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年羹堯盛極而衰的原因:帝王心術向來無情

本文已影響1.54W人 

帝王心術向來無情冷漠,年羹堯跟隨雍正帝多年,且妹妹還是皇帝身邊的寵妃,但最後還是難逃悽慘結局。

當然,志得意滿的年羹堯確實忘乎所以,做了許多他不該做的事情,逐漸導致雍正帝對他的猜忌。但整肅年羹堯的導火索,還是由雍正二年十月他第二次進京陛見導致。立有大功,加上年羹堯官大氣粗,財大氣粗,入京途中,他竟然命令都統範時捷、直隸總督李維鈞等人跪道迎送——封疆大吏迎封疆大吏,雖然你官比人家大,但畢竟還是人臣啊!

揭祕年羹堯盛極而衰的原因:帝王心術向來無情

網絡配圖

到達北京後,年羹堯黃繮紫騮,洋洋自得,黑壓壓一片郊迎的官員,王公以下皆懾於年羹堯威權,匍匐跪接,對待如此破格接待,年大將軍竟然也安坐馬上,連個招呼都不打,蠻橫驕傲至極;那些覺羅王公們,也皆下馬拱手,對此,年羹堯也微微頜首而已。入朝之後,依恃着自己的不世功勳和先前的親戚關係,年羹堯一度真忘了雍正帝是皇帝了,以對待“哥們”的態度對待雍正,更犯了政治大忌——一舉一動,完全是“無人臣禮”啊!不久,京中又有傳言到達雍正帝耳邊:坊間傳說,皇帝賞功,都是年大將軍要求的。與其說是御賜,不如說是年賞!

聽到如此傳言,雍正帝咬肌滾動,殺心陡起。爲此,當時年羹堯結束陛見離京,就接到雍正諭旨,其中有段意味深長的話語:“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若倚功造過,必致反恩爲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

年羹堯確實太過疏忽大意。此道詔旨,和平常雍正皇帝的奉承和嘉賞語氣完全不同,已經深含警告和提醒。到達如此地步,年羹堯依舊執迷不悟。

揭祕年羹堯盛極而衰的原因:帝王心術向來無情 第2張

網絡配圖

當然,日後有人分析年羹堯獲罪原因,具體事例不少,比如他擅作威福,驕橫跋扈,妄自尊大,連蒙古王爺見到他都要下跪,等等;其次,由於大權在握,年羹堯一直有結黨營私的嫌疑,他信用私人,排斥異己,以至於在當時在文武官員選任上,但凡年羹堯所保舉之人,清廷的吏、兵二部一律優先錄用,一時之間,號稱“年選”,氣焰囂張異常;第三,貪贓枉法,損公肥私,收人錢財,與人升官,幾乎到了無原則的地步——本來,年羹堯彈劾直隸巡撫趙之垣“庸劣紈絝”,其初衷,就是想把和他關係親近的李維鈞去當直隸巡撫。而那個趙之垣丟官後,心裏很清楚年羹堯勢大,哭哭啼啼,跑到年羹堯門下,孝敬財寶無數,很快就取得年大將軍的歡心。於是,一改昔日的貶斥,年羹堯竟然親自攜趙之垣入京,再四懇求雍正帝要接見這個“忠臣賢才”,力保趙之垣可堪大用……——雖然這些事例足以說明年羹堯這個人貪心太大,但有從一個方面也顯示出,年羹堯的人品,還真不是太壞,他收人錢財,替人辦事,不似當時許多高官顯貴,錢照收,事情完全不辦……

既然雍正帝要對年羹堯下手,把柄大把,都不用處心積慮去找碴。於是,雍正帝開始明示、暗示有關的官員,特別是年羹堯昔日的親信們,要他們和年羹堯分清界限,不要站錯隊而遭到朝廷處理。

雍正滿朝大臣,幾乎個個都是人精,看皇帝言及年羹堯的時候語氣變了,誰都馬上乖乖觀察雍正帝的臉色……雍正帝當然不希望年羹堯變成吳三桂。所以,爲了把年羹堯調離他的老窩西安,清廷還是要找出能夠令人信服的藉口。當時,四川巡撫蔡珽被年羹堯彈劾後押入京中受審後判處“斬監候”,而後,年羹堯又把和自己關係好的王景灝推舉出任四川巡撫。雍正帝就以此爲突破口,忽然親自接見蔡珽。

陛見之時,蔡珽滿腹委屈,把自己從前得罪年羹堯、而後遭到年羹堯誣陷的事情盡數講給雍正帝。嘿然半晌,雍正帝公開表態:“年羹堯參劾蔡珽,事實不明,如果朕殺了蔡珽,豈不讓天下人認爲是年羹堯操持着朝廷的威福之柄!”結果,雍正帝不僅沒殺蔡珽,還委任蔡珽爲左都御史,使他變成了中央級的監察首長。得任皇帝鷹犬,加上先前對年羹堯的一肚子怨恨,蔡珽就立刻成爲雍正帝對付年羹堯的有力幫手。

揭祕年羹堯盛極而衰的原因:帝王心術向來無情 第3張

網絡配圖

清雍正三年二月初二日(1725年3月15日)天空出現了“日月合璧,五星聯珠”的天文景象。所謂“五星聯珠”,是指水、金、木、火、土5顆行星在天空中一字排開來,如同五顆珍珠一樣,聯成一串出現在天空;“日月合壁”,是把太陽和月亮加上去,使7個天體(太陽、月亮、金星、木星、木星、火星、土星)在一起,形成一條線,如此一起排算,就構成了“日月合璧,五星聯珠”或者是“日月合壁,七曜同宮”。

這種天文現象,其實不是多麼稀罕,大概三十年出現一次,距離我們今人最近的一次,是2000年5月20日。但在清朝,這可不得了,罕見“祥瑞”啊,於是羣臣皆上表稱賀,大拍雍正帝馬屁,說正是由於皇帝夙興夜寐的勵精圖治,才感動上天,以此祥瑞來保佑國家太平,人富年豐。

作爲近乎帝國的首席大臣,年羹堯自然不例外,也要上表稱賀。清朝督撫大員們對於一般的公文,肯定不是自己動手處理;給皇帝的章奏,許多也都是師爺捉刀,但最後謄清的上交稿件,由於皇帝要親自閱示,大臣們一般不敢怠慢,都是自己拿毛筆以館閣體抄錄一遍封好,派人送到京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