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紂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02W人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紂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開始的。然而武王伐紂是什麼戰役呢?實際上武王伐紂又稱牧野戰役,是一場解救商朝黎民百姓於水火的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歷史意義的戰役。  

武王伐紂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時的周武王親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已達到4.5萬人。據軍事史家推測,當時有三百多輛戰車,三千五百名虎賁爲一個“裝甲師”,是第一梯隊。剩下的四萬多人分爲五個“師”,在後面組成方陣,爲第二梯隊。聯軍冒雨兼程北上,至百泉後折而東行。公元前1046年1月25日到達商的別都朝歌。

1月26日凌晨,周武王姬發一早就趕到商朝別都朝歌郊外的牧野,舉行誓師。誓師完畢後,周王姬發與各諸侯商討了有關攻打商朝的戰略。戰略計劃:趁商朝主力軍滯留東南之際,精銳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王畿,擊潰朝歌守軍,一舉攻陷商都,佔領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權,讓殘餘的商人及其附屬方國的勢力羣龍無首,然後各個擊破。《詩經·大明》 中記述此事,稱之爲“燮伐大商”或“肆伐快速進攻大商”,和二戰的德國“閃電戰”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至此要問武王伐紂是什麼戰役?除了從戰爭意義上解救黎民百姓之外,從戰役過程上看還是一場經過周密計劃的“閃電戰”。牧野戰役讓殘暴昏庸的商紂王應接不暇,讓商朝的軍隊潰不成軍。 

武王伐紂的基礎是什麼

周武王是周朝部落周文王之子,周文王生前最大的願望是滅掉商朝,周武王繼位之後,繼承了父親的遺願,大力發展周氏部落,以等待最好的時機來滅掉商朝。  

武王伐紂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武王伐紂的基礎是什麼呢?首先周武王伐紂的基礎就是國家的穩定和強大,讓周氏部落發展迅速,周武王也採取了措施,在政治上他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這些都是得力大臣,將周氏部落治理的井井有條。於公元前1048年間,願意同周朝合作的國家和諸侯有800多個,可見當時周朝的是多麼強大。

武王伐紂的基礎是什麼呢?主要體現在對待奴隸主的態度上,周武王雖然沒從根本上撼動奴隸制度,但是對待奴隸是溫和的態度,引導奴隸進行農業生產,或者是加入到軍隊中進行鍛鍊,適應作戰方式,這些舉措爲武王伐紂提供了足夠的兵力和糧草。

除了外界的種種因素外,武王伐紂的基礎最主要是順應民心,順應天意,只有順應歷史的戰爭纔會取得勝利。周武王作戰有名,以討伐暴君爲口號,這種大意之舉,拉攏了人心,在牧野之戰前,召集了周邊的各個鄰國以及諸侯,人心所向,所以武王伐紂能夠勢如破竹,節節勝利。除了這些之外,武王伐紂的基礎還有周武王對待奴隸的態度,當時商朝就是因爲奴隸的矛盾所激化,周武王在這一方面做的很好,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奴隸紛紛投降倒戈到周武王這邊,加速了戰爭的勝利。 

 武王伐紂的結果

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發率領以周部落爲主的聯盟軍討伐整日沉於美色,不顧國家安危的商王帝辛,即著名的武王伐紂,最終周武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武王伐紂的結果可謂大快人心。  

武王伐紂能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史料《尚書 牧誓》中,對這次大戰的經過曾作了簡單的描述,是迄今有關武王伐紂的最早文獻。書中敘述說,當天早晨,姬發早早就趕到商別都朝歌郊外的牧野,只見他左手拄着黃鉞,右手握着以白色旄牛尾爲飾的旗,舉行誓師。誓師完畢,各部落派兵參加會盟的戰車共有四千餘輛,全都列陣於牧野。討伐開始後,由於周武王討伐商王帝辛得民心所向,雖商王派出七十萬大軍前去抵抗,但帝辛的軍隊無心作戰,都盼着武王前來討伐商王,帝辛的軍隊都掉轉武器攻紂,成了姬發的內應。最終周王幾乎不傷一兵一卒,就攻下了商國的都城。

武王伐紂的結果使商王帝辛恐慌逃跑,退入城中登上鹿臺,把他的寶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姬發用黃鉞砍下帝辛的人頭,掛在大白旗上。用黑鉞砍下商王寵妾的頭,掛在小白旗上。武王勝利之後將所有諸侯重新分封。將牢中所有被商王關押的無罪之人全都釋放。命閎夭爲比干之墓培土爲冢。命宗祝祭享于軍中。然後撤兵回到西方。姬發巡狩,記錄其政事,作《武成》篇。封諸侯,分賜殷的宗廟祭器,作《分殷之器物》篇。姬發追懷古代的聖王,因而嘉封神農的後代於焦,黃帝的後代於祝,帝堯的後代於薊,帝舜的後代於陳,大禹的後代於杞。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