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爲什麼要廢王立武?真相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4W人 

唐高宗爲什麼要廢王立武?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武則天作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她一生的政治成就和傳奇經歷,其鋒芒都掩蓋了丈夫唐高宗李治的歷史地位。武則天最初走上政治舞臺,離不開李治的信任和支持。武則天自貞觀十一年進宮,到永徽六年,十八年過去了,武則天一路歷經坎坷,終於從唐太宗的才人變成唐高宗的皇后。在唐高宗李治“廢王立武”的事件中,不僅僅是武則天奪取後宮之主的勝利,更是唐高宗爲擺脫父親的陰影、鞏固皇權的鬥爭。

歷史上對唐高宗李治的定位是性格懦弱、敏感多情。他的前半生都生活在父親唐太宗李世民的陰影之下,爲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李治是怎麼當上太子、成爲皇帝的。

唐高宗爲什麼要廢王立武?真相是什麼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個兒子,長孫皇后的第三個兒子。李治前面有兩個嫡出的哥哥,嫡長子李承乾8歲的時候已經早早的被立爲太子,本來這個太子的位置怎麼也落不到李治的頭上。但是李承乾小的時候聰明可愛,長大之後患上了足疾,性格也變得叛逆,沉迷聲色犬馬。唐太宗先後派了十幾位元老名臣作爲東宮輔臣。面對上疏進諫的大臣,表面上正襟危坐、痛思己過,背地裏對於屢屢勸諫的于志寧、張玄素等人想要痛下殺手。李承乾曾對侍從說"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由此可見,李承乾並不是一個廣開言路的明君。而且李承乾喜歡學突厥人,把頭髮披散着梳成辮子,打扮成突厥人的樣子。他喜歡裝成突厥可汗死的樣子,命令侍從裝成突厥部落的百姓,騎馬圍着他的身體轉,並且痛哭流涕。這時李承乾突然跳起來說:“使我有天下,將數萬騎到金城,然後解發,委身思摩,當一設,顧不快邪”。

唐太宗漸漸地不喜歡李承乾,那麼嫡長子不行了,就得考慮嫡次子了,魏王李泰漸漸走入了唐太宗的視野。李泰才華橫溢,愛好文學,唐太宗允許他在府邸設置文學館,自行招納學士。貞觀十五年,李泰等人編了一本《括地誌》,主要講唐朝的山川地貌。李泰的眼界不凡,讓唐太宗對他的態度越來越好,使得李泰漸漸對皇位有了想法。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是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的,這就給後人形成了一個惡例,讓後代認爲皇位是可以爭來的。雖然當時唐太宗並沒有易儲的想法,但是李承乾面對父親的冷落和深得父親喜愛並有奪嫡之心的弟弟李泰,在暗殺失敗之後,打算起兵逼宮,結果事情敗露。唐太宗非常生氣,他也在反思自己,如果廢掉李承乾,改立李泰爲太子,那就相當於告訴後代,皇位可以隨便爭取,那宮廷就再也沒有安靜的時候了,於是痛下決心,把李承乾和李泰雙雙廢棄,立晉王李治爲太子。對於李治來說,這個太子之位是天上掉餡餅,砸到了他的身上。那麼李治的性格是否符合太子乃至以後成爲皇帝的素質和要求呢?李治的性格特徵

唐高宗爲什麼要廢王立武?真相是什麼 第2張

《舊唐書•高宗本紀》記載李治“幼而岐嶷端審,寬仁孝友”。“岐嶷”就是聰明絕頂的意思,這是對李治優點的一個全面的評價。首先,李治是一個聰明的人,他的聰明主要表現在文學方面,他的文章非常華麗,而且善於譜曲。其次,李治是一個孝順的人。唐太宗評價李治仁孝,甚至說“汝能孝愛如此,吾死何恨”。第三,李治是一個善良的人。貞觀十七年,李承乾和李泰被廢后貶到地方,李治前去送行,看到兩位哥哥衣衫單薄,隨從也很少,於心不忍,向唐太宗上疏,念及父子之情,給兩人多一些衣食補給。可以看出李治對於兄弟的眷眷深情。第三,李治是一個聰明的人。

但是,李治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不足之處就是懦弱。唐太宗對於李治的懦弱也是心知肚明,曾經對長孫無忌說:“公勸我立雉奴,雉奴仁懦,得無爲宗社憂,奈何”,“雉奴”就是李治的小名。唐太宗心裏也擔心,李治懦弱的性格對於江山社稷並不是好事,因此唐太宗晚年,雖然身體不好,但是他仍然東征西討,目的就是爲了給兒子奠定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唐太宗晚年也着手清理李承乾和李泰的黨羽,前太子李承乾的黨羽侯君集杜正倫等、魏王李泰的黨羽岑文本劉泊等不是被殺就是流放,這也是爲了給李治創造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唐太宗臨終前,爲李治安排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作爲顧命大臣,也是想把李治扶上馬,再送一程。有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李治可以“勿憂天下”。

