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與楊復恭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麼呢?

本文已影響2.41W人 

唐僖宗是一個相對低調的人,所以他任用田令孜爲執政官時,朝野似乎只知有田令孜,而不知有皇帝,楊復恭成爲執政官後,基本上也是如此。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但唐昭宗是一個比較好強的人,所以他願意事事親力親爲,這樣一來,唐昭宗與楊復恭這位執政官之間的矛盾自然日漸增多。

由於與楊復恭不對付,所以唐昭宗認爲應該壓制宦官集團,這樣纔可以逐步中興大唐,所以他試圖通過重用朝臣壓制宦官集團。

上在藩邱,素疾宦官,及即位,楊復恭恃援立功,所爲多不法,上意不平;政事多謀於宰相,孔緯、張浚勸上舉大中故事抑宦者權。

這樣一來,朝臣與宦官集團之間的矛盾也變得日益激烈了。

事實上,唐昭宗後來之所以會在討伐李克用的過程中功敗垂成,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內廷與朝臣之間矛盾重重、互相拆臺。

如果討伐李克用勝利了,以張浚爲代表的朝臣系統就更加強大,所以在圍剿李克用的時候,以楊復恭爲代表的宦官系統並沒有積極配合張浚,相反還在暗地裏不斷使壞。

兵未交而孫揆被擒,幽、雲俱敗,楊復恭復從中沮之,故浚軍望風自潰。

按照史書的說法,楊復恭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爲他與張俊之間有極深的私人恩怨。

初,張浚因楊復恭以進,復恭中廢,更附田令孜而薄復恭。及復恭再用事,深恨之。上知浚與復恭有隙,特親倚之;浚亦以功名爲己任,每自比謝安、裴度。

實際上,在政治博弈的過程中,私人恩怨永遠都是無足輕重的。因爲站在政治舞臺中心唱大戲的主角看似是某個具體的人,實際上其角力點在集團與集團之間,誰也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在這種背景下,主角的每一個重要決策,其實都關係着無數追隨者的利益,如果一個人真把私人恩怨當成天大的事,那他隨時都有可能出局。

張浚是朝臣的領銜人物,唐昭宗又試圖通過提升朝臣地位的方式壓制宦官集團,這就說明張浚與楊復恭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這是兩大政治集團之間在角逐利益,絕非他們兩個人的私人感情可以左右。

因爲有唐昭宗的支持,所以張浚一度凌駕於楊復恭之上。可張浚雖然獲得了支持,卻沒能將這種優勢轉化爲勝勢。

張浚主持圍剿李克用,結果被打得賠了夫人又折兵,導致中央政府的軍事行動以慘敗結束,張浚本人也被踢出了政治舞臺。

詔再貶孔緯均州刺史,張浚連州刺史。二月,加李克用守中書令,復李罕之官爵;再貶張浚繡州司戶。

在這種背景下,以楊復恭爲代表的宦官集團地位再度提高。

唐昭宗與楊復恭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麼呢?

唐昭宗和楊復恭之間發生衝突,到底誰是誰非呢?這個很難說。對此,只要看一下晉王李存勖和張承業之間的爭鬥就能明白。

大宦官張承業成爲晉國執政官後,事事都要自己作主,處處都要限制晉王李存勖的權力,說起來就是爲了晉國好,絕不是什麼私利。

氪大家想想,如果李存勖在當時大造輿論,一個勁兒地打擊張承業,最後肯定會弄得晉國越來越衰弱。如果事情真是這樣發展的,人們在說起李存勖和張承業之間的誰是誰非時,會怎麼評論呢?

我估計人們會說,這全是張承業的錯,身爲一個宦官,居然敢和自己的君主相爭,他能是好人嗎?

楊復恭與唐昭宗發生衝突時,肯定也有着高大上的理由:我這是爲了帝國的根本利益,絕不是爲了他的私利。

楊復恭這樣做,到底是爲了國家利益,還是自己的私利,咱們誰也不知道,甚至楊復恭自己也不知道。因爲楊復恭自己恐怕也認爲,自己就是爲了大唐的根本利益,絕不是爲了自己的私利。

但是從這兩人相爭的過程和結果來看,我們還是能分析出一點東西的。

唐昭宗上位後,多少有點像明末的崇禎皇帝,所作所爲都充滿了勵精圖治的意味,結果卻是把事情弄得越來越糟糕。

唐昭宗之所以會這樣進退失據,是因爲他不明白一個道理:晚唐的權力平衡,主要靠宦官、朝臣和軍人三足鼎立構成的。

在這種背景下,皇帝看哪個人不順眼都行,因爲另外兩派大概率會幫着皇帝收拾那個人,只要皇帝把支持的天平倒向另外兩派就可以了。

最初,唐昭宗通過支持以宰相張浚爲代表的朝臣,壓制以楊復恭爲代表的宦官集團,但是在此期間,朝臣幹得非常失敗(討伐李克用敗得一塌糊塗),所以這種努力失敗了。

後來,唐昭宗又想通過提升外戚的方法壓制宦官集團,但是遭到了楊復恭的強硬反擊。

這件事的大致情況是,唐昭宗的舅舅想當節度使,被楊復恭拒絕了,皇帝這個舅舅在中央政府一度很狂妄,惹得楊復恭非常不開心,於是就把唐昭宗的舅舅扔到一個偏遠地區當節度使,然後在路上把他暗殺了。

上舅王瑰求節度使,上訪於復恭,復恭以爲不可,瑰怒,詬之。瑰出入禁中,頗用事,復恭惡之,奏以爲黔南節度使,至吉柏津,令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覆諸江中,宗族賓客皆死,以舟敗聞。上知復恭所爲,深恨之。

這個事件的影響非常惡劣,使得楊復恭與唐昭宗之間徹底失去了轉圜的餘地。

大家必須明白一點,如果皇帝一心要滅掉某個人,通常是可以實現的,一切就看值得不值得。如果把事情辦成“前門驅狼、後門入虎”,那麼這事通常就不能做。

不惜一切代價滅掉一個自己看不順眼的人,卻使得比較穩定的權力格局倒塌,這顯然不是一個成熟政客該乾的事。

可楊復恭暗殺唐昭宗的舅舅王瑰,被唐昭宗視爲不顧大局的表現:既然你不惜代價要搞事,那麼我也絕不會慫,總而言之一定要讓你明白,大唐的江山還姓李!

