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時期如果魏忠賢不死的話 明朝的歷史又會是什麼樣的

本文已影響2.7W人 

對明朝魏忠賢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說到我國曆史上最爲出名的幾位大太監,“九千歲”魏忠賢絕對是讀者朋友最爲耳熟能詳的角色之一了。

據明代呂毖所著的《明朝小史》記載:“舉朝阿諛者俱拜爲幹父,行五拜三叩首禮,口呼‘九千九百歲爺爺’。”字面上的“九千歲”實際體現了魏忠賢處於皇權壟斷上離皇帝最近的位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凌駕於衆生。

明末時期如果魏忠賢不死的話 明朝的歷史又會是什麼樣的

提起魏忠賢,自是衆說紛紜。那麼“九千歲”到底是加速了明帝國滅亡的禍國宦官還是明朝後期爲數不多的“救命稻草”呢?

目前網絡上最主流的兩種說法,其一:魏忠賢獨攬朝政,矇蔽聖聽,敗壞朝綱;其二:東林誤國,“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筆者從幾個方面淺談自己的見解。

一、東林黨與閹黨,誰纔是禍根?

一個王朝走向末路,絕非一朝一夕之間。

這要從明朝中後期加重的黨爭現象說起。各地方官員爲了爭取利益拉幫結派,在龐大的政府機構中形成近乎獨立的政黨,他們以爭取共同利益爲核心,動用一切手段,排擠、打壓和反對與其意見不合的其他官員。

後來演變成:代表江南士紳集團利益的東林黨;同鄉同族官員報團取暖的齊黨、浙黨、楚黨、和以宦官集團爲首背後代表皇權的閹黨。

魏忠賢作爲閹黨領袖,他代表着皇權,是皇帝的“天子家奴”。這自然與代表着南方商人利益的東林黨水火不容。

明末時期如果魏忠賢不死的話 明朝的歷史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2張

所以說,無論魏忠賢有多貪,搜刮民脂民膏也好,打壓士大夫階層也罷,還是各地的修生祠、血腥手段排除異己,這些無一不是在當時的天啓皇帝的默許下實施的。

黨黨相爭,實則是泥腿子出身的皇族、勳貴、宦官和世代傳承的士紳集團的資本家們之間的較量。與其說黨爭,倒不如說是殘酷的階級鬥爭。

舉個簡單的例子:明朝萬曆年間的礦監稅。

此稅一出,就遭到了東林黨的狂轟濫炸。東林黨大肆批評“礦監稅是皇帝在與民爭利!”敢問此稅爭的是誰的利?礦監稅侵犯的是礦場主也就是資本家的利益,何來與民爭利?

我們來看魏忠賢和他的閹黨又是怎麼做的呢?

明末時期如果魏忠賢不死的話 明朝的歷史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3張

收鹽稅、茶稅、礦稅、海稅;收壟斷官商、大走私犯、倭寇的稅;減少北方農稅。

看似橫徵暴斂,貪婪成性。實則從一定程度上給了窮苦農民一條活路,並且基本上足額發放了九邊軍隊的軍餉,減少了軍餉拖欠的現象,又從根源上穩定了軍隊。

東林黨主張減稅,但減的是己方利益階層的稅。明朝後期國家財政崩潰,東林黨又主張給窮人加農稅,造成了大量活不下去的農民揭竿而起,全國各地民變、起義,加快了大明的滅亡。而魏忠賢作爲一個“政治流氓”,專門搜刮大小商人,剝削士紳集團,卻沒給農民增加負擔。

所以,剷除魏忠賢事小,國家財政問題事大。於國而言,相比於魏忠賢的所作所爲,恐怕是東林君子的做法對當時的局面造成了更壞的影響。

二、九千歲到底是忠是奸?

聊完財政問題,我們深入分析魏忠賢到底是不是一個好人。

明末時期如果魏忠賢不死的話 明朝的歷史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4張

世人多以魏忠賢把持朝政爲由,來斷定魏忠賢是奸臣,這種說法是不夠中肯的。

明朝天啓四年以後,明熹宗重用魏忠賢對東林黨人進行嚴厲打擊,這個恐怕不能完全說成是受魏忠賢操縱愚弄的結果。

當時的明朝處於特殊時期,全國各處民變、兵變,朝堂裏東林黨還在吵來吵去,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天啓皇帝萬分頭疼,但也狠不下心辣手整治。

同年,東林黨楊漣等人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要置魏忠賢於死地,恰好讓此事發生轉折。說起來這又是東林黨吃飽了沒事情幹,本來那時魏忠賢並不算太囂張,而楊漣等人卻已如打了雞血一樣,將之看成似乎比努爾哈赤還要可惡的對象,咬牙切齒羅織罪行,非要滅之後快。

