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甚佳孝賢純皇后:乾隆皇帝此生最愛的女人

本文已影響9.06K人 

  孝賢皇后一生德行甚佳,是滿清著名的賢后之一。富察氏紅顏薄命,很早就去了。這也成了乾隆對他念念不忘的理由,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大清賢后。

  嘉慶元年,衰老的老皇帝在太監的攙扶下又一次來到陵前。他望着陵前高聳的松樹,久久不動。曾經最穩定的雙手顫抖的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吉地臨旋蹕,種鬆茂入雲。暮春中浣憶,四十八年分”。在詩句的最後太上皇自注:“孝賢皇后玉戊辰大故(死於乾隆13年即1748年),偕老願虛,不堪追憶”。

德行甚佳孝賢純皇后:乾隆皇帝此生最愛的女人

網絡配圖

  富察氏,出生於滿洲貴族家庭。祖上屢立戰功,是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清一代,名臣輩出。這個貴族千金是這個家族不平凡的女子。據說她八字極好“佔得妻星最賢最能”。她皮膚白皙,雖不是妖豔奪目,可也算的上平正端凝,中上之姿。當然作爲一個有深度的皇帝,乾隆對女人的要求他更在乎的是內涵和性格。在門第、外表和性格這三大因素中,富察氏最爲突出的就是性格。富察氏是一位既聰明透頂,又天真爛漫;既精明過人,又大氣溫柔;既識大體,又重小節;既善解人意,又有原則;既含蓄婉約,又可以笑唾檀郎的女人。在乾隆忙於事業時,她以自己的精明協調管理後宮,安排照顧皇子的生活和教育,讓他不致分心。在他遇到困擾情緒煩躁之際,她如同一朵解語花,迅速讀懂他的內心,恰到好處的輕輕一握手,親手遞過來的一片小吃,不聲不響在他頸後的一個深吻,能給他極大的安慰,讓他的心境迅速走出陰鬱。當他心情極佳,精力無處發泄時,她又能陪他縱情玩嬉,陪他在圍場縱馬奔馳,甚至偶爾也一試挽弓射箭。

  史書關於富察氏的生平細節記載極少。因爲體例所限,《清史稿》只爲她留出了數百字的位置。幸運的是,就在寥寥無幾的刻板文字當中,我們依然能讀出她的特別:富察氏雖然是大家閨秀,卻從來不愛在自己的臉上精耕細作,也厭惡金銀珠寶之類的華麗惡俗,成爲皇后後仍然如此。《清史稿》說,皇后母儀天下十三載,平居恭儉,不過以通草絨花爲飾,不御珠翠。

德行甚佳孝賢純皇后:乾隆皇帝此生最愛的女人 第2張

網絡配圖

  皇后非常善於體會皇帝的心情。一年秋天,在塞外行圍,皇帝無意間和皇后聊起,祖宗們在關外之時,艱難創業,非常節儉,衣袖上用鹿尾絨毛緣個邊就算很好的裝飾了,哪像今天這些八旗子弟爭相誇奢競富,鑲金戴銀。皇帝順口說了這麼幾句話,沒想到皇后卻記在心裏,回京後,特意親手做了一個用鹿尾毛緣邊的放火石的小囊送給皇上,以示與皇帝相互勉勵,不忘儉樸本色。皇帝十分喜愛,一直帶在身邊

  皇后爲人大度,處事公平,辦事有條有理。龐大的後宮,被她處理得安寧靜謐,上上下下的宮人對她都心悅誠服。

  本來這對夫妻可以可以成爲帝王中完美的一對,然而,天道忌全。富察氏和乾隆所有的悲劇故事都是從孩子身上引起的。富察氏的第一個孩子在他們結婚一年後順利出生,可惜這個女嬰只活了十四個月,這是對乾隆夫婦的第一次沉重打擊。幸運的是富察氏這時又有身孕,這個孩子就是乾隆的嫡長子永璉。璉者,宗廟之器。這說明乾隆是拿他當太子看待的。天有不測風雲,在永璉九歲的時候,一場感冒奪走了他的性命。這對富察氏來說完全是晴天霹靂。她幾乎一下子就垮掉了,體重驟減,形銷骨立。可能是上天對這對夫婦折磨的還不夠。在七年之後,富察氏終於又生了一個兒子,儘管乾隆此時已經有了許多孩子,可他還是覺得他和富察氏的孩子永琮是最漂亮,最可愛,最聰明的一個。這個孩子得到了乾隆夫婦無以復加的照顧。正因如此,當打擊再次降臨時,富察氏幾乎當場崩潰。乾隆十二年,年僅兩歲的小皇子永琮因天花去世。

  乾隆十三年。也就在永琮去世後的兩個月,乾隆開始了他即位以後的第一次東巡。在路上春光浩蕩,似乎驅散了皇后的憂鬱心情,一路笑語歡聲。三月初三,春雪除晴。一生愛好“作詩”的皇帝詩興大發,“妙句連連”。不過樂極生悲,這場雪讓皇后病了。皇帝急忙在濟南安頓下來,一呆就是三天,皇后高燒不止,絲毫不見好轉。皇后深知皇帝出巡。每一站都是詳細計劃好的,在濟南多呆了兩天已經給地方帶來巨大的壓力。所以皇后力勸皇帝回京。皇帝反覆權衡,終於同意。爲減小皇后的顛簸,皇帝決定取道德州,從水路回京。

德行甚佳孝賢純皇后:乾隆皇帝此生最愛的女人 第3張

網絡配圖

  出得濟南到德州,皇后病情一直還算平穩。坐上了船,皇帝長出一口氣。偏這時,太監神色匆忙的通報皇后身體不安。乾隆大驚失色,立即起身感到皇后畫舫。皇后面色慘白,見到皇帝勉強一笑;“你怎麼又來了,我沒有什麼大事”。一語未了,就已昏迷。黃昏時分,皇后在皇帝的注視中去了。

  痛失皇后的乾隆滿心悲痛。他下旨將皇后的畫舫運進北京城。這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爲船舶體積十分龐大,而城門門洞狹窄,在沒有起重機械的古代根本無法進城。爲了保留這艘船舶,皇帝想把城門樓拆掉。還是禮部尚書海望最後想出了一個方法,他命人搭起木架從城牆垛口通過,上設木軌,木軌上滿鋪鮮菜葉,使之潤滑,千餘名人工推扶拉拽,費盡力氣,終於將御舟運進了城內。

  乾隆三十年(1765年),皇帝第四次南巡,又一次經過山東。與前三次一樣,皇帝都沒有進濟南城。皇帝賦詩一首,說明不進濟南的原因:

  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日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

  嘉慶元年,衰老的老皇帝在太監的攙扶下又一次來到陵前。三年後老皇帝終於撒手人寰,帶着無比的期盼與他的皇后相聚於地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