宦官擁有禁軍指揮權後,通常會收養禁軍將領爲養子,這早就是一種風氣,在以前也是被默認的潛規則。

但唐昭宗非要在這種事上大做文章:你楊復恭身爲執政官,卻收養衆多禁軍將領當乾兒子,這是想幹什麼呢?

楊復恭說,我這是爲了讓他們更好地爲您效力啊。

唐昭宗表示,如果你想讓他們給我效力,爲什麼會讓他們姓楊,而不讓他們姓李呢?楊復恭答不上來,索性裝聾作啞。

他日,上與宰相言及四方反者,孔煒曰:“陛下左右有將反者,況四方乎!”上矍然問之,緯指復恭曰:“復恭陛下家奴,乃肩輿造前殿,多養壯士爲假子,使典禁兵,或爲方鎮,非反而何!”復恭曰:“子壯士,欲以收士心,衛國家,豈反邪!”上曰:“卿欲衛國家,何不使姓李而姓楊乎?”復恭無以對。

在這種背景下,唐昭宗開始窮追猛打,他不斷提拔楊復恭的一個親信將領楊守立,並且賜名爲李順節。

楊復恭的養子天威軍使楊守立,本來姓胡,名叫弘立,以其勇猛果敢在朝廷的軍隊中聞名,人們對他都很畏懼。昭宗想要整治楊復恭,擔心楊守立興兵作亂,便對楊復恭說:“朕想把你的養子楊守立留在朕的身邊。”楊復恭把楊守立引見給昭宗,昭宗賞賜給他新的姓名李順節,派令他掌管朝廷軍隊各屯營營門的啓閉,不到一年,提升爲神策軍的天武都頭,兼任鎮海節度使,不久又加封同平章事。

面對這種情況,楊復恭自然會做出反應,他認爲李順節背叛自己,於是經常給他穿小鞋,這也使得李順節開始討厭楊復恭。

在楊復恭擊殺了唐昭宗的舅舅王瑰後,唐昭宗就利用李順節與楊復恭的矛盾,迫使楊復恭離開了中央政府。

李順節既寵貴,與復恭爭權,盡以復恭陰事告上,上乃出復恭爲鳳翔監軍;復恭慍懟,不肯行,稱疾,求致仕。

到此爲止,唐昭宗與楊復恭之間的矛盾完全公開化。

在這種背景下,楊復恭跑到四川北部,試圖發動自己養子的力量清君側。

復恭至興元,楊守亮、楊守忠、楊守貞及綿州刺史楊守厚同舉兵拒朝廷,以討李順節爲名。

大家都該明白,所謂的清君側,不過就是造反的別名而已,從漢初的吳王劉濞到唐中的安祿山,再到明初的燕王朱棣,他們都高舉這樣的旗號,有誰不是蓋棺定論的反賊?

楊復恭一造反,李茂貞、韓建和王行瑜等已軍閥化的關中大佬,都紛紛申請討伐楊復恭。這些軍閥化的大佬這樣做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藉機再擴張一下自己的勢力。

對此,唐昭宗也非常清楚,問題是,他已無力阻止這一切了,折騰來折騰去,唐昭宗最終還是扳倒葫蘆起了瓢。

鳳翔李茂貞、靜難王行瑜、鎮國韓建、同州王行約、秦州李茂莊五節度使上言:楊守亮容匿叛臣楊復恭,請出軍討之,乞加茂貞山南西道招討使。朝議以茂貞得山南,不可複製,下詔和解之,皆不聽。

最後的結果,就是楊復恭一系被這幾個軍閥大佬火併出局,中央政府的勢力變得更加衰弱。

辛丑,李茂貞攻拔興元,楊復恭、楊守亮、楊守信、楊守貞、楊守忠、滿存奔閬州。秋,七月李茂貞遣兵攻閬州,拔之,楊復恭、楊守亮、楊守信帥其族黨犯圍走。楊復恭、守亮、守信將自商山奔河東,至幹元遇華州兵,獲之。八月,韓建獻於闕下,斬於獨柳。

在此過程中,李茂貞和韓建等關中軍閥的勢力變得更加強大,他們距離帝國都城比較近,一個不高興就可以把槍桿子掏出來威脅唐昭宗。

到此爲止,大唐中央政府由一個全國政權,徹底淪落爲僅控制長安一隅之地的地方勢力。關鍵是,它還隨時受制於鳳翔的李茂貞和陝州的韓建。

楊復恭叛亂一事告訴我們,圍繞皇權的各種政治力量因平衡而存在,作爲皇帝要懂得權術制衡。

宦官的確不是東西,可他們是平衡中的一環,如果皇帝非要強行清除宦官,那自然是可以做到的。氪問題是,做到之後,局勢真會變得更好嗎?恐怕不見得。

唐昭宗一直在試圖勵精圖治,可他的所作所爲,卻是讓平衡越來越難以維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