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性格更像自己,爲何朱元璋不傳位給他呢?

本文已影響1.38W人 

建文元年朱允炆即位稱帝后,朱棣作爲朱允炆的叔叔並不服從建文帝的統治,宣佈起兵謀反。戰爭從建文元年打到了建文四年,最終以朱棣拿下南京,攻克大明首都建立自己的政權爲結束。有人會說,當初朱標死後,朱元璋應該直接將皇位傳給朱棣,這樣便可以避免後面的“靖難之役”了。但是這種說法無疑是錯誤的。爲什麼呢?

朱元璋一生迭納數妃,來源亦頗覆雜,有蒙古人、高麗人,也有民間普通漢女,還有稱漢王的陳友諒的嬪妃,共生有二十六子。嫡長子朱標性格寬仁,在被立爲太子二十五年後突然病故,朱標育有五子。長子朱英早夭,次子朱允炆被愛屋及烏的老皇帝朱元璋隔代指定爲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儲。

其實,早在太子標病死後,朱元璋悲傷之餘,對立誰爲自己的接班人一事舉棋不定,大傷腦筋。在朱元璋衆多的子孫中,堪與朱允炆競爭儲君之位的唯有朱元璋第四子、朱允炆的叔父朱棣。

史載,朱棣性格陰鷙、深沉,智勇兼備,他追隨徐達東征西討,屢建奇功。朱元璋對朱棣很是欣賞,也很器重,曾毫不掩飾的誇讚說,四子朱棣最像自己。在諸皇子中,朱棣尤其受到元璋的鐘愛。後來,朱棣隨徐達北征殘元,被封爲燕王,駐紮北平。

按理說,太子朱標不幸英年早逝,能力出衆的四子朱棣最有被立儲的希望,但燕王不是馬皇后所生,因此他不是嫡出(有人推測其生母是元順帝妥歡帖木兒的妃子,後被元璋所納,生棣)。按封建禮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朱棣沒有被立太子的資格。

但朱元璋非常看好朱棣,認爲他經過戰爭的錘鍊,軍政經驗豐富,且性格沉毅冷靜,勁氣內斂,足智多謀,很適合成爲一國之君。因此,一開始,朱元璋是想讓朱棣做自己的繼承人。

嫡孫朱允炆頭顱稍扁,性格又和其父朱標很酷似,仁慈善懦,優柔寡斷,所以朱元璋雖然也考慮過立他爲皇太孫,但又擔憂他不是鼑彝重器,駕馭不住那幫桀驁不訓的開國功臣,生怕一旦立其爲儲,終究難成大器,最終葬送大明江山。

朱棣的性格更像自己,爲何朱元璋不傳位給他呢?

因此,朱元璋最先考慮的是立四子棣爲儲君。況且,朱允炆年紀太小,俗話說“主少國疑,大臣未附”,人心疑懼不安,肯定不如立成年國君來的穩妥。但他內心又很憐惜年幼喪父的孫子朱允炆。性格果決的朱元璋在立太子一事上,卻有些狐疑不決、患得患失、猶猶豫豫,致使立儲一事長期懸而未決。

事情一拖再拖,拖到了洪武二十五年,太祖朱元璋已經六十多歲,立儲之事已迫在眉睫。經長時間對朱棣和朱允炆的觀察思索後,朱元璋最後決定要立早已成年、各方面都較優秀的燕王朱棣爲太子。

史載,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親自召集文武大臣上殿議事,主要就是商量立太子事宜。朱元璋說:“國家不幸,太子竟亡。古稱國有長君,方足福民,朕意欲立燕王,卿等以爲何如” ?太祖話音剛落,衆大臣交頭接耳,表情各異,廟堂上一片聒噪聲。

翰林學士劉三吾第一個出班抗奏道:“皇孫年富,且系嫡出,孫承嫡統,是古今的通禮。僭越不得啊”!衆大臣也紛紛表示,應遵循禮法,父死子繼,嫡庶有別。

朱元璋也據理力爭,表明自己的意見,但他一張嘴哪說得過衆口?見衆人皆不同意立燕王,自己又難於說服大家,祖宗定製又不便擅改,性格剛猛的朱皇帝只得含淚收回了立愛子朱棣爲儲的提議,決定立朱允炆爲皇太孫。遠在北平的朱棣本來以爲太子標病死後皇儲非己莫屬,憑能力、憑經驗、憑戰功,乳臭未乾的朱允炆那點比得上自己?聽到立儲落馬的消息後自然憤憤不平。

朱棣的性格更像自己,爲何朱元璋不傳位給他呢? 第2張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薨逝。二十二歲的朱允炆繼位,成爲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是爲明惠帝。他以次年爲建文元年,所以又稱建文帝。

隨着鐵血皇帝朱元璋的故去和嫡孫朱允炆的嗣位,一場爲鞏固皇權和奪取皇權的激烈鬥爭在兩叔侄間如火如荼的展開了。

朱元璋臨終前留有遺詔,令諸王鎮守各自封國,嚴禁來京。諸王大都謹遵父命,遣使弔唁,唯有燕王朱棣不顧父命,星夜疾馳南下,當他即將抵達淮安時,被兵部尚書齊泰偵知並阻止,促其速回燕京。

朱棣對此懷恨在心。有幾位年紀較大的塞王,都是身經百戰,屢建奇功的人物,又手握重兵,富可敵國。這些王當然不把年輕、羸弱,毫無軍政經驗的侄兒放在眼裏。這樣一來,他們經常口出怨言,不敬之語常常傳到南京建文帝的耳裏,諸王違法之事也層出不窮。而幾乎成爲嗣皇,深受太祖寵愛的朱棣對自己不能見父皇最後一眼始終耿耿於懷,心中憤懣難平。

年輕的建文帝也對幾個叔父特別是燕王權勢過大而深感不安,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接受了齊泰、黃子澄等親信大臣的意見,決定着手“削藩”,也就是削平諸叔父的各獨立王國,加強中央集權,也即鞏固皇權。

他的老師黃子澄以漢平七國的史事啓示建文,建文非常歡欣鼓舞,遂決定製定削藩之策。他由弱到強,逐一削除諸王手握的權力。

朱棣聞訊,哪甘心束手待斃,他一面上書稱病,一面在奇僧姚廣孝的襄助下,在燕王府中私自打造兵器,招兵買馬,蒐羅智勇之士,緊鑼密鼓地加快了應付朝廷削藩,起兵奪取皇位的步伐......

建文四年(1402年),發起“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幾經血戰,率燕軍攻入明都南京 。

燕軍入城,建文帝在宮中燃起的熊熊烈焰中不知所終。燕軍破城時,建文帝朱允炆去向何處?其說有二,各有道理,又難成定論,建文帝生死不明 ,遂成明史上的一大謎案。

建文四年夏,燕王朱棣經三年苦戰,終於在文武羣臣的擁戴下昂首登上了皇帝寶座,改第二年爲永樂元年。朱棣是爲明成祖,亦稱永樂大帝。

假如當初朱元璋能力排衆議,把皇位傳給功勳卓著、謀勇兼具、各方面均以成熟的燕王朱棣,就可以避免“靖難之役”、避免同室操戈、叔奪侄位的人倫慘劇......然而,歷史不容假設,更無法推倒重來。該發生的一切總會發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