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真的是四國鼎立嗎?

本文已影響7.52K人 

東漢末年真的是四國鼎立嗎?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這句出自《三國演義》的首卷語,不僅是對整本書的概括。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也揭示出朝代更替發展的規律。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

東漢末年真的是四國鼎立嗎?

該書記載了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割據混戰的社會下。蜀國,魏國,吳國三國相繼建立國家,以及相互之間的政治軍事鬥爭。形成三國鼎立之勢。最終司馬炎統一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三國時期並非是三個國家,還有第四個國家——燕國。

史書《三國志》中寫到:“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毌丘儉等齎璽書徵淵。淵遂發兵,逆於遼隧,與儉等戰。儉等不利而還。淵遂自立爲燕王,置百官有司。”

那麼實際是四國鼎立的三國時期,爲何羅貫中會寫魏蜀吳三國,而沒有加上燕國呢?

首先要知道《三國演義》主要是以描寫戰爭爲主。例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諸多戰役,都是歷史中真實發生的。而書中穿插的大批形象鮮明的人物也大多數都是對真實人物的改編。

公孫度的機會

其次講講燕國是怎麼建立的。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的爆發,導致東漢朝廷對地方的管控力越來越弱。在漢靈帝去世後,朝廷上的權利爭奪愈演愈烈,加上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互相殘殺。

幷州軍閥董卓就趁此機會攻佔了京城。最終掌控了朝政。

東漢末年真的是四國鼎立嗎? 第2張

董卓掌控朝政後,地方梟雄分分以鎮壓造反的名義起兵反對董卓,實則是爲了從中獲利。

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董卓自知此番行爲,名不正言不順。因此爲了鞏固政權,便以朝廷的名義向各地委任地方官員,以此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

在此過程中,身爲朝廷官員的公孫度,因與董卓部下徐榮是同鄉,就讓徐榮向董卓推薦自己。此時正值用人之際,董卓來不及認真考量,便答應了公孫度的要求,將公孫度任命爲遼東郡太守。

憑藉鐵腕手段,掌控遼東郡

遼東地區人口稀少,且地勢偏僻。公孫度在到了遼東郡之後,憑藉委任令成功當上了遼東太守。

此時受到中原地區影響,遼東地區也是狼煙四起,諸多豪強爭相競逐。公孫度雖是被指派爲遼東太守,卻沒有太大的威懾力。

因此上任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擊當地豪強,嚴刑峻法。通過一系列的手段,鎮壓了當地豪強,從此徹底掌控了遼東郡。爲建立燕國奠定了基礎。

而此時的中原,諸侯混戰。書中記載十八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董卓忙於平定諸侯,無暇顧及遼東地區。後來董卓被呂布所殺,早有稱王想法的公孫度,便趁此機會割地自立,並以遼東王自居。燕國就此建立。

燕國的滅亡

直至燕國的皇位傳到公孫淵手裏時,魏國派司馬懿率領大軍攻破了燕國,燕國從此滅亡。期間燕國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政權共存活了48年。

燕國經歷的戰爭很少

一方面來講,燕國的建立幾乎沒有經歷戰爭,而是憑藉其地理位置的優勢,以及諸侯混戰無暇顧及的情況下建立的。

燕國作爲最弱的一個國家,幾十年裏卻沒人去討伐它。原因不是燕國曾出現過非常厲害的文官武將,也不是公孫度自己非常厲害。而是因爲遼東半島這個地方的戰略資源較少,且距離中原地區較遠,其他諸侯國也就不太重視這個地方。

且遼東半島地勢險惡,易守難攻。如果要打下燕國,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巨大的。而此時魏蜀吳三國正忙於對中原的爭奪,也就使燕國能偏安一隅幾十年。

《三國演義》作爲小說,娛樂性是非常重要的。對於這樣一個幾乎沒有與其他三國有正面衝突糾纏而建立起的燕國,可以寫的內容自然不多。

燕國的實力遠弱於魏蜀吳三國

另一方面來講,遼東政權的存活時間雖然不短,但真正建國只有兩年。因其實力最弱的原因,爲了求得生存,大部分時期都只能依附於魏國。因此燕國更像是一個附屬國,而不是真正獨立的國家。

《三國演義》所寫的蜀魏吳三國在軍事方面的實力都是相當的,彼此之間能夠相互較量。而燕國實力遠不如其他三國。因此不被寫進書中也就情有可原了。

書中加入燕國,不利於閱讀

第三方面的原因是如果將“三國演義”寫爲“”四國演義。書的內容會更爲複雜。

據記載,《三國演義》中僅帝王后妃,文官武將就有477人之多,這還不包括農民起義的頭領和漁樵耕牧等下層人物。曾有人統計過將其中曾出現過的人物都算上,竟有一千一百多人!

如果加上燕國,那書中穿插的戰爭及人物事件都會大大增加,故事線會更加複雜,並不利於讀者閱讀。

同時增加一個國家,對作者的時間、精力的需求會大大增加。燕國只能算是“旁觀者”,耗費很大的精力去寫一個“旁觀者”,是十分不明智的。

燕國幾乎沒有參與中原地區的戰爭

而最重要的方面則是因爲燕國參與的中原地區的戰爭很少。

在公孫度被指派爲遼東太守之前,一直在朝中爲官,深知其他三國的實力超過自己太多。

因此徹底掌控遼東郡後,公孫度雖然也在擴張領土,但侵略的目標卻主要是東邊的高句(gōu)麗(lí),和西邊的烏丸。至於中原地區的戰爭,那是萬萬不敢去參與的。

因此燕國幾乎很少與其餘三國有戰爭和衝突。更多的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存在。

《三國演義》作爲一部以史實爲基礎創作的小說。對羅貫中來說,燕國很少參與其他三國之間的戰爭,也就導致了與其他三國的衝突點太少。

作爲一部主要講述戰爭的小說而言,也就不太合適在書中加入燕國。強行寫出來,並不能增加書的趣味性。也就沒有必要着墨來寫。

因此從各方面考慮,都沒有在《三國演義》中寫出燕國的必要。也就導致了大家只記得蜀魏吳三國,而燕國只能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