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功夫究竟厲害在哪裏?曾經的中國功夫有多強?

本文已影響4.51K人 

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光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流派傳承都是一門學問。南拳北腿、槍法刀法、內家外家,這些形形色色的分類,自然而然地也打上了地域的烙印。

南拳北腿:拉出來比一比說起這幾年最火的一門功夫,非詠春拳莫屬。雖然《葉問》電影三部曲一部比一部乏善可陳,但詠春拳的知名度卻是越來越大。甄子丹大喊“我要打十個”的畫面,強化了廣東尤其是佛山作爲武術之鄉的地位。雖然新式武俠片中的佛山無影腳和詠春拳,距離真實越來越遠,卻也讓人們記住了廣東武術“能打”的特點。在這麼多種傳統武術中,也只有詠春拳得到了“武術打假”狂人徐曉東的認可。

福建是與廣東齊名的南派武術之鄉,但福建在中國功夫的版圖上並不算突出。其實,福建武術曾經在明代的抗倭戰爭中發揮作用,泉州名將俞大猷曾經親至嵩山少林寺,看到少林棍法“傳久而訛,真訣皆失”,將自己的南派少林棍法教授給他們。而嵩山少林,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爲中國功夫的代名詞。《易筋經》、七十二般絕技、達摩面壁……所謂“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功在哪一本武俠小說中都是名門正派的領袖。不過,如今少林武僧表演團在世界範圍巡迴演出,項目包括鐵檔功、銀槍刺喉、頭斷鋼板等,少了實戰的風采,多少帶了些打把式賣藝的味道。

西北武術以霸道彪悍著稱,最著名的實戰應用莫過於大刀隊。馮玉祥的29軍大刀隊,每名士兵身上背一口4斤重的大刀,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曾經大破日軍。桂系將領黃紹竑曾向《申報》老闆史量才詢問:“新聞界不去鼓吹正規軍的新式武器,而來鼓吹大刀隊,不是又要演出義和團的老把戲了麼!”史量纔回答:“新的沒有得吹,只好把舊的來吹吹。”看來西北大刀的戰鬥力,也在民族情緒的裹挾下被吹大了。

說來說去,還有一個武術大省被人們忽視———河北。在古代,河北是名副其實的武術之鄉,出過數不清的武術家。維新變法的大刀王五、俠盜燕子李三、精武會創始人霍元甲,都是正宗的河北血統。根據統計,從順治三年到光緒二十四年,二百五十年間共開武科109次,這109個武狀元中有籍貫可考的95人,其中直隸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就佔了28人,可見武風之盛。不過今天早已不再是那個“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年代。不拉出來比一比,各省的武術究竟哪個更厲害,實在難有定論。

中國功夫究竟厲害在哪裏?曾經的中國功夫有多強?

戰力排行不能只看拳腳功夫如果細究之下就會發現,在“戰鬥能力”的構成中,當地的武術水平實在是個微不足道的因素,反倒是地域性格、社會結構、軍事組織形式等等發揮了更大的作用。雖然沒聽說過東北有什麼著名武術,但大金鍊子愛文身的東北人,還是很多中國人心目中最好勇鬥狠的代表。

不過摘下金鍊子和墨鏡後,赤手空拳走上擂臺,喊麥的東北人恐怕也削不過隔壁自幼練摔跤的蒙古漢子。北人尚武、南人崇文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標籤。其實,中國南方人也不那麼好惹,歷年的羣架、械鬥事件中,廣東人的身影都很活躍。歷史上,南方的武力也令人聞風喪膽。

項羽曾經撂下狠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幾十年之後的西漢名將周亞夫也附和道:“楚兵剽輕,難與爭鋒。”一直到清朝雍正十二年,皇帝還專門頒佈詔書嚴禁械鬥,其中提到:“漳、泉二府……獨有風俗強悍一節,爲天下所共知。”這算是欽點的民風彪悍了。數一數近代中國的軍事實力,南方各省更是毫不遜色。湘軍淮軍從太平天國一直到民國時期都威名赫赫,左宗棠收復新疆率領的就是湖南兵,留下了“大將籌邊人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的佳話,湘軍的戰鬥力可見一斑。與湖南不遠,辛亥首義的美名也穩穩地落在了湖北人的頭上。淞滬會戰時駐守上海的粵軍十九路軍抵禦日軍侵略,士兵們吼一句“掉哪媽,頂硬上”的廣東粗口,便英勇衝鋒。這句粗口,據說正是來自於明末東莞籍名將袁崇煥的口頭禪。

近代南方軍隊多以地域、宗族成軍,在戰場上表現出驚人的戰鬥力,相比之下“九一八”中拱手讓出東三省的東北軍就顯得有些窩囊。不過,這也並不能說明北方人就善於私鬥、怯於公戰。起於白山黑水,一路打到海南島,爲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四野,也是一支東北子弟兵。由此可見,衡量一個省的“戰鬥力”需要考量多方面的因素,唯獨與功夫沒什麼關係。

武林高手到底去哪了看到這裏,武術愛好者和武俠愛好者可能要失望了。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最初的武術搏擊功能突出,絕不是花拳繡腿。“左手便要來揪魯達,被這魯提轄就勢按住左手,趕將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腳,騰地踢倒在當街上”,這是《水滸傳》中魯智深制服鎮關西的幾招,非常短促,與人們想象中的大戰三百回合、拼鬥內力相去甚遠,但更接近真實的武術搏擊。所謂“一力降十會”,學習了中華武術,也不能就用柔弱之身擊敗肌肉猛男。明清時鏢行興起,鏢師們練武之餘,也要鍛鍊身體,保證飲食。近代以來,隨着槍炮傳入和法制健全,武術的技擊功能被弱化,更多地變爲一種強身健體的方法和民族精神的象徵。霍元甲創立的精武體育會就以“強國、強民、強身”爲宗旨。曾經的全國武術冠軍、功夫明星李連杰也在一次訪談中坦言:現在的武術更像是一個體育娛樂項目,在現實搏擊中恐怕是“花拳繡腿”。

其實,在現代社會,把傳統武術轉化爲體育健身項目本是善莫大焉的一件好事,可所謂的大師不斷神話武術的搏擊功能,最終造成今天一地雞毛的亂局。馮驥才先生的小說《神鞭》裏,主人公放棄了祖上傳下的武術“神鞭”,轉而拿起了手槍:“祖宗的東西再好,該割的時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卻留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