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秦國的名聲是如何被敗壞的 秦國都做了哪些背信行爲

本文已影響2.02W人 

還不知道:秦國的名聲是如何被敗壞的呢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在秦國的背信行爲中,最要命的是扣公子卬,扣楚懷王,扣平原君這三次。就事論事,信譽在戰國時期絕對是一種鏡花水月的東西。單就外交詐術這方面,從來都是韓、魏玩得最奔放,要說耍二皮臉秦國給韓魏提鞋都不配,至於齊、楚玩的水平也不比秦國差——比如張儀戲楚事件,其實是楚懷王和張儀對着騙,秦國是爲了爭取時間收拾好趙國,楚國是暗中保持和齊國的隱形聯盟,然後收國內的親秦派好全力備戰。不過,秦國這三次扣人絕對已經是突破底線了,最終秦國爲之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扣公子卬的那一次,直接引起了齊、楚兩強的警惕——當時秦國的實力遠不及齊、楚——魏惠王的合縱計劃因此能提前實施。扣楚懷王那次,信譽透支的尤其嚴重,其後魏冉對魏國拉攏的難度增大,更讓後來的五國滅趙的計劃難以實施。

揭祕秦國的名聲是如何被敗壞的 秦國都做了哪些背信行爲

最終,正式上線的是燕、趙、魏主謀的滅齊計劃,魏冉以只能陶邑爲替代方案,勉強達成了對魏國的東西夾擊。至於扣平原君那次,可能是當時最大的一次外交失誤。之後,秦國對韓、對趙的巨大勝利都未能吸引任何一個諸侯國願同秦國共同瓜分,在魏、楚的陰謀下,秦軍一瀉千里。從上述歷史事件我們可以看到,戰國時期的外交詐術是非常常見的,只要你別做得太過,其實大家都是互相欺詐,然後彼此彼此。至於連橫,是什麼呢?其實本質就是一種相互的外交欺詐。張儀時期,連橫就是聯合韓魏攻擊列國:從秦國的角度上講,韓魏本身是秦國東進的最大對手,而連橫不僅可以瓦解合縱,還可以配合韓魏削弱他們的潛在同盟對象;從韓魏的角度上講,可以藉着秦國的實力驅逐齊、楚在東方的擠壓,然後在合適的時候背叛秦國就可以了。

揭祕秦國的名聲是如何被敗壞的 秦國都做了哪些背信行爲 第2張

所謂“外連橫而鬥諸侯”其實只是一種修辭。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下,韓魏實爲真正的縱與橫的發動機,齊、楚、秦、趙只是他們利用的工具,由此方能在天下中央堅持一個世紀之久。直至邯鄲之戰後,趙、韓被擊垮,秦、魏、楚成爲僅存的“戰國”,局勢才真正形成了“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的明朗態勢。然而,趙孝成王后期趙國的恢復再度影響了均勢,魏國虛妄的霸權隨之被打破。再後來趙悼襄王掉入連橫的陷阱,縱方已被徹底壓制。等到了魏安釐王和信陵君集中逝世的時候,魏國徹底崩盤。偏巧……在楚考烈王死後,楚國的局勢還動盪不安。此時縱方大勢已去,秦始皇的間諜網成爲絞死列國的最後絞索。在最後的一刻,魏景王和楚幽王還在嘗試用外交詐術把戰火引向韓國和齊國……至此,武安君與昌平君已無力迴天。

揭祕秦國的名聲是如何被敗壞的 秦國都做了哪些背信行爲 第3張

春秋時期,名聲比較差的是楚國,秦國還是個小萌新。而到了戰國時期,秦國的笑容開始漸漸猥瑣。本文將分別以春秋和戰國時期的秦國與楚國進行對比分析。楚人原是火正祝融的後裔,武王伐紂時期,楚人首領鬻熊是出過力的,但楚人始終被周王室當做蠻夷來看待。但楚國不管這些,滅了其他小國以後直接吞併設立爲縣。這種行爲在中原各國看來是很可恥的,完全違背了禮法,既然你不遵行禮法,那麼你就是蠻夷。於是有了齊桓公、晉文公時期對楚國的討伐。直到楚莊王開始,楚國開始了中原化的進程,在借鑑周禮的基礎上制定了楚國的典章制度,楚國在中原各國眼中的形象從此有所改善,於是楚莊王被尊爲霸主。

揭祕秦國的名聲是如何被敗壞的 秦國都做了哪些背信行爲 第4張

商鞅變法在軍事方面實施獎勵軍功的“二十級爵”制度,斬首一人,爵升一級。這在秦國士兵眼中,是個發家致富的好途徑。賭一賭,家裏請保姆,拼一拼,脖前帶黃金。於是在秦國士兵眼中,每一個敵方士兵都是自己成功之路上的墊腳石,每一個敵方士兵都長得像方孔錢,越看越喜歡。至此,秦國真正把“虎狼之師”的名號坐實了。尤其是秦昭襄王時期,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40萬已經投降的趙國士卒。這一系列殘暴的作爲,都使得秦國在諸侯中的名聲越來越差,諸侯對秦國既憎惡又害怕。即便秦國最終用暴力統一了各國,嚴刑峻法和橫徵暴斂最終導致秦的統一不過是曇花一現。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