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東吳上下孫權流涕羣臣掛孝,是什麼情況?

本文已影響6.57K人 

你真的瞭解諸葛亮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諸葛亮死後,蜀漢向鄰國東吳通報,東吳的反應是“吳主因丞相新亡,亦自流涕,令羣臣皆掛孝”。就像聯合國爲周總理逝世而降半旗一樣,這是一種高規格的禮儀。讓我們奇怪,孫權與諸葛亮感情很好嗎?他爲何要這樣?

諸葛亮死後,東吳上下孫權流涕羣臣掛孝,是什麼情況?

呵呵,感情好可以“流涕”“掛孝”;感情不好,也未嘗不可。

三國之勢,是魏強、吳較弱、蜀最弱。這樣的情況之下,就像今天的美國、歐洲的英國一樣,總是老大“拉着老三打老二”,把老二幹趴下了,對老大的威脅也就解除了——老三實力相差較遠,一時還不能威脅到老大。

那麼老二老三該怎麼辦呢?生存是關鍵,發展是目標,當然是要老二老三聯合起來,一起對付老大。

吳國是老二,他需要與蜀漢聯合,共同應對魏國的壓力(或者是潛在壓力)。所以在吳蜀兩國的歷史上,分分合合,矛盾一直存在,卻沒有最終決裂。就是因爲兩國的領導都很清楚,他們彼此需要,合作才能共贏。

合作有個前提,就是兩國的領導,都得是清醒的政治家,才能做出冷靜的判斷。

諸葛亮死後,東吳上下孫權流涕羣臣掛孝,是什麼情況? 第2張

孫權想完全吞併蜀漢,但是做不到完全吞併的時候,他還算是個清醒的政治家。劉備偶然衝動一下,基本算是清醒的政治家。諸葛亮愛惜政治羽毛,不敢太抒己見,不敢堅決反對劉備的決策(哪怕是錯誤決策),但大部分時候,是個清醒的政治家。所以在劉備時期、劉備死後的諸葛亮主政時期,吳蜀兩家都能保持合作、至少是不搞對抗。

但是諸葛亮一死,蜀國的主政者就成了劉禪。這混小子沒有自己的見解,容易被周圍人影響,而他周圍是什麼人都可能有,沒有政治高度的居多數。所以蜀國到了劉禪手裏,就不一定會採取什麼國策了。

而蜀漢的國策失誤,就有可能影響東吳的利益。

孫權對諸葛亮的死反應強烈?說到底,孫權是對東吳的國家利益感到緊張。

諸葛亮死後,東吳上下孫權流涕羣臣掛孝,是什麼情況? 第3張

緊張的同時,也不忘邀利:“令全琮引兵數萬,屯於巴丘界口”,一旦有機可趁,東吳肯定不會坐失良機。

邀利的同時,合作還是大方向:孫權折箭爲誓:“朕若負前盟,子孫絕滅!”仍舊要保證吳蜀兩國的合作。

“流涕”與“掛孝”,都是低成本的運作,卻能換來兩國合作。何樂而不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