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布是什麼人?他被判烹刑後又被升官是怎麼會回事?

本文已影響1.2W人 

劉邦,這位中國歷史上首位平民出生的皇帝,不僅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漢王朝,也拉開了一個新時代的序幕。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朱元璋:“惟漢高祖皇帝除嬴平項,寬仁大度,威加海內,年開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毛澤東:“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爲‘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爲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

細數古代400多位帝王,如果論文治武功和賢能治國的話,漢高祖劉邦一定能榜上有名。劉邦的傳奇不僅僅體現在他“草頭王”的出身,更體現在他結束了秦朝的暴政,推行的一系列惠民措施,讓老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有道是“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劉邦做事在乎民心、向着民意,所以他開啓了新的“漢家氣象”。

欒布是什麼人?他被判烹刑後又被升官是怎麼會回事?

所謂“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劉邦打天下自然離不開他手下一幫文臣武將,沒有他們的話,劉邦不可能“暗度陳倉”,最終擊敗西楚霸王項羽。

故而,在他稱帝之後,爲了籠絡人心、穩固統治,劉邦兌現了自己曾經向跟隨他的難兄難弟許下的諾言,將韓信、張敖、英布、彭越等9人封爲異姓王。

將開國大臣進行圈地分封,這在歷史上都曾引起不小的麻煩。劉邦的這一做法,無疑也給自己平添了幾分憂愁。這些藩王不僅有領土,更是手握兵權,將來造反怎麼辦?西周不就是被自己手下的諸侯國給滅掉的嗎?於是劉邦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殿上君王堂下臣,君要臣死臣必亡

《淮陰侯列傳》: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所謂“伴君如伴虎”,昔日功高震主的這些老臣,怎麼也不會想到,漢家天下剛剛建立,皇帝劉邦就這麼着急欲除之而後快,竟會把“兔死狗烹”演繹得如此“經典”。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難成。劉邦想要除去這些異姓王,必須得有一個“由頭”,否則難以服衆。例如他在誅殺大將彭越的時候,就找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將其除去。

彭越是誰?他是西漢開國功臣,與韓信、英布並稱爲“漢初三大名將”,西漢建立後被劉邦封爲了樑王。

公元前197年,陳豨(xī)在封地反叛,劉邦親自領兵討伐,要求彭越派兵助戰。彭越稱有病在身,不能親自前去,只是派了一名部將帶兵援助。這讓劉邦勃然大怒,我堂堂皇帝都御駕親征了,你一個小小的諸侯王竟敢不來幫忙,眼裏還有我這個皇帝嗎?

正想找彭越的茬兒,正好彭越的一個下屬因爲得罪了彭越,彭越打算將其殺掉,下屬逃到劉邦那裏,控告說彭越將要謀反。劉邦當機立斷,派了一支軍隊突襲樑國,將毫無防備的彭越逮捕,定爲謀反罪。但是劉邦並沒有殺掉彭越,而是把他貶爲庶民,流放蜀地。

在前往流放地的路上,彭越恰巧遇到了前去洛陽的呂后。彭越看到了希望,向呂后哭訴自己受屈的經過,希望呂后能出手相救。

呂后表面答應彭越會幫他這個忙,但事後他卻建議劉邦說,彭越是一員難得的猛將,太過優秀,決不能留下禍患,不如趁此機會將其殺掉,以絕後患。公元前196年,樑王彭越最終被劉邦以“反行已具”的罪名殺死,在誅滅了彭越的三族之後,樑國的封地被劉邦廢除。

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彭越很明顯是被冤枉的,說他謀反,其實劉邦根本沒有確鑿的證據,這就好比千年以後的秦檜對岳飛定罪“莫須有”一樣荒誕。

但在平定陳豨這件事上,彭越確實腦袋裏搭錯了弦,讓劉邦抓住了小辮子。彭越死後,劉邦似乎還是不足以泄憤,爲了提高自己的威信,也爲了殺雞儆猴,他把彭越的頭顱掛到掛在洛陽的城門下示衆,並且下令說:“有敢來探視或收殮的,殺無赦。”劉邦此舉讓天下的其他諸侯王噤若寒蟬,任由彭越及其三族的屍首曝屍荒野,也無人敢替他們收屍,更不要說祭拜他們了。

欒布是什麼人?他被判烹刑後又被升官是怎麼會回事? 第2張

欒布無視“逆鱗”,拜祭昔日恩人

自古皇命不可違,否則就是有十顆腦袋都不夠砍的。彭越被誅殺,無人敢去收屍,放眼望去,整個樑國只有一個人“反其道而行之”,此人就是欒布。

欒布是西漢時期樑國人,他出生貧寒,曾做過賣酒的傭工。在此期間,他與西漢的開國功臣彭越有過交情。雖然彭越後來被封樑王,但是他與欒布相識時,只是一介平民,故而彭越與欒布二人可算是“布衣之交”。

彭越生前風光,死後卻如此悽慘,即便是鐵哥們,欒布又怎敢觸犯“逆鱗”?原來,彭越曾救過欒布的性命,而且這次欒布也是做足了工作纔來替恩人收屍的。

原來,欒布也沒有一直做傭工,他因能力突出而被燕國的將領臧荼看中,成爲都尉,後來臧荼成爲了燕王,欒布便擔任了將領。此後臧荼做了燕王掌握了大權後突然謀反,劉邦自然不允許謀反這種事情的發生,於是派兵攻打燕國,臧荼兵敗被殺,欒布也做了俘虜。彭越得知他的朋友欒布被抓後,便向劉邦求情救回了欒布,並讓他擔任了樑國的大夫。