天啓皇帝當然不願意魏忠賢被處死或流放,而魏忠賢爲了保命也要全力反擊。這樣一來,就促成了天啓皇帝加大了魏忠賢的權力,讓他去對付東林黨。

明末時期如果魏忠賢不死的話 明朝的歷史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5張

原先狠不下心來做的事情,魏忠賢全給做了,天啓索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魏忠賢去頂着巨大的輿論壓力和無數罵名去把東林黨的清流壓制下去。但可以說東林黨被打下去的結果,絕不是天啓因爲怠政讓魏忠賢操縱的結果,而多半是相反,是魏忠賢被天啓皇帝和部分反對東林黨的文官利用的結果。

可見魏忠賢只是給天啓背黑鍋的,這樣的例子在明朝還有很多。

也有人說魏忠賢殘忍狡詐,心狠手辣,目不識丁卻通過阿諛奉承上位。

天啓皇帝如此有能力的一個人怎麼會重用一個大字不識的魏忠賢?

考慮到是東林黨害死了魏忠賢,明史又是東林所寫,那麼魏忠賢的故事會不會是東林黨故意爲之呢?試問:一個司禮監秉筆太監卻大字不識,僅僅因爲客氏美言就能入天啓法眼?可見魏忠賢、天啓被污衊之深。

明末時期如果魏忠賢不死的話 明朝的歷史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6張

筆者推測更有可能的是:魏忠賢因爲有能力所以做到秉筆的位置,而後在天啓皇帝的默許下打壓東林,嚴重觸犯了東林士紳集團的利益,於是東林害死了天啓,害死了魏忠賢。

天啓皇帝23歲死於落水後的風寒,和正德皇帝正當年富力強之際死於落水何其的相似?這些陰謀的背後,是一個無比龐大的文官集團。

話說回來:從魏忠賢結黨營私,貪污受賄,這一點來看確實算是奸臣;但是他忠於皇帝和國家,也能算是個忠臣;並且他在位期間能保持國家機器正常運轉,不出大錯來看,他又是個能臣。

三、魏忠賢不死,歷史會是另一種結局嗎?

也有不少人認爲:九千歲不死,可給大明續命幾十年。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魏忠賢在位期間,整個大明朝的內部問題是非常穩定的,基本上沒出什麼大事,一些小規模的民變和兵變都“完美”地解決了。而對於遼東與建州女真的戰事,缺乏政治眼光的魏忠賢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那塊料,所以從來不會像傳統明朝制度那樣,文官指揮武將,外行指揮內行。

明末時期如果魏忠賢不死的話 明朝的歷史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7張

而是把軍事權力放心的交給了下面的武將,可以說是一個比較稱職的領導。

在貪污腐敗方面,魏忠賢還算是比較有原則的,基本不拿國家的錢中飽私囊,就是貪污一點也是搜刮大財主的錢。

從這幾點看來,人家魏忠賢着實被那些寫史書的清流們給添油加醋了一番,不過自古勝者爲王敗者寇,閹黨失敗了,必然會被塗上一身的黑。

所以,“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說法還是缺乏依據的。

魏忠賢畢竟沒有那麼大的才華和魄力,在明朝末年,天啓、崇禎兩朝的亂局下,魏忠賢更像是扮演了一把刀的角色。皇帝纔是背後持刀的人,當皇權不再需要這把刀,魏忠賢就是第一個犧牲品。

明末時期如果魏忠賢不死的話 明朝的歷史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8張

與其說“忠賢不死,大明不滅”,倒不如說是“天啓不死,大明不滅”。

小結:

魏忠賢貪污受賄、殘暴陰險,他是個小人我們無法否認。但是在農民起義,後金扣關,黨爭不斷的時代背景下,是他提出徵收礦稅商稅,不向農民要錢,把手伸向了士族和商人,用以維持軍餉,穩定國家。

魏忠賢與他的閹黨的確迫害忠良、爲非作歹,但於國家而言,未必是壞事,事情要從多個方面論證。所謂“好人辦好事,未必與國有利,壞人辦壞事,未必與國有害。”

歷史人物往往不能用單純的好或者壞來評價。

要看其於國是否有益。魏忠賢罪大惡極,但他的死於國無益,他若不死,崇禎皇帝能壓得住文官集團,國家財政也不會崩潰。這樣一來,能收的上稅;能賑的了災;能發軍餉;明朝也就不會在一次次流寇起義和女真入關當中耗盡最後一絲力氣。

明末時期如果魏忠賢不死的話 明朝的歷史又會是什麼樣的 第9張

他是貨真價實的權閹,但不至於禍國;他也是有一定能力的能臣,但無力迴天。於九千歲魏忠賢而言,他壞,但他不蠢,壞不致命,蠢就會亡國。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