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北京不宜作爲都城 朱棣爲什麼還要遷都

本文已影響2.03W人 

對朱棣和背景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北京都不宜作爲京都,而爲何朱棣執意遷都呢?

在唐代之前,大統一王朝國都基本上就是長安與洛陽輪着來。但唐代覆滅之後,由於關中地區的破敗和經濟中心轉移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爲缺水。糧食不夠是主要原因。五代和北宋選擇了開封,這是無可奈何選擇,也是由於經濟原因,這就說明一個問題,封建時代中原王朝定都首先是經濟原因,然後纔是安全問題。

明朝時北京不宜作爲都城 朱棣爲什麼還要遷都

朱元璋開國之後定都南京,雖然朱元璋後來意圖定都西安,因現實情況不允許了。而朱棣謀朝篡位後遷都北京,但從當時的現實情況來看,北京真的不適宜做做首都,那朱棣爲什麼要選擇北平作爲帝國的首都呢,他的優勢與劣勢體現在哪裏。

應該說,朱棣的遷都遭到了一致的舉朝上下的一致反對。北京地處邊地,無論從政治,軍事,經濟,氣候各個方面都沒有作爲首都的條件,大統一王朝除了元代之外,沒有任何一個王朝定都北京。而南京氣候合適,經濟發達,軍事上還有保障。作爲首都是最合適不過的。而在朱棣看來,他遷都最大原因就是政治原因,朱棣謀朝篡位登基,整個江南地區並不是“認同”朱棣的合法性,靖難之役使朱棣失去南方民心。朱棣得位不正,內心疑義,破城之後血流成河。如果還以南京爲都城未免不穩。而北京是他的根據地,遷都北京無疑將大大地有利於他的 統治,這一點不能明說。

明朝時北京不宜作爲都城 朱棣爲什麼還要遷都 第2張

朱棣遷都的對外理由是,外部遊牧民族(蒙古)威脅,遊牧民族對於中原王朝威脅,因此皇帝必須親臨一線,首都也必須在前線。北京就在邊防線最重要的節點上,遼東、宣府、大同,山海關,居庸關等地都很近,北京本身其位於華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環山,北枕燕山,西峙太行,東連山海,南俯中原,沃壤千里,俯瞰中原。一旦戰爭爆發,無論是調動地方部隊,還是直接出動京軍,都十分的方便、快捷。如果都城在南京,從軍事角度考慮已經來不及了。至於說糧食和經濟問題,京杭大運河可以從江南直接通往北京,漕運已經十分便利和發達了。從以上的理由來看,北京作爲首都還是很實用的。

但北京作爲首都的短板也是十分明顯的,第一點就是漕運耗費巨大,而一旦漕運被掐斷,北京頓時就會斷糧。明代後期對南方控制不足,南方稅收收不上來。導致北方十分貧窮,再就是王朝軍事強大的時候還好說,而一旦在王朝軍力衰落時,遊牧騎兵隨時可以殺入腹地乃至北京成城,從明英宗開始這已經是平常事了,王朝隨時都有傾覆的危險。北京城每次都處於危險中,一次次戒嚴,一次次勤王,搞得軍民都疲憊不堪。明代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起了萬里長城,卻並不能改變惡劣的戰略態勢。由於首都直接暴露在了蒙古騎兵的威脅之下,明代不得不將軍事力量重點向直接拱衛北京的薊鎮、宣府、大同三個總兵鎮集中。以最要害的薊鎮爲例,長城上的每一座敵臺編制60名士兵,而全薊鎮的長城光敵臺就有1000多座。現在來看,實在的得不償失。

明朝時北京不宜作爲都城 朱棣爲什麼還要遷都 第3張

黃宗羲對此的分析很透徹:“有明都燕不過二百年,而英宗狩於土木,武宗困於陽和,景泰初京城受圍,嘉靖二十八年受圍,四十三年邊人闌入,崇禎間京城歲歲戒嚴。上下精神敝於寇至,日以失天下爲事,而禮樂政教猶足觀乎? 江南之民命竭於輸挽,大府之金錢靡於河道,皆都燕之爲害也”。儘管有很多不如意,但總體來說,北京作爲首都確實比南京強,而當時北京也是唯一最符合做首都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