李治從晉王成爲太子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李治本身並沒有奪嫡之心,而是兩個嫡出哥哥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結果。唐太宗雖然將李治立爲太子,但是也擔心他的懦弱性格,無法治理好國家,爲他做了一系列的鋪墊。李治從太子到皇帝,一直生活在父親的庇護之下。

唐高宗繼位初期,與幾位顧命大臣的關係非常和諧,他們也是達到了政治生涯的高峯。但是唐高宗“廢王立武”事件,使得君臣關係第一次出現了裂痕。

說到“廢王立武”,那就得提到這個事件的另一位主人公——武則天。唐太宗去世之後,作爲唐太宗才人的武則天依照慣例,與部分沒有孩子的妃嬪到感業寺出家爲尼。爲了改變命運、重回錦衣玉食的後宮,武則天也沒有放棄希望,把李治作爲最後一顆救命稻草,因爲在公元648年,武則天與還是太子的李治產生了一段曖昧的情感。即使在感業寺這樣惡劣的條件下,武則天也努力的維繫着與李治之間的感情。永徽元年,在唐太宗周年忌日這天,李治到感業寺行香,武則天把握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與李治見面了,兩人執手相看淚眼,互訴衷腸。武則天梨花帶雨的哭泣和歷經世事後的成熟風韻,激起了唐高宗的無限憐愛之情。唐高宗暗下決心要接武則天回宮。但是武則天回宮,面臨着三大問題。第一,武則天是唐太宗的才人,以這個身份入宮就違背了倫理。

唐高宗爲什麼要廢王立武?真相是什麼 第3張

第二,蕭淑妃已經是唐高宗的新寵,武則天難以插足。

第三,王皇后以坐鎮後宮,唐高宗懦弱的性格難以說服王皇后。

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出現妥善的解決了這三個難題,幫助武則天實現了重返後宮的夢想,她就是王皇后。重回後宮

爲了削弱唐高宗對蕭淑妃的寵愛,王皇后引進了競爭機制,讓武則天回宮與蕭淑妃爭寵。唐高宗正愁不知道如何跟王皇后這件事,現在王皇后主動要求接武則天回宮,唐高宗當然是大喜過望。永徽二年,武則天以普通宮娥身份入宮,從基層做起。

重回後宮的武則天,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讓蕭淑妃失寵了,完成了王皇后交給她的任務。俗話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武則天的爭寵最終危及到了王皇后,尤其是武則天把她的長子取名“李弘”。“李弘”出自道教讖語——老君當治,李弘當出。意思是說太上老君將化名“李弘”降臨塵世,那時候就會出現太平盛世,說明武則天期望她的兒子以後可以當皇帝,開創太平盛世。武則天把她的兒子取名“李弘”就意味着她已經不把恩人王皇后放在眼裏了。

根據唐朝的後宮制度,皇后只設一人,只有現任皇后被廢或者死亡,才能確立新的皇后。王皇后性格簡重,沉穩端莊,既沒有生病,也沒有犯錯誤,根本不給武則天任何機會。爲了爭奪皇后之位,武則天一手炮製了“小公主死亡事件”,打響了皇后爭奪戰的第一槍。廢立皇后可是國家大事,不能僅僅憑皇帝的感情和意願,還需要大臣接受。而且唐朝非常講究門第觀念,皇后的選擇更是相當慎重。武則天出身小門小戶,沒有驕人的家族地位,在朝中也沒有可以依靠的大臣。唐高宗爲何力排衆議,堅持廢王立武呢?我認爲,除了唐高宗與武則天的感情之外,更是唐高宗鞏固皇權的鬥爭,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皇權與相權的鬥爭。

唐高宗爲什麼要廢王立武?真相是什麼 第4張

第二,士族與寒門的鬥爭。

皇權與相權的鬥爭

前面說到,唐太宗去世前給兒子安排了幾個顧命大臣,其中就有長孫無忌。唐高宗想要立武則天爲後,首先想到的就是要得到百官之首的長孫無忌的支持。唐高宗爲了籠絡長孫無忌,先是送了長孫無忌“寶器錦帛十餘車”,然後封了長孫無忌的兒子爲朝散大夫。接受了賞賜的長孫無忌仍然不支持立武則天爲皇后,唐高宗面對元老忠臣不合作的態度,深感自己受制於人。唐高宗意識到自己這個皇帝當得如此窩囊,一個皇帝給大臣送禮還辦不成事,君臣關係從此就出現了明顯裂痕。唐高宗想通過“廢王立武”這件事,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本來僅僅是武昭儀到武皇后的妃子晉升之路,現在變成了唐高宗想從元老大臣手中掙權利,削弱顧命宰相的地位和權利,從而鞏固自己的皇權。隨後唐高宗多次召集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開會商議廢王立武,褚遂良等人堅決不同意,甚至把手中的笏板放到地上,“叩頭流血”揚言要罷官歸田。唐高宗大怒,把褚遂良貶到潭州。武則天成爲皇后不久,長孫無忌被指謀反而削官倒臺。唐太宗給李治安排的兩位顧命大臣都在“廢王立武”的過程中削職被貶,不久便去世了,唐高宗也成功擺脫了父親的陰影。士族與寒門的鬥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