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人秋天爲什麼要鬥蛐蛐?一隻小小的蛐蛐甚至可以抵得上一頭耕牛

本文已影響5.2K人 

鬥蛐蛐是中國民間一種古老的搏戲,顧名思義就是將兩隻蟋蟀放在壇內打鬥的把戲,中原各個省份都曾十分流行。蟋蟀是秋蟲,壽命僅有百日,因此鬥蛐蛐大多在秋日進行,在中華千年的歷史中,鬥蛐蛐從市井遊戲逐漸變成王公貴族的消遣,又到如今變成一種賭博性質的比賽,中國人對於鬥蛐蛐的熱愛原來從來未曾消減。

爲什麼古代人秋天爲什麼要鬥蛐蛐?一隻小小的蛐蛐甚至可以抵得上一頭耕牛

鬥蛐蛐的主角當然是蟋蟀,蟋蟀是中國三大鳴蟲之一,素來被民間市井所喜。隨着社會賞玩鳴蟲漸成風尚,蟋蟀這種破壞莊稼的害蟲反而變得價值不菲,像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線飛蛛、鐵彈子等知名的蟋蟀品種在古時候是千金難求的。

爲什麼古代人秋天爲什麼要鬥蛐蛐?一隻小小的蛐蛐甚至可以抵得上一頭耕牛 第2張

起初古人玩蛐蛐多是寓意於物,文人雅士多半以蛐蛐題詞作畫。而鬥蛐蛐的出現則要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的民間人士好賭成性,鬥蛐蛐是當時很主流的賭博手段。到了唐朝,鬥蛐蛐已經不再是賭徒的專屬了,如同釣魚、養鳥、種花一樣,已經成爲了街頭巷尾的市井文化。

隨着鬥蛐蛐越來越風靡,人們對於蛐蛐的品質要求也越來越高。蟋蟀雖然全國各地都有分佈,但唯有山東出品的最爲優質,尤其是山東寧津蟋蟀與山東寧陽蟋蟀更是聲名遠揚,以個頭大、性情烈、善鬥兇狠著稱。在鬥蛐蛐成爲皇家貴族的娛樂之後,山東蟋蟀更成爲萬中無一的貢品,一隻小小的蛐蛐甚至可以抵得上一頭耕牛。

鬥蛐蛐在宋朝開始流行,宋朝的杭州城內鬥蛐蛐之風盛極一時。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杭州宋人極喜養鬥蟋蟀,街上專有蟋蟀市場,很多閒漢以馴養蟋蟀爲生反而得享富貴。不僅如此,鬥蛐蛐還從民間進入了宮中,上到皇帝,下至文武官員都沉迷此道,玩物喪志,置國事於不顧。

宋朝的亡國宰相賈似道被後人稱爲“蛐蛐宰相”,賈似道在蒙古人圍攻襄陽時還在陪着羣妾鬥蛐蛐玩樂,置國事於不顧,反而上書欺瞞皇帝,最終害得大宋江山淪落元人手中。賈似道爲了鬥蛐蛐還著作了《促織經》一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專著,從各方各面對蟋蟀進行了詳盡的論述,是後世流行的“蟋蟀學”的雛形。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蛐蛐宰相,還有蟋蟀皇帝,他就是創造了“仁宣之治”的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執政時,明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不過處理公務之餘朱瞻基酷愛鬥蛐蛐,還多次一擲千金,遣人去江南收集好蛐蛐。一位皇帝也有此愛好,難免有遊手好閒之嫌,不過史實證明朱瞻基確實是難得一見的好皇帝。

宣德皇帝的事蹟在後世流傳甚廣,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中有一篇《促織》,講的就是宣德年間宮中風靡鬥蛐蛐,民間酷吏爲了取樂皇帝,對百姓施以重壓的故事。爲了捉到上等的蛐蛐,百姓們的日子過得苦不堪言,一個書生的兒子爲了爹爹不受罰,在夢中化爲蛐蛐一年在宮中取樂皇帝,最終一家人飛黃騰達。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