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爲什麼會在皇太極死後會放棄接班?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42W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多爾袞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1643年9月21日,英明睿智的皇太極突然病故——沒有留下任何遺詔和遺囑,也沒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語。於是,一個敏感而又重大的問題出現了:誰來接班?

理論上說,當時有資格繼承他位置的有8個人,也就是後世大名鼎鼎的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鄭親王濟爾哈朗、承澤親王碩塞、豫郡王多鐸、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這五位親王、三位郡王構成了滿人最高權力機構。按理,八個人都有繼承大統,但實際上,真正具備資格的人選只有兩個。

多爾袞爲什麼會在皇太極死後會放棄接班?原因是什麼

一個是肅親王豪格,一個是睿親王多爾袞。

先來看肅親王豪格。他是皇太極的長子,儘管滿人沒有傳位給大兒子的習慣,但豪格競爭大位並不是依靠長子的身份,而是憑藉其出衆的能力。他自小從軍,久經沙場,在歷次對明軍的作戰中屢建功勳。皇太極曾經自豪地拍着豪格的後背說:“吾兒真英雄也。”

皇太極的兩黃旗基本都忠於豪格,兩黃旗的重臣要員如鰲拜、遏必隆、索尼等人,曾經紛紛表態支持豪格爭位。豪格不僅有兩黃旗的支持,手裏還掌握着正藍旗。三旗總計有117個牛錄,可謂兵強馬壯,實力超羣。

再來看豪格的競爭對手多爾袞。他掌握着兩白旗(正白旗,鑲白旗)約98個牛錄,實力略弱於豪格。可是,掌握着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和掌握着正紅旗的禮親王代善都偏向於豪格。所以,就實力來說,豪格基本佔據了爭位的主動權。

皇太極病故後第七天,黎明時分,兩黃旗的頭面人物在大清門外宣誓,支持並擁護皇太極長子豪格登基,繼承大統。鰲拜和遏必隆調集軍隊,護衛崇正殿,商議帝位繼承者的會議在此地召開。年紀最大、德高望重的禮親王代善主持會議。

論實力,豪格有三旗在手,並取得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禮親王代善支持,擁有很大優勢。而多爾袞三兄弟(睿親王多爾袞、豫郡王多鐸、英郡王阿濟格)僅有兩白旗做後盾,明顯實力偏弱。所以,在開會前,多爾袞知道自己機會並不大,於是臨時改變了主意,從打算爭位改成阻止豪格上位。

多爾袞爲什麼會在皇太極死後會放棄接班?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會議上,第一個出來“開炮”的是多鐸:多爾袞可以不坐這個位置,但按照常理,應該立禮親王代善爲帝,因爲代善是皇太極的兄長,德高望重。不料,代善居然不願意,還趕緊站出來表示自己年紀大了,精力不夠,無法承擔這個責任,所以不參與爭位。

代善說完,會議陷入了僵局。在這個關鍵的時候,豪格本應該站出來,當仁不讓表明自己的態度。可就在代善提出“帝之長子,當承大統”這個觀點以後,豪格居然鬼使神差假意謙讓,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

豪格爲什麼謙讓呢?

他的謙讓其實是假的。看到自己有兩紅旗,兩黃旗和正藍旗的支持,大局已經,所以隨口說了一句謙讓的話。不料,這句謙讓的話卻讓多爾袞兄弟找到了藉口,以豪格自己都覺得沒有資格爲理由,堵住衆人的嘴。兩白旗衆志成城,堅決反對豪格上位。此時的豪格,似乎沒有了戰場上的勇氣和魄力,陷入和兩白旗、多爾袞兄弟之間無休止的口水戰中。這一點,令一直支持他的兩黃旗和兩紅旗的元老感到失望。

在這種情況下,兩黃旗的重臣們開始考慮別的出路,甚至願意和多爾袞達成妥協,只要讓皇太極的孩子繼位就行,不一定非要豪格。幾位兩黃旗的大臣佩劍進殿說“我們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願以死追隨先帝於地下!”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舉動,意味着兩黃旗其實已經妥協了,可以放棄豪格,只要立皇太極的孩子就可以。

聰明如多爾袞立刻看明白了,如果他還想自己上位,一場內戰在所難免。爲今之計,只要能阻止豪格上位,就已經是天大的勝利,其他的都可以慢慢來。所以,他思考片刻,點頭同意這個方案。

豪格是什麼反應呢?

面對這個新情況,他有點懵,在來不及多想的情況下,也點頭表示同意。看到兩位主角都沒意見,於是大家一致同意新方案,從皇太極的其他孩子裏挑選一個出來繼承大統。這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趁機提出由6歲的福臨來繼位,得到了大家一致通過。同時決定由豪格的支持者鄭親王濟爾哈朗出任第一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出任第二攝政。雙方各讓一步,皆大歡喜結束了這次皇位之爭。

多爾袞爲什麼會在皇太極死後會放棄接班?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可以說,福臨意外接班皇太極,是兩大實力派豪格和多爾袞互相鬥爭和互相妥協的產物。豪格在實力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因爲自身魄力不足,膽略不夠,最終在關鍵時刻與大位擦肩而過。而聰明的多爾袞,雖然實力明顯處於下風,卻能及時改變戰略,從自己爭位變成阻止豪格上位,並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這場皇位爭奪戰證明,有時候謀略比實力更重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