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只是崇禎身邊的貼身太監 死後爲什麼會得到後朝皇帝修墓豎碑

本文已影響1.57W人 

很多人都不瞭解明朝太監王承恩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說到明朝,很多朋友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十個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從永樂帝遷都北京和崇禎帝吊死煤山的歷史事件,僅用十個字就可以看出明朝不割地、不和親、不稱臣、不納貢的統治實力,這十個字是對明朝氣節的真實寫照,也是最好的總結。

雖然明朝也有幾位碌碌無爲的皇帝,但這並不影響對整個明朝統治時期的評價,皇帝都有這樣的“志向”,下面的臣子更是要有自已忠肝義膽的氣節,即使到了明末也不乏忠臣義士的存在,而成爲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王承恩只是崇禎身邊的貼身太監 死後爲什麼會得到後朝皇帝修墓豎碑

當人們都在談論皇帝、重臣這樣的“高層管理”時,往往會忽略一些皇帝背後“隱藏”人物的事蹟,這羣人就是與皇帝接觸非常親密的貼身太監。王承恩作爲明朝最後一位皇帝的貼身太監,死後卻被清朝的順治皇帝修墓、康熙皇帝豎碑,他到底有多厲害呢,值得兩位後朝的皇帝有如此之舉呢?

一、明朝太監的權力

明朝在建立伊始,它的政治統治機構與之前的朝代有所不同的是,在原有的內閣、執行、監察、六科、五寺機構的基礎上,增加了“特務機構”,是由歷史上非常出名的錦衣衛、東廠和西廠構成。

東廠的權力在錦衣衛之上,只對皇帝負責,不經司法機關批准,可隨意監督緝拿臣民,其管理者爲宮中太監,成爲明朝宦官干政的開端。

明朝中後期時,朝臣和宦官之間搶奪權勢而明爭暗鬥,爲了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對臣宦實行有效的控制,成化帝朱見深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

《萬曆野獲編》中記載:“不特刺奸之權,薰灼中外,並東廠官校,亦得稽察”、“邏卒四出,天下騷然”。可想而知明朝太監的權力與地位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大名鼎鼎的魏忠賢就是當時的重要管理者之一,在明熹宗時期得到重用,把宦官執政推向頂峯。

王承恩只是崇禎身邊的貼身太監 死後爲什麼會得到後朝皇帝修墓豎碑 第2張

二、司禮監秉筆太監

到了明末,太監仍然有着較高的地位和權力,王承恩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成爲崇禎皇帝的心腹太監,官至司禮監秉筆太監。

或許有的朋友不知道司禮監秉筆太監是多大的“官兒”,在這裏可以稍作解釋一下。“司禮監秉筆太監是明代宦官制度中位尊權重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一個職務,除了握有批紅的權力外,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一般還兼任提督東廠,可謂位高權重。”

魏忠賢當初也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出身,王承恩能夠位居司禮監秉筆太監,可見他在崇禎皇帝心中有着非同一般的份量。王承恩身爲太監,卻做的都是幫助皇帝與朝廷的要事,“批紅”權力不僅僅是太監代爲處理國政,同時還是皇帝利用宦官勢力牽制內閣的重要管理手段。

要知道內閣是明朝中央最高的的決策機構,而“批紅”則是代皇帝行使權力,確保皇權的利益不受損害和侵犯,並防止任何違背皇帝意圖的行爲出現。

可以想象得出,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在掌權時期必定會得罪不少朝臣,畢竟自已在行使權力時會牽扯到一些朝臣的利益,在明末內憂外患、天災不斷的情況下,王承恩能夠恪盡職守實屬不易。

王承恩只是崇禎身邊的貼身太監 死後爲什麼會得到後朝皇帝修墓豎碑 第3張

三、奉命守城、護帝殉國

1644年3月李自成攻打北京,王承恩奉命守城。《明史》中記載:“帝命承恩提督京營。是時,事勢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賊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三門。承恩見賊坎牆,急發炮擊之,連斃數人,而諸璫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內官,備親征。”

李自成大軍來襲時,很多明朝的舊部都已經人心惶惶,各自尋求生路,或逃跑,或投降,而王承恩卻在敵衆我寡的情況下,仍然堅守城池,親自奮戰在第一線,只是最終勢單力孤,節節敗退,當李自成攻入北京時,他和崇禎都知道,明朝大勢已去。

崇禎皇帝爲了不讓自已的后妃和子女受辱,親手逼死後妃、殺死昭仁公主、砍殺長平公主。這一切王承恩都看在眼裏,親眼目睹了皇室的悲慘結局,和崇禎皇帝的必死決心,在這種情況下,王承恩沒有像其他太監那樣選擇投降,而是一直陪在崇禎皇帝身邊。

當李自成在紫禁城內物色妃嬪時,王承恩陪伴崇禎皇帝爬上了煤山,遠眺曾經輝煌的大明王朝的滅亡,想必心情也是無比的絕望,最終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

崇禎皇帝死前在自已的藍色袍服上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王承恩只是崇禎身邊的貼身太監 死後爲什麼會得到後朝皇帝修墓豎碑 第4張

如此愛民的皇帝,生不逢時,遇到天災不斷,殫精竭慮仍舊是無力挽回大明江山,情景是何等的悲壯。王承恩見到崇禎皇帝自縊後,對着崇禎皇帝行了三拜九扣的君臣大禮,在一旁的海棠樹上以同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已的生命。

當李自成的手下發現崇禎皇帝的屍體時,同時看到了旁邊王承恩的屍體,當時只是草草入葬。清軍入關後,順治皇帝即位,在爲崇禎皇帝營建思陵時,也爲王承恩修建了陵墓,爲褒獎王承恩親自撰寫“貞臣爲主,捐軀以從”。

到了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在思陵附近爲王承恩豎碑立傳,以稱頌他護佑君主、不畏強敵的忠貞性格。

小結:

明朝“出名”的太監有很多,成化以前的王振專權,成化年間的汪直專權,武宗時期的劉瑾專權,熹宗時期的魏忠賢專權,等等。

但像王承恩這樣能夠忠心爲君爲國的鳳毛麟角,大多數太監都會爲了爭奪權力與利益而做一些令人髮指的事情,而王承恩雖然同樣爲太監,但他所做的事是其他太監所不能比擬的。

王承恩只是崇禎身邊的貼身太監 死後爲什麼會得到後朝皇帝修墓豎碑 第5張

有人對王承恩評價是“做壞事的好人”,看似矛盾的評價,只有細細品味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王承恩不是一個尋常的太監,他是唯一能夠葬在皇陵旁邊,有後朝皇帝爲其修墓豎碑立傳的太監。凡是有他的唯一性,都是有一定原因的,不是嗎?

參考資料:《明代特務政治研究》《萬曆野獲編》《明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