翼認爲,單就商品壟斷一事可言,“未有如宋之甚者”。

在指斥了上述八項盤剝政策後,陳舜俞在奏疏的最後中直接否定了宋仁宗治下的民生:

“今夫取民之財可謂悉矣。一夫之耕,獲者在田,而斂者在門。匹婦之蠶,織者在機,而徵者在屋。天之所生,地之所產,苟可以衣且食者,皆爲犯法禁,何民之不窮也!”

朝廷盤剝百姓財富可以說是用盡了手段。糧食在地裏還沒熟,征斂者已經上了門;布帛在織機上還沒完成,汲取者已經進了屋。天地所生的東西,凡是可供百姓吃穿的,都變成了朝廷所有,由朝廷壟斷控制,民衆怎麼可能不窮!

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到底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清平樂是真的嗎 第11張

苛政猛於虎!

但不幸的是,無論是陳舜俞的奏摺,還是包拯的上疏,最終都沒有得到仁宗肯定的答覆。

在宋仁宗趙禎看來,民生困苦並沒有影響一個帝國的治安,而一旦施行改革,則意味着必將引發階級矛盾,甚至會動搖到上層建築的統治。因此,朝廷無意改革。范仲淹的慶曆新政,曾試圖整頓官僚集團和軍隊,減少冗兵、冗官帶來的財政壓力,進而達到舒緩民生的目的。但卻因爲損害了封建官僚貴族的利益,而終於失敗。

宋仁宗時期的北宋到底是什麼樣的 所謂的清平樂是真的嗎 第12張

結語:在筆者看來,仁宗時期的“清平樂”只是上流社會沉醉的夢話!偌大的北宋王朝在剝削者的層層壓迫下,早已變成了空心大樹。統治者享受着來自底層剝削的財富而不思進取,吏治的腐敗和士大夫的結黨營私爲此後的一系列矛盾埋下了伏筆,也爲幾十年後北宋的滅亡吹起了悼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