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爲什麼不肯渡過烏江捲土重來?

本文已影響1.99W人 

項羽爲什麼不肯渡過烏江捲土重來?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秦朝末年,秦失其鹿,羣雄共逐之。

先有陳勝、吳廣“戍卒叫,函谷舉”,後有楚國項梁、項籍起兵江東,一時風起雲涌,山雨欲來。

秦亡後,農民軍反秦的鬥爭轉化爲農民軍領袖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後期只剩下了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軍事集團。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劉邦率兵緊追不捨,項羽以八百騎兵突圍,轉戰至烏江渡口。

據史料記載,這時有人划着一條小船,勸項羽過江,以期東山再起。但項羽拒絕了該人的好意。

就這麼一件事,晚唐李牧在烏江亭寫下著名的詩句:“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南宋女詞人李清照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在詩中只是談及項羽不肯過江東這件事,並沒有說明什麼原因。而杜牧只是做出了一種假設,假如渡江順利,捲土重來,這事指不定誰贏誰輸,誰笑到最後。也沒有對項羽爲什麼不過江進行分析。

那麼問題來了,項羽爲什麼不肯渡江呢?

項羽爲什麼不肯渡過烏江捲土重來?

傳統解釋:無顏見江東父老

常見的說法,當時項羽從江東起義過江時,有八千子弟,經過幾年戰爭的損耗,身邊就一二十人了,當初意氣風發,豪氣干雲,現在確是狼狽逃命,被敵兵窮追不捨,兩下對比,覺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也就是說,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是項羽不肯渡江的原因。當年筆者讀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介紹江東父老、捲土重來的時候,也是這麼提及的。

那還有沒有其他的觀點呢?常見的說法站得住腳嗎?還是這是唯一的解釋呢?

事情很蹊蹺,全在亭長二字上

其實,對項羽肯不肯過江東,還是需要分析當時他所處的環境和心境,最早記載和記錄項羽烏江自刎的,主要就是《史記》和《漢書》,二者差別不大。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衆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本紀》

大家看哈,爲什麼這個時候會有一條船出現?漢王大兵壓境,烏江多大地方,難道不受影響,雞不飛狗不跳嗎?爲什麼亭長不隨普通民衆躲避戰亂呢?該亭長憑什麼能夠甘冒風險前來搭救霸王?並且好言相勸,想方設法鼓勵項羽。

我就問問,你一點不覺得其中可疑嗎?有詐嗎?

這個來接項羽過江的人,是什麼身份?

亭長呀。烏江亭長。

漢王起兵造反前,也是亭長,泗水亭長。

姑且不論泗水亭長和烏江亭長是否相識。

如果江東父老真有心來助霸王,安排什麼人不可,爲什麼要安排一亭長呢?這條船上有一亭長,會不會還有別的人呢,是不是還有別的船呢?

項羽被一個得志的亭長從垓下追到烏江邊,而烏江邊正好又有一個亭長說要渡項羽過江,爲什麼這麼巧?

難道不值得懷疑嗎?

所以上文開頭“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項王本來就是想渡過烏江的。而亭長僅僅就說了一句鼓勵的話,項羽反而不想過江了。

爲什麼呀?

就是項羽已經起了疑心了,項羽懷疑這個亭長,指不定就是劉邦派過來抓他的,只不過是佈一個局而已。

項羽想渡江,不可以,因爲可能上了船,就中了圈套。項羽不渡江,也不行,因爲追兵馬上就要趕來,而身邊就幾個人幾匹馬了,必死無疑。

與其死在亭長手上,被天下人笑話,那還不如自己自殺來得剛烈痛快一點。

這就是項羽不回江東稱王的原因,局面已經全部被劉邦掌控,只是沒有人點破而已。

有人會說,既然如此,那項羽和亭長還說那一番話,有什麼作用呢?

沒有作用,只是相當於臨終的遺言,對江東父老的遺言,借亭長之口傳達給江東父老。

清代的文人李漁,就是從亭長這兩個字來分析項羽爲什麼不肯過江東的?

問題又來了,爲什麼唐、宋以來,這麼多才子、學人就沒有注意到“亭長”兩個字呢?司馬遷在記錄這件事情的時候,爲什麼會提到這個艄公是亭長的身份呢?

說起亭長二字,不能不說讓霸王喪魂失魄。

泗水亭長,烏江亭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