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爲什麼會讓武后參政?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3.13W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唐高宗爲什麼會讓武后參政?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唐高宗昏庸懦怯,很多人都把這當成定論。似乎繼唐太宗貞觀之治以後不久,便是武則天的統治,高宗不過是其傀儡。這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李治雖不及其父聰明神武,但決非昏庸懦怯之輩。他在位34年,其歷史地位是應該承認的。

即位後表現頗爲能幹。

唐太宗共14子,其中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九子晉王李治,爲長孫皇后所生。李承乾“好聲色,慢遊無度”,又有足疾,唐太宗不太喜歡;李泰善文詞,有著述,唐太宗很喜愛,曾“面許立爲太子”。於是,李泰有奪嫡之計,貞觀十七年,承乾因“謀反”罪被廢爲庶人,太宗認爲

“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爲使羣臣擁戴,他就與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商量,立晉王爲皇太子,羣臣也認爲“晉王仁孝,當爲嗣”。可見,唐太宗選擇李治爲皇太子,是經過慎重考慮的。以太宗之英明,是決不會讓一個昏庸懦弱的兒子繼承帝位的。

唐高宗爲什麼會讓武后參政?原因是什麼

唐太宗把李治立爲太子以後,便訓練其執政能力,此外,還向李治傳授統治經驗。要李治求賢納諫,不要壓榨百姓過甚,告誡他:

“成遲敗速者,國也;失易得難者,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以後的事實證明,高宗是牢記太宗的教誨的。

高宗勤於政事,唐太宗自貞觀十三年十月三日以後,至十三年病重以前,每三日一臨朝而高宗即位以後每天都臨朝,高宗遵循太宗的各項政策,表現得頗爲能幹。

第一、即位之初便鼓勱臣下進諫。

高宗說:

“朕初即位,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

從此每天引刺史10人入內,問百姓疾苦,及其政治。由於高宗虛心求賢納諫,遇事與宰臣們商議。

第二、賞罰分明。

當時滕王李元嬰(高祖之子)、蔣王李惲(太宗之七子)權勢很大,肆意搜刮民財。高宗賞賜諸王帛各500段,唯獨不賞賜滕王、蔣王,使二王甚感慚愧。

第三、處事果斷。

永徽三年,吳王恪(太宗之子)與高陽公主(太宗之女)、駙馬房遺愛(房玄齡之子)及駙馬都尉薛萬徹等人圖謀奪取帝位,高宗發現後立刻命宰相長孫無忌追查,將房遺愛、薛萬徹等斬首,令吳王恪、高陽公主自盡。

第四、豁達大度,虛心納諫。

唐高宗爲什麼會讓武后參政?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永徽五年七月,高宗又一次要官吏上書言事。這年十月,唐僱雍州41萬人築長安外城,一月內竣工。雍州參軍薛景宣上書說,漢惠帝修長安城,不久就死了;今又修城,必有大不幸。宰相於志寧認爲景宣言涉不順,請高宗殺了他。高宗認爲景宣雖狂妄,若因進諫殺了,恐絕言路。隨後寬恕了他。

第五、繼續推行均田制。

貞觀末至永徽初,土地兼併有加劇趨勢,高宗下令禁止買賣口分田、永業田。這樣,戶口顯著增加,物價也較便宜。貞觀時戶不滿300萬,至永徽三年達380萬。

第六、保持國力強盛,維護國家統一。

永徽元年,高宗令右衛郎將高侃擊突厥車鼻可汗,追至金山,大獲全勝,諸部盡降。高宗設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十都督十二州加以管轄。。二年七月西突厥酋長、瑤池都督阿史那賀魯叛磨,自號沙鉢羅可汗,侵擾四鄰州縣,殺掠數千人。高宗立即命令左武候大將軍樑建方率軍討伐,六年五月,又命右屯衛大將軍程知節爲蔥山道行軍大總管,以討西突厥沙鉢羅可汗。顯慶二年高宗派遣大將蘇定方,統率唐軍冒着大雪晝夜兼行追獲沙鉢羅,平定西突厥,並在西突厥故地設置蒙池、昆陵二都擴府,加以管轄。鞏固了唐王朝在西域廣大地區的統治。

上史實表明,唐高宗並不昏懦。

那麼唐高宗昏懦的說法怎麼來的?