本來哥倆的事業如日中天,可誰知樑王彭越在欒布出使齊國的檔口,被劉邦誣陷至死並被曝屍街頭。欒布回到樑國時,才知道彭越被殺,既震驚又痛心。彭越對於欒布而言,既有友情,又有救命之恩。所以別人懼怕劉邦的禁令,欒布卻不怕。而且,當時的人還多少保留着一些先秦時那種輕生重義的風骨。欒布決定替好朋友收屍。

只是讓欒布不曾想到的是,自己即將面臨一場生死的考驗。

高祖欲施“烹刑”,看欒布如何絕處逢生

欒布一哭,震動四野;而,君王一怒,則伏屍百萬。

此人膽敢公然違背劉邦的命令,簡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圍觀的人心裏都對這個傢伙的下場暗暗咂舌:明知必死也要爲救命恩人收屍,這種行爲確實值得稱道,可又能改變什麼呢?

人們的顧慮不無道理,劉邦誅殺異姓王,其心狠手辣世人皆知,此時替彭越強出頭,欒布無異於以卵擊石。

欒布收屍的消息很快傳到劉邦耳朵裏,劉邦憤怒至極,命人將欒布給綁了。劉邦大罵:“你要和彭越一起造反嗎?我禁令任何人不得探視或收殮,你偏偏要哭他祭他,那你和彭越一起造反的事情已經很清楚了。”大罵一番後,劉邦命令侍衛將欒布“趣亨之”。

這裏的“趣”通“趨”,“亨”讀作pēng,古同“烹”。意思就是要將欒布處以烹刑,丟到鍋裏煮死。什麼是“烹刑”?

通讀《史記》你會發現“烹刑”一詞經常出現。顧名思義,“烹刑”就是指把人放在大鍋中煮熟,這是一種相當慘烈的酷刑。古代文言裏的“斧鉞湯鑊”就是指的烹刑,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的伯邑考,就曾被商紂王處以烹刑。不難想象,烹刑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刑罰,通常都是君王在極端憤怒的情況下才會施行。

欒布是什麼人?他被判烹刑後又被升官是怎麼會回事? 第3張

如劉邦的謀士酈食其遊說齊王投降時,而韓信卻趁齊國對漢軍不設防而領兵攻打,兵臨城下時,齊王覺得自己受到了酈食其的誆騙,暴怒之下將酈食其烹殺;再如項羽當年俘獲了劉邦的父親,也曾經以“烹食其父”作爲要挾,但被劉邦以“分一杯羹”懟得啞口無言。

此時,侍衛們正擡起欒布走向湯鑊,準備將他扔進鍋裏的時候,欒布突然回頭說:“願一言而死。”即,讓我說一句話再死。

劉邦不耐煩地問:“你想說什麼?”

欒布這一句話倒是說了很多,他先是列舉了彭越的功績,然後說:

今陛下一徵兵於樑,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爲反,反形未見,以苛小案誅滅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請就亨。

大意是說,現在天下平定了,彭越等人也被陛下您裂土封王,難道您僅僅因爲他生病不能增援平判戰亂,就能夠斷定他謀反嗎?如此這般求全責備,恐怕諸天之下的將領都要感到膽寒,到時候大家能不人人自危嗎?而彭越死了,我生不如死,你還是快點烹殺我吧。

劉邦心裏清楚,這是欒布的激將法,這是指着鼻子罵自己忘恩負義。本想欲殺之而後快,但轉念一想,萬萬不可。

劉邦聽完欒布的話後,愣了好久,隨後開始陷入了沉思,他似乎明白了欒布這是有備而來。按理說,欒布此番言論必將遭到烹刑並會被夷滅三族,但劉邦可不是一般人,他的智慧、膽識、心胸遠超常人。他心裏清楚,欒布這是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了,此時非但不能殺他,還要對其進行褒獎,以彰顯一位帝王正確的是非觀。

劉邦不怒反喜,他當下就做了決定:馬上赦免欒布的罪過,並且將他封爲都尉。人說欒布這一機緣巧合的反轉,救了自己,實則不然。欒布被特赦,正是他抓住了劉邦的心理,讓他無從下手。而劉邦這個義舉,也讓自己得了一個大度的美名,這正是劉邦想要的。

聯繫這段歷史的前前後後不難看出,劉邦不殺欒布可不是偶爾事件。彭越被殺的同一年,韓信也被呂后殺害,而他的謀士蒯通與欒布的遭遇幾乎相同。那麼劉邦真的是那種耳根子極軟,隨便被人說幾句話就可以不加追究之人嗎?當然不是。

欒布是什麼人?他被判烹刑後又被升官是怎麼會回事? 第4張

劉邦並非耳根軟,更不是軟弱之輩。他生前大肆屠殺異姓王就足以看出他的手段殘暴,而欒布、蒯通之人的遭遇不過是他帝王權術的體現。韓信、彭越、英布這樣的異姓王對於劉邦是大威脅,而欒布、蒯通、季布這樣的謀士對劉邦而言不過是小角色,劉邦犯不上和這些人斤斤計較。而且劉邦放他們,遠比殺了他們更有利。因爲這些文人謀士的言論佔據了輿論和道德的制高點,劉邦放了他們更能獲得天下百姓的好感。

這麼看來,劉邦和欒布好比演雙簧的兩人,一個是有恃無恐,一個是見風使舵罷了。這也正應了那句話:自古君王多薄倖,最是無情帝王家。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