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爲何改唐爲周,廢皇帝兒子李旦爲皇嗣,自己登基直接做了皇帝?

本文已影響1.02W人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則天改唐爲周,廢皇帝兒子李旦爲皇嗣,自己登基直接做了皇帝。

爲了把武則天說成“弒君篡國之主”,兩《唐書》和《資治通鑑》都在武則天如何立太子上做起了文章。一是指責武則天一門心思想要立孃家侄子爲太子,二是指責武則天的兩個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挖空心思營求太子之位。

武則天爲何改唐爲周,廢皇帝兒子李旦爲皇嗣,自己登基直接做了皇帝?

對於第一個問題,可以明確地回答,武則天從沒有立侄子的打算,而且對於天授二年武承嗣營求太子的行爲進行了嚴厲打擊。

據《舊唐書•李昭德傳》:延載(694年)初(綜合有關材料,這裏實際應爲天授二年),鳳閣舍人張嘉福令洛陽人王慶之率輕薄惡少數百人詣闕上表,請立武承嗣爲皇太子。則天不許,慶之固請不已,則天令昭德詰責之,令散。昭德便杖殺慶之,餘衆乃息。再據《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三•外戚•武承嗣傳》“承嗣自爲次當爲皇儲,令鳳閣舍人張嘉福諷諭百姓抗表陳請,則天竟不許。”這說明,武則天態度明確,太子之位非他的兒子莫屬,其他任何人都不允許染指。

繼續往下讀《武承嗣傳》,就會發現,事後,武則天給予了武承嗣嚴厲的處罰:“如意元年(692年),(武承嗣)授特進。尋拜太子太保,罷知政事。”

如意元年,就是武承嗣活動當太子失敗的第二年,武則天拿掉了武承嗣有實權的職事官——內史(爲正二品,執掌中書省,即宰相)職務(罷知政事),僅僅給了他一個榮譽職務——特進(位在三公下,爲散官),當然,還給他了一個太子太保的身份。太子太保別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是東宮官職,職責是負責教習太子。當時的太子就是皇嗣李旦。這意思很明確,你就好好伺候皇嗣吧。想當皇太子,沒門!

這時的武承嗣不過44歲,武則天就讓他養老了。雖然生活待遇不低,但政治上的失意讓武承嗣很不爽。於是就在聖曆元年(698年)一命嗚呼了。

對於第二個問題,其實也就有了答案。是,在武則天登基之初,武承嗣確實不自量力,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託人活動營求太子身份,但結果呢,由於觸碰到了武則天的底線和高壓線,反賠了卿卿性命,那就叫活該!而武三思呢,多精明的一個人,堂哥中槍倒下了,他自然會知難而退。所以,武三思一直到死都沒有敢覬覦太子之位。

據《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三•外戚•武三思傳》,武承嗣去世那一年,即聖曆元年,武三思任檢校內史。即代理宰相。但是到了第二年,就和他堂兄武承嗣一樣,進拜特進,兼太子賓客。實權全沒有了。那意思也一樣,照顧好太子吧,就別打當太子的主意!當然,武三思這時候伺候的太子就不是李旦了,而是原廬陵王李顯。爲啥李顯二次爲帝后,和武三思關係那麼好,政見那麼一致?也許就是武三思在當太子賓客時,二人結下了友誼。

太子李顯是聖曆元年三月二十八日從房州回到洛陽的。按照《舊唐書•狄仁傑傳》的說法,李顯之迴歸,狄仁傑規勸武則天功莫大焉。這樣說倒也正常。奇怪的是,《新唐書》和《資治通鑑》卻藉此各自給武則天安排了一個夢,前提都是建立在武則天由於受到兩個侄子的干擾,而對立誰爲太子猶豫不決。一個說“後(武則天)欲以武三思爲太子,以問宰相”,一個說“武承嗣、三思營求爲太子,數使人說太后”。你想啊,如果武三思上躥下跳地活動要當太子,一定會引起李

顯的不滿。到李顯踐祚以後,還不想方設法刁難武三思,給他穿小鞋,令人奇怪的是,二人合作得忒好。這說明啥?說明所謂的武三思營求太子之位是後來人的造謠。說到這裏,就得再說說《資治通鑑》憑空捏造出的一些東西。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記載:神功元年(697年)六月“戊子(二十四日),特進武承嗣、春官尚書武三思並同鳳閣鸞臺三品。”“七月,武承嗣、武三思並罷政事。”可是,上邊引用的《舊唐書•武承嗣傳》說的是,武承嗣早在六年前的如意元年就罷知政事了。不僅如此,《資治通鑑》還在中間插進了“特進”武承嗣“同鳳閣鸞臺三品”的一段經歷。需要指出的是,司馬光在這裏犯了一個小小的“技術性”的“筆誤”。“同鳳閣鸞臺三品”也叫“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按照唐高宗、武則天時的慣例,任“同三品”者必另兼職事官銜,也就是說,只有職事官纔會被任命成“同鳳閣鸞臺三品”。而特進是散官,就是現代所說的虛職,後邊是不會帶“同鳳閣鸞臺三品”這個尾巴的。因爲當一個官員被授予特進的時候,就表示拿掉了他的實權。拿當下的情況作比的話,就是不可以讓他既是“國務院副總理”,又是“人大副委員長”;但可以是“國務院副總理兼××部長”。正確的說法一如《新唐書•狄仁傑傳》:“召拜鸞臺侍郎,復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前面的“鸞臺侍郎”是職事官,即實職,後面的“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表示提高了其身份,等同於宰相。這樣一分析,就明白了,所謂六月“戊子(二十四日),特進武承嗣、春官尚書武三思並同鳳閣鸞臺三品”的話說得有點外行了。爲什麼會這樣,顯然是子虛烏有。滑稽的是,武承嗣、武三思這個“同鳳閣鸞臺三品”只幹了一個月,到了七月,就都被罷免了。這不是開玩笑嗎?給他們加這一個月的職事官宰相沒意思啊!所以,《資治通鑑》這段話,說得好聽點,是畫蛇添足;說得難聽點,只能當垃圾看待。同樣,《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二》所說的,“久視元年(700年)正月,戊寅(二十八日),內史武三思罷爲特進、太子少保”的時間,也與《舊唐書》不合。後者爲聖歷二年,而且說武三思是由檢校內史直接罷爲特進的。

總之,武則天那麼聰明,難道一當皇帝智商就清零了?請問歷史上還有哪一個皇帝,放着好好的兒子不讓當太子,而老是想着把太子之位給侄子的?根本就沒有啊!所以可以肯定,武則天自始至終都沒有給侄子們當太子任何可乘之機。而武三思不管心裏咋想,面上也始終沒有任何謀求太子之位的言行。因爲,太子之位非常敏感。從唐太宗開始就對此看管得非常嚴厲,一旦發現哪位皇子有謀求太子之位的心思,馬上就會出重拳打擊,使其下場非常可悲,更何況是侄子!所以,誣陷、詆譭武三思等不能太小兒科,辦法最好再高明一些。否則一戳就穿,就沒意思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