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臨死前點名讓妃子殉葬 如果妃子選中不想死怎麼辦

本文已影響1.89W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古代皇帝和妃子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古代皇帝駕崩後,一般會選妃子陪葬,可選定的妃子不同意該怎麼辦?

在奴隸社會至封建社會的幾千年的歷史中,殉葬是中華文化中一種非常殘忍的陪葬文化,在明代時殉葬制度被短暫廢除,清軍入關以後建立的清代,又恢復了殉葬的制度。殉葬制度起源於殷商時期,還是奴隸社會的時候,被奴隸的人們就如同草一樣卑賤,如同螞蟻一樣渺小。

殉葬起源於商朝的迷信文化,認爲人死了之後,靈魂就會生活在另一個不同的世界中,並不會消失。所以,爲了讓死者能和活着的時候享受到一樣是生活,在奴隸主和貴族死之後按照不同的社會等級和禮儀制度,殉葬不同人數的奴隸。

考古商朝墓葬是發掘出配置人數少則幾個、幾十個人,多則數百人。之後的歷朝歷代,周、春秋、戰國都有殉葬的制度,士、大夫、將軍多者數十、寡者數人,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

到秦朝時,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兵馬俑也不過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史記》記載秦始皇陵修建完成之後,爲了避免秦始皇陵泄露,秦二世下令連同修建墓室的工匠一併關閉在墓室中且陪葬所有未生育子女的後宮嬪妃共計超過數萬人,可見殉葬制度的殘酷。

古代皇帝臨死前點名讓妃子殉葬 如果妃子選中不想死怎麼辦

漢唐時候並沒有以人殉葬的制度,漢唐時期的殉葬是指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在死後葬在皇陵附近陪葬皇陵。宋代時期因爲北方遊牧民族的侵犯,人殉的制度再次興起,到明代的時候前期還是盛行宮人殉葬,至明英宗開始才被禁止殉葬禮制。到清代入關之後還是有妃嬪殉葬,直至康熙年間殉葬才真正的消失在歷史上。

在如此漫長的歷史中,殉葬的人不計其數,但是又有幾人是願意去殉葬的呢,只不過是迫於政權的壓迫,地位的低下,所以她們的生命戛然而止。那些被指定殉葬的妃子抗拒,不想殉葬的時候會怎樣處理呢?

沒有法外容情,沒有開恩,全部被迫自殺或是被殺。那種情形如同人間地獄。在皇帝死後,他的那些妃嬪生有孩子的還可以被封爲太妃,還可以安度晚年,但是沒有孩子就可能會守墓,或是被打入冷宮,或是出家當尼姑或者被選爲殉葬者。

這時你無論怎麼反抗都不會被放過,最終是難逃一死,被選爲殉葬的妃子爲了體面的死去會選擇自縊或是喝毒酒。自縊是在你吃完最後一餐飯之後,被帶到已經準備好板凳,和在樑上掛的白綾的地方,如同電視劇中我們看到的上吊一般,將頭升進打好繩結的白綾裏面,踢掉凳子,然後呼吸困難過來不過幾分鐘就沒有了生息。

古代皇帝臨死前點名讓妃子殉葬 如果妃子選中不想死怎麼辦 第2張

但是,她們都不是自願的,她們有的還年輕,還想多看這世間幾眼,卻被迫帶着恐懼和不甘,也許還有怨恨,將頭伸進那奪命鎖裏。亦或是喝掉毒藥,痛苦地死去,只留下了對這世間的留戀和深深的怨恨。

古代帝王都是那種規格宏偉的大墓,容納百餘人還是不成問題的,所以就有將殉葬的妃嬪宮女趕入墓穴之中,封死木門,直至墓穴中的空氣耗盡,窒息而亡,看似“人性”,實則更爲殘忍,要一點一滴地等待自己生命的流逝,在暗無天日環境中,那種心理上的恐懼纔是最可怕的折磨。

也有的爲了避免殉葬者在恐慌的情況下破壞墓穴,所以將妃嬪宮女趕入後射殺,或是全部亂劍砍死。最殘忍的就是灌水銀了,將人迷暈之後,在腦袋上開動,灌入水銀,人不會醒過來了,也就沒有痛苦了,這種方式都堪比滿清十大酷刑。而這也只是因爲在那時候人們認爲水銀有防止屍體腐爛的效果,能夠讓陪葬的嬪妃保存有如同生前一樣的容貌,能夠更好地服侍帝王。

不過是爲了滿足統治者那些慾望,就要付出無數的性命付出代價。史書上記載歷朝歷代女子的殉葬也不過寥寥數筆,卻帶過了無數女子悲慘的一生。

古代皇帝臨死前點名讓妃子殉葬 如果妃子選中不想死怎麼辦 第3張

她們身不由己的被選入宮中,也許能夠幸運地得到皇帝的寵幸,生下一兒半女,以後有了依靠。但更多的是她們在如花似玉的年紀進入宮中,卻不一定在年老色衰之前見到帝王,正如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到: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

等到皇帝死去,她們哭得極其悲傷,這哭聲並不是爲了君王,而是哭自己一生悲慘的命運和即將到來的未知的命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