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清官譚啓與海瑞同朝 曾一月內舉報數十人

本文已影響1.27W人 

說起明朝鐵面無私的官場鬥士,人們第一個想起的人也許是海瑞。但在歷史上,還有一個與之同朝,並同樣以“廉潔”著稱的官員——重慶巫溪縣人譚啓。不過,因爲史料極度缺乏,譚啓並不知名。

近日,巫溪縣教育研究進修學校歷史教研員劉朝敏完成了對譚啓5年的潛心研究,首次公開譚啓的求學故事與爲官生涯,填補了歷史空白。

16歲中秀才,19歲中舉人

劉朝敏說,譚啓生於公元1528年(嘉靖七年)生於四川省大寧縣(今重慶市巫溪縣)馬蓮溪。年少的譚啓每天翻山越嶺,到縣城天寧寺書院讀書。16歲中秀才,19歲中舉人,眼看有望進京殿試了,父親卻病重歸西。

“按當時的禮節,父母去世,子女應回家守孝三年。”劉朝敏說,譚啓在這三年中,始終不忘學業,常常熬夜讀書到天亮。三年後,他終於參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並金榜題名。

明朝大清官譚啓與海瑞同朝 曾一月內舉報數十人

上書批皇帝:“雖喜於聽言而未嘗有用言之實”

譚啓後來成了明朝嘉靖、隆慶和萬曆三朝的朝廷命官,更是張居正任內閣首輔10年時期的重要官員,他官至福建按察司副使,四品文官,和同朝爲官的海瑞一樣以鐵面無私、清正廉潔著稱於世。

隆慶帝登基後,首下求言之詔,臣子們抱着試一試的態度,紛紛對朝政提出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然而,被採納的只有建修翔鳳殿這一奢靡建議。見朝廷無意真心求言,隆慶元年四月,譚啓上《乞採羣言疏》,洋洋灑灑兩千餘言闡述了“言路開則治,言路塞則亂”的道理,指出聖上“雖喜於聽言而未嘗有用言之實”,擔心會出現“敢言之臣將捲舌不言,天下從而解體”的後果。

“當時,隆慶皇帝聽到譚啓的批評,有些不高興,但譚啓赤膽忠心、忠君爲民的聲名遠播,他也不敢對譚啓施妄加之罪。”劉朝敏說。

故事編入巫溪鄉土教材

劉朝敏說,在爲官期間,譚啓反腐力度之強,曾在一個月內,舉報了數十人。

隆慶元年十二月,譚啓被任命爲浙江巡按御史。到任後,即上疏請求減少僧道度牒(出家的證書,不合格的僧道往往行賄買度牒,造成腐敗)。同時,譚啓還彈劾了兵部侍郎遲鳳翔託病規避、薊遼總督劉燾失守邊防等事。隆慶二年(1568年)4月,譚啓查辦了五河知縣張憲翔居官侵漁的大貪污案,6月查辦了揚州知府衛東楚、武進知縣謝師嚴貪污案,12月,他又據實舉報了參議、僉事以及提學道等重要官員的不法行爲,處理涉案人員數十人。

劉朝敏說,作爲400多年前的清官,譚啓的精神仍然對現代人具有重要意義。前不久,他的故事已被編入巫溪鄉土教材,進入當地校園。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