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被俘虜後,在瓦剌有着怎樣的經歷?

本文已影響4.52K人 

朱祁鎮,即明英宗,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前後在位共22年。他是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生母是孝恭孫皇后。朱祁鎮9歲即位,但寵信太監王振,導致宦官專權,發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後在1457年復位。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軍在土木堡全軍盡沒時,明英宗在亂軍中,侍從四散,只有一個叫喜寧的太監相隨,但喜寧守着明英宗不走,不是忠心護君,而是不懷好意,有以皇帝爲奇貨的打算。

英宗不會騎馬,也沒有自殺殉國的勇氣,跑也跑不動,最後他只好向南盤膝而坐,聽天由命。

首先發現英宗的是一個正在搶掠的瓦剌兵,這個瓦剌兵想要英宗身上的衣服,英宗不理,瓦剌兵大怒,以白刃相加,若不是他的哥哥及時趕到,一眼認出英宗不是“凡人”,英宗很可能死在瓦剌兵的搶掠中。

察覺到英宗不是“凡人”後,瓦剌兵便將英宗帶到了也先弟弟賽刊王那裏。英宗見到賽刊王,說話的口氣很有帝王派頭,他問賽刊王:你是也先?還是伯顏帖木兒?還是賽刊王?還是大同王?

賽刊王一聽,大驚,於是連忙跑去向也先報告說,部下獲一人甚異,很有可能是大明天子?

明英宗被俘虜後,在瓦剌有着怎樣的經歷?

也先聽了,隨即召兩個“中國人”前去辨認,兩人辨認後,皆驚呼,是也。

確認英宗被俘,也先大喜說,我常告天,求大元一統天下,今果有此勝。

對於如何處置英宗,也先起初沒有拿定主意,所幸瓦剌部有明白人,此人便是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

面對有人提出應殺英宗報仇的說法,伯顏帖木兒對也先說,兩軍交戰,人馬必中刀箭,或踐傷壓死,今大明皇帝獨不踐壓中刀箭,這是有天命呀!我等久受大明皇帝厚恩,今雖天有怒,推而棄之地下,但未嘗死之,我等怎能反天?若遣使告中國迎返天子,哥哥不就有了萬世好男子的美名嗎?

也先被弟弟這套說法打動了,最後將英宗送到伯顏帖木兒營中,當作高級“肉票”看護了起來。

英宗被俘的消息傳進大明深宮,自孫太后以次無不號啕大哭,爲了贖回英宗,孫太后和英宗錢皇后盡出中宮所有,一共載了八車的金玉、珠寶、綢緞等細軟,先行送到了瓦剌也先的營中。

但此時的英宗是天字第一號“肉票”,也先怎可能輕易送還。

明英宗被俘虜後,在瓦剌有着怎樣的經歷? 第2張

八車財寶送出去三天後,見也先根本不放人,大明朝廷意識到也先奇貨可居,想拿英宗進一步要挾大明。

爲了穩定社稷,粉碎也先要挾的陰謀,孫太后當機立斷,下旨命郕王朱祁鈺輔政(注意,是輔政,而不是即皇帝位)。

這邊,大明在積極應對,那邊,也先也沒閒着。

這時,也先打的什麼主意呢?

既然英宗還是大明皇帝,那就挾持英宗去叩關,巧占城池,誘擒守將。

所幸大同守將、宣化守將都是良將,他們沒有中招,也先無奈,只好先將英宗移到塞外,防止被大明守將出奇兵奪了去。

鑑於也先有挾天子以令大明的趨勢,于謙等人強力主張,應讓郕王即皇帝位,以“絕虜之望”。

也就是說,也先以英宗爲“奇貨”,如果別立一天子,則無奇貨可居,反肯脫手。

客觀地講,此謀雖是上策,但卻有些不顧英宗死活,萬一也先惱羞成怒,英宗性命可就堪憂了。

還好,也先足夠剋制,接下來他故伎重施,挾持已成太上皇的英宗又到大同,妄圖叩開大同的關門。

結果,大同守將郭登答曰:“賴天地宗社之靈,國有君矣。”

根本不搭理也先。

也先見大同早有防備,不敢強攻,只好挾持英宗退去。

明英宗被俘虜後,在瓦剌有着怎樣的經歷? 第3張

在大同碰壁之後,漢奸太監喜寧向也先獻計,因以英宗爲肉盾,長驅南下,破紫荊關,直攻京城。

由此,大明京城保衛戰打響。

此一戰,于謙名垂青史,爲大明續命兩百年,但站在英宗的角度講,被當做肉盾,他的處境何其兇險,內心何其痛苦。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當明軍用大炮攻擊也先所部時,稍有不慎,或者真不顧英宗死活,肉盾英宗極有可能被大炮轟死。

否極泰來。

當大明打贏北京保衛戰,也先深切意識到大明的天威尚在,英宗這才迎來真正意義上的死裏逃生。

從這個角度講,于謙堅決打北京保衛戰,也是救了英宗,但英宗不太認這個賬。

經北京保衛戰,瓦剌的銳氣被打掉之後,再看英宗,也先的心態變了,把英宗當肉票,不如把英宗當主動議和的籌碼,此外,如果把英宗放還回去,還有可能引來大明深宮的內鬥。

也先真正禮遇英宗,應該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而關於也先禮遇英宗,有個異聞,也先將自己的妹妹獻給了英宗,正統的說法是英宗辭而不受,但事實上英宗確在當俘虜時跟瓦剌部的女人生了一個兒子。

這事,康熙曾說過:正統間事,史書所載,不能明確,其在沙漠嘗生一子,今有裔孫,現在旗下。

明英宗被俘虜後,在瓦剌有着怎樣的經歷? 第4張

只是在當時,英宗雖受也先禮遇,但迴歸卻還是困阻重重,景帝朱祁鈺並希望他這個太上皇回來。

公正地講,若不是于謙等人忠直純正,堅持“上皇蒙塵,理宜迎復”,“大位已定,孰敢他議”,英宗還是很可能陷入有途難歸的死境,甚至步北宋徽欽二帝的後塵。

當然,英宗在瓦剌部歷經苦難,終能歸來,也有賴於英宗本身的“英明”和他獨特的人格魅力。

因土木堡之變,許多人指責英宗是昏君,其實他並非庸主,只是未經挫折磨難,肆意妄爲釀出了大禍,可一旦深陷險境,大事面前他並不糊塗,在與瓦剌周旋的過程中,不僅能尋機剷除身邊的禍害喜寧,也懂得與朝中配合,借大明的天威來保護自己。

而要說到英宗的人格魅力,幾乎可以這樣講,在中國所有帝王中,幾乎找不出第二個英宗那樣得人緣的。

嬪妃近侍對待帝王的態度,不外乎,畏、敬、真心愛戴。

英宗在瓦剌近乎創造了一個奇蹟,所有人一旦跟他接近,慢慢地都會發自內心的關切他,愛戴他,無論是伯顏帖木兒,還是袁彬、哈銘這一些人,皆是如此,這是他在瓦剌能活得好,能迴歸,能復辟的大本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