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賴皇帝劉邦是怎麼讓冒頓單于接受“和親”的?他用了什麼辦法

本文已影響2.47W人 

大家好,說起漢高祖劉邦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陳勝、吳廣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鼓舞士氣,希望能夠建功立業封侯拜相。

從夏王朝開始‘家天下’之後,出於私利,所有諸侯都延續了家族傳承,將權利限制在血緣親疏,以維持統治的長久,直到劉邦建立漢王朝,纔打破這個上千年的魔咒。

劉邦出身農家,喜好江湖俠義,敬仰魏國信陵君,在秦國都城咸陽服徭役時,見到出遊的秦始皇車駕,竟然發出“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的感嘆。

咸陽的富庶繁華,開拓了劉邦的眼界,使其不願再爲農耕所束縛,在沛縣顯得非常另類,終日遊手好閒,整日與友人飲酒作樂。

劉邦沒有營生,通常需要朋友接濟,據說夏侯嬰善於獵狐,而樊噲則販賣狗肉,被稱之爲“狐朋狗友”,說明當時並非是完全的貶義,只是代稱工作低賤而已!

除此外還有蕭何、周勃、曹參、灌嬰、周苛等,數十位志同道合的西漢開國元勳,皆心甘情願追隨劉邦,足見其能力超羣,至少擁有非凡的人格魅力,而非單純的市井無賴。

呂氏家族不僅在經濟上全力支援劉邦,呂澤在劉邦落難之時率衆歸附,西漢建國又有諸多勳貴,如新陽胡侯呂清等攀附,加上姻親的樊噲等,天下雖爲劉氏,呂氏也有半數之功。

且呂后留守關中,協助蕭何處理政務,逐漸幫助劉邦扭轉頹勢,在關中積累盛名,才能夠請動“商山四郜”襄助,因此劉邦打消廢黜劉盈的想法,與呂氏交惡對初建的漢王朝不利。

無賴皇帝劉邦是怎麼讓冒頓單于接受“和親”的?他用了什麼辦法

三十年間,中原大地從秦始皇橫掃六國,到秦末的農民起義,再到楚漢爭霸的慘烈廝殺,中原人口銳減,真正的百廢待興。

韓王信很早便跟從劉邦,但原韓國故地,不僅出產豐厚,還是東出控制諸侯國的咽喉,若是韓王信日後有所圖謀,對漢王朝的穩定頗爲不利,於是以太原郡僅三十一縣,將韓國改封到山西。

在此之前,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毫無徵兆的謀反,被劉邦迅速平定;公元前201年,楚王韓信被誣告謀反,削奪王爵封地改爲淮陰侯;於此同時加封劉姓諸侯王,如劉喜爲代王,劉肥爲齊王等。

從富庶安逸的中原,遷到偏遠窮苦的西北,整日擔憂匈奴襲擾,韓王信爲自己的未來擔憂,漢地與代地對韓國形成戰略合圍,當自己的武裝與匈奴消磨,劉邦是否還能容忍自己的存在?

當匈奴10萬鐵騎南下,將韓國的都城馬邑圍困,韓王信向宗主劉邦求援,同時向匈奴求和,劉邦不僅沒有發兵救援,反倒是斥責韓王信與匈奴求和之舉,要求韓王信拼死力戰。

韓王信到馬邑不過數月,麾下兵將不過萬餘,步兵更是難與匈奴騎兵抗衡,城防既單薄又糧草短缺,劉邦的回絕等同宣告死刑,而投降匈奴尚有一線生機,無奈只能率衆出降。

韓王信的投降,導致匈奴並長驅直入,攻克太原,隨後攻克晉陽,對新興的漢王朝造成巨大的威脅,漢高祖劉邦集結32萬大軍平叛,漢軍與韓王信軍力不成正比,韓王信於銅鞮慘敗,部將擁戴趙利爲王。

山西對於匈奴已經極爲富庶,又是進攻中原的跳板,到手的肥肉絕不肯輕易吐出,冒頓單于遂派遣兩萬精騎增援屯守晉陽,漢王朝與匈奴,兩個新興軍事強國即將交鋒。

無賴皇帝劉邦是怎麼讓冒頓單于接受“和親”的?他用了什麼辦法 第2張

冒頓單于初立之時,被東胡所脅迫,後雖擊滅東胡,又稱雄西域,但匈奴的本部人口並未得到提升,相反更加分散於各地,白登之圍時並未有援軍記載,加之此前的戰損,兵力僅有約十萬。

