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皇帝本想御駕親征,沒想到卻損失50萬精銳,明朝由此由盛轉衰

本文已影響1.01W人 

古代大一統皇朝長則數百年,短不過十餘年,覆滅的原因多種多樣,但無一都有一場大戰的慘勝或慘敗造成中央對於地方的掌控力度下降,進而使得王朝由盛轉衰直至滅亡,有的能苟延殘喘一時,甚至迴光返照一下,但也不復盛況。

秦末鉅鹿之戰秦軍瓦解,西漢征討匈奴國內空虛,東漢黃巾起義四方割據,西晉八王之亂後三百年國難,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唐玄宗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難。

而今天要說的則是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王朝,明朝由盛轉衰的關鍵一戰——土木堡之變。

首先介紹一下戰役雙方。

這位皇帝本想御駕親征,沒想到卻損失50萬精銳,明朝由此由盛轉衰

明英宗(圖)

大明:英宗朱祁鎮。當時22歲(1449年),先祖永樂大帝朱棣五次北伐蒙古的餘威猶在,三大營兵精馬壯,可堪大用。年輕的朱祁鎮熱血澎湃,渴望效法先祖,親征塞外,令四夷膽寒,立不世之功。

瓦刺:綽羅斯·也先。繼承父位的也先同樣雄心壯志,從被蒙古邊緣地區開始,向東發展,征服了女真,勢力到達朝鮮北境,實際上朝鮮已經在瑟瑟發抖,沒有掣肘之憂的也先把目光投向了世仇大明。

戰役過程: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也先遣使兩千餘人來北京朝貢,但詐稱三千人,嚮明朝政府邀賞,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也先故意製造釁端。

這位皇帝本想御駕親征,沒想到卻損失50萬精銳,明朝由此由盛轉衰 第2張

瓦刺進軍路線(圖)

於是在七月,也先統率蒙古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分別進攻遼東;甘州(甘肅張掖);自己坐鎮中路,分爲兩支,一支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

當時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但太監有權往往擅作威福,無所忌憚,王振甚至盜走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內臣干預朝政所立之鐵碑。他見皇帝年輕氣盛,尊崇先皇朱棣。心中有了打算,想借此機會再插一把手進軍中,讓自己的地位牢不可搖。

於是極力煽動英宗御駕親征,想英宗之前幾任皇帝,朱元璋朱棣不必說,戰場開國之君。仁宗朱高熾在位不過十個月,但也曾在靖難之役中守過北京城,父親宣宗朱瞻基,年輕時就隨朱棣遠征蒙古,可以說先祖們都是馬上皇帝,沙場名宿。

朱祁鎮放現在也不過是個剛剛大學畢業的熱血青年,自然受不住這樣的煽動,兵部尚書鄺埜和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出”,吏部尚書王直率羣臣上疏勸諫,但朱祁鎮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最終決定——御駕親征!並且一切軍政要務皆由王振專斷!

1449年7月16日,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據守北京,然後和王振率官員100多人,帶領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從徵。

王振哪裏懂行軍打仗的要務,50萬大軍出動,竟然軍糧都沒有準備充足,走在路上都是人心思動,兵無戰意。

1449年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還沒見到瓦刺軍,鎮守太監郭敬報告也先北撤了,但其中必定有詐。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堅持北進。行軍沒多久,遭遇瓦刺埋伏,聽到前方慘敗,王振驚慌不已,下令撤退。

這位皇帝本想御駕親征,沒想到卻損失50萬精銳,明朝由此由盛轉衰 第3張

明軍撤退路線(圖)

王振小人心理,想着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竟然帶着英宗往蔚州,但走了一段路,又怕大軍毀了他在家鄉買的大片田地,於是又往宣府行軍。行軍路線拖沓屢變,使得士兵疲憊,士氣極低,並且在宣府被瓦刺給追上了,三萬明軍精銳騎兵斷後全軍覆滅!

1449年8月13日,大軍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緊隨其後。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加速逃到居庸關,以保證安全,但如驚弓之鳥般的王振死也不肯。土木堡地勢高,無泉缺水,將士飢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

土木堡,這個不起眼的名字,這個不起眼的地方,註定在史上留下極其重要的一筆。

8月14日,瓦刺軍包圍土木堡。爲了減少己方傷亡,也先假意求和,並後撤軍隊。明英宗深信不疑,畢竟手下將士尚多,瓦刺無非是想要錢糧,於是同意議和,王振下令拔營至河流旁。

這位皇帝本想御駕親征,沒想到卻損失50萬精銳,明朝由此由盛轉衰 第4張

明軍三大營(圖)

但數十萬大軍早就飢渴難耐,爭相往水源處跑,陣營大亂,缺乏紀律,又沒有騎兵掩護的步兵和待宰羔羊沒什麼區別。

瓦刺軍乘機出擊,一戰而定...5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大小官員也死傷殆盡,英宗被俘,王振被憤怒的將士用鐵錘砸死...但大勢已去,已經無力迴天了。

後續影響:

1,失去追隨朱棣五徵蒙古的明軍精銳,火器技術斷層,明朝戰略由攻轉守,再無力遠征,明朝進入中期階段。

2,開國、靖難武將勳貴集團遭到毀滅性打擊,中央沒有武官代言,朱元璋朱棣用於制衡文官集團的手段失敗,以後皇帝只能利用宦官制衡文官,併爲大明後期埋下禍根。

3,英宗被瓦刺釋放後引起諸多政變、皇儲、正統問題大大削弱了中央處理國事的效率和能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