唐高宗“昏懦”說,來源於《新唐書》。

《新屠書》記載宰相褚遂良因反對高宗立武氏爲皇后,遭到貶逐,他上表自白,敘述自己冊立之功,顧命之重,乞高宗哀憐。而高宗

“昏懦,牽於武氏,訖不省”。

武則天執政後,

“已得志,即盜威福,施施無憚避,帝亦懦昏,舉能鉗勤,使不得專”。

可見《新蘑書》“昏懦”說的主要根據是高宗受制於武后,但這個根據地本身是經不起史實檢驗的。

唐高宗爲什麼會讓武后參政?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其一、貶逐褚遂良等人,是磨高宗親自決定的。

永徽初期,褚遂良與長孫無忌輔政,代表元老派勢力,高宗年輕氣盛,不甘心受二人左右,借皇后廢立事件貶逐二人,是其矛盾激化的必然結局。褚遂良反對廢掉王皇后,是因爲“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反對立武昭儀爲皇后,是因爲武氏出身寒微。當時褚遂良以顧命大臣自居,態度極其蠻橫。高宗大怒。武氏尚未立爲皇后,竟在皇帝、大臣面前氣勢洶洶,口出不遜之言,似不近情理。以後褚遂良求赦免,高宗不同意。由此可見,高宗貶逐褚遂良是因爲他“悖戾犯上”,觸犯皇威。

《新唐書》說這是由於高宗“昏懦,牽於皇后”,缺乏事實根據。

其二、高宗委政於武后,也是出於本人的意願。

高宗因病委政於武后,是由於武后“處事皆稱旨”,二人有共同的政治見解。高宗對武則天的信任至死不變,遺詔

“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取天后處分”,

即可證明。

高宗親自處理涉外事宜及重要內政。

史實充分說明,麟德元年以後,武則天雖已參與政事,但有關涉外大事仍由高宗親自處理。根據《舊唐書》等的記載,如:

麟德二年正月,吐藩遣使入見,請復與吐谷渾和親,並求赤水地畜牧,高宗不準。

乾封二年四月,由於對外戰爭頻繁,廄馬萬匹,倉庫漸虛,大臣勸諫:“隋鑑不遠,願勿使百姓生怨”,高宗採納,令減廄馬數千四。

總章元年二月,侍御史賈言忠奉使自遼東返還,高宗親自召見,詢問唐軍徵高麗戰爭情況

咸亨三年四月,高宗召見吐蕃使者,詢問吐蕃風俗,並遣責吐蕃吞滅吐谷渾、敗薛仁貴、侵擾涼州,隨即遣使臣去吐蕃。

上元元年正月,新羅王法敏既納高麗叛衆,又據百濟陂地,高宗大怒,詔削法敏官爵,併發兵討新羅。

唐高宗爲什麼會讓武后參政?原因是什麼 第4張

永淳元年四月,高宗召見夏州都督王方翼,商議邊事。

十月,吐蕃入侵河源軍,軍使婁師德率兵還擊,八戰八捷。高宗立即任師德爲比部員外郎、左驍衛郎將、河源軍經略副使,說:

“卿有文武方,勿辭也!”

重大內政也還是由高宗親自掌管,並無昏庸之舉。實際上高宗直至臨死以還在處理政事。弘道元年三月,宰相李義琰改葬父母,使其舅氏遷舊墓,高宗聞知惱怒說“義琰倚勢,乃陵其舅家,不可復知政事!”可見高宗在死前的幾個月,仍親自掌管朝官的任免大權。說高宗晚年因病有些昏懦,也難成立。高宗所患之病是“風疾”,“風眩頭重,目不能視”。“風眩頭重”|有人認爲是高血壓,有人認爲是極度精神衰弱;“目不能視”則無疑是眼睛高度近視並非盲人。無論哪種解釋,都說明高宗的病症對智力沒有多大妨礙,所以到晚年也並不糊塗。

高宗具有廣博的學識。

高宗在學識方面,也頗有修養。他勤奮好學,擅長書法,史學家是衆口一詞的。此外,高宗還注意維修和保護建築藝術。唐長安城沿用隋大興城,永微五年高宗下令重修外郭城,由工部尚書、大畫家兼大建築家閻立德親自設計,僱百姓4萬餘,

板築三十目而罷,九門各施觀(城門樓)”,而“明德門至一門五觀”,

使長安城更加宏偉壯麗。京城萬年縣門樓,是隋代著名建築師宇文愷所造。開耀元年,高宗和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嫁薛紹,隆盛異常,酒宴遍及縣衙。公主嫌縣門狹窄,準備拆毀。高宗聞之,立即下令禁止。縣門本是一個不大的建築,並且已用過數十年之久,高宗還特令保護,足見對宇文愷建築技巧的高度重視。高宗還是修訂《唐本草》的發起人。

高宗不迷信“神仙”,不求長生不老藥。在這一點上比他父親聰明。貞觀末年,唐將王玄策從天竺帶回一名僧人,自稱有長生之術,太宗“頗信之,深加禮敬,使合長生藥”,後因藥未合成,被太宗放還。高宗即位後,此人又來,高宗當即斥逐:

“自古安有神仙!秦始皇、漢武帝求之,疲弊生民,卒無所成,果有不死之人,今皆安在!”

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649—683),生產在發展,疆域有開拓。他的聰明才智雖不及太宗,但並非昏庸無能,他讓武后參與政事,也非出於儒弱,其歷史作用是應該肯定的。我們應當對他統治時期的全部言行加以詳細考察,不能僅僅根據宋人對他的片言評語,便認爲他是昏庸之君,毫無作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