漢高祖劉邦率軍連戰連捷,此時天降大雪,漢軍對此預料不足,士卒凍傷壞死者不計其數,彷彿警告劉邦應當收軍。

但軍力上的絕對優勢,及數支斥候的結論,都是匈奴兵少且弱,使得漢高祖劉邦認定,必須在匈奴增援到來前,殲滅眼前這支匈奴主力,以維持北疆長久的穩定。

就這樣劉邦率領先鋒約六萬,緊追匈奴抵達平城,步入匈奴的包圍網,漢軍想要突圍,卻擺脫不了匈奴騎兵的追擊,只能夠列陣靜待援軍。

冒頓單于深諳兵法,知曉劉邦的價值,因此發動了猛攻,只可惜,馬鐙未裝備前的騎兵,弓騎兵雖然機動靈活,但難以正面抗衡漢軍步兵、騎兵、車兵的多兵種混合作戰。

七天七夜的時間裏,匈奴的數次衝鋒,都被漢軍頑強的擊退,漢軍主力逐漸逼近,和部衆的巨大傷亡,令冒頓單于必須重新審視,這場戰爭可能帶來的後果。

草原崇尚強者爲尊,尚有渾窳、屈射、丁零、隔昆、烏桓等部,若匈奴本部遭受重創,難保這些部落會羣起而攻,甚至匈奴左右賢王,也可能取代自己。

當陳平賄賂閼氏時,閼氏竟敢爽快的接受,證明是出於冒頓單于的授權,就這樣雙方達成默契,漢軍悄然撤離,匈奴也勒馬回軍。

無賴皇帝劉邦是怎麼讓冒頓單于接受“和親”的?他用了什麼辦法 第3張

白登之圍的失利,暴露了漢軍對西北戰事經驗的缺失,進入平城這樣有利於騎兵作戰的區域,面對突變至極寒的天氣,後勤補給的缺失,造成傷凍者數量衆多。

劉邦拒絕聽從勸阻,致使前鋒與主力脫離,好在樊噲、夏侯嬰、周勃等各自統軍,失去調度也沒有慌亂,而是有序地向白登戰場增援,對匈奴施加壓力,策應劉邦前鋒的突圍。

前鋒士卒在劉邦的指揮下,在後勤保障中斷,環境艱苦的白登戰場,給予匈奴主力以重創,他們的付出與決絕,令匈奴見識到漢王朝的軍魂,再不敢輕視這個新生的政權。

戰後劉邦沒有推卸責任,厚加撫卹傷亡將士,劉邦認識到,以漢王朝缺少騎兵的現狀,無法對匈奴這樣的遊牧政權,短時間實現徹底的打擊,而匈奴雖然襲擾邊境,卻也不能傷及漢王朝根本。

真正威脅漢王朝中央政權的,是在楚漢戰爭中崛起,封疆裂土的異性諸侯王,他們既有野心又有實力,解決異姓王更加緊迫和容易實現,對苦心勸諫的婁敬加官進爵,並聽從其建議,與匈奴達成和親。

漢朝向匈奴“和親”,劉邦在與匈奴休戰的期間,廢黜趙王張敖,誅滅陳狶與燕王盧綰,牽連樑王彭越,進而征討淮南王英布,使得漢初分封異姓王,僅剩無足輕重又能震懾南疆的長沙王吳芮。

異姓諸侯王的減少,預示着漢王朝統治力的提升,各地百姓摒棄舊有封國的認知,加快了“漢”民族的思想形成。

無賴皇帝劉邦是怎麼讓冒頓單于接受“和親”的?他用了什麼辦法 第4張

漢王朝內部有連年戰爭帶來的創傷,還有異姓諸侯王的隱患;而匈奴征服草原各部,也需要時間融合與管理。

漢王朝與匈奴,戰,則彼此消耗,容易被其他勢力崛起;和,則互惠共贏,漢得良馬匈奴得到財富,所以漢王朝與匈奴達成和親,是雙方當時最好的選擇,沒有盈虧之說。

而漢王朝更龐大的人口基數,更豐厚的資源基礎,隨着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有利,爲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揚威四海奠定基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