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之死:成於識人亡於不識人的齊桓公

本文已影響2.22K人 

齊桓公無論是文治還是武功都值得後世稱道。當時齊國在齊桓公的主宰之下,加上管仲的輔助,國勢強盛。但齊桓公仍不滿足,依然到處蒐羅治國人才。齊桓公的結局可以用十二個字來形容齊桓公成於識人亡於不識人。早期雄赳赳氣昂昂的齊桓公晚年淒涼,晚年的齊桓公不聽管仲的勸諫,重用小人,結果導致幾個奸佞小人專權,誤導國君。齊桓公生前非常寵幸三個人,一個叫豎刁,一個叫易牙,還有一個叫開方。他們都是些什麼人呢?

齊桓公之死:成於識人亡於不識人的齊桓公

網絡配圖

豎刁自小就生活在宮裏,侍奉齊桓公的寵妃長衛姬等人。因爲他不是太監,所以在他長到十多歲的時候,就應該搬離王宮了。但是,豎刁已經習慣了宮廷內闈的權力爭鬥,貪戀宮中的富貴生活,想獲得更大的權力。於是,他一狠心,竟然把自己閹割了,當了一個宦官,主管皇宮內的一切事務。

易牙本來是王宮裏的一個廚子,沒有什麼名氣。但是,他跟豎刁很要好。於是,豎刁就想盡辦法讓易牙得齊桓公的重用。有一次,長衛姬突然得了厭食症,整日茶飯不思,齊桓公很是着急。這時候,豎刁就向齊桓公推薦了易牙。易牙不敢怠慢,費盡心思地做了一碗湯獻給了長衛姬。長衛姬吃完之後,胃口大開,連聲稱讚易牙的廚藝,於是她就把易牙推薦給了齊桓公。齊桓公吃了易牙做的飯菜後也感覺很不錯,於是就重重地賞了易牙。有一次,齊桓公開玩笑地對易牙說“你做的飯菜的確很好,但是,人間的美味我都已經嚐遍了,只是不知道人肉是什麼滋味。”易牙聽了之後,馬上回去把自己年僅三歲的兒子殺了,做成了一盤蒸肉,獻給了齊桓公。齊桓公聽說這盤肉是易牙的兒子後,居然還被易牙的“忠心”所感動,就對他格外看重了。

開方是長衛姬的侄子,本來是衛國的太子,但衛國地處偏遠地區,非常貧窮,他覺得這個太子做得沒意思,於是就放棄了繼承權,待在繁華富強的齊國,成爲一名圍繞着齊桓公打轉轉的幕僚。對於三寵,齊桓公的宰相管仲是很不喜歡的。這一切都被管仲看在眼裏,他斷定這三個人都是沒有什麼品德的人,於是就想找機會勸齊桓公遠離他們。由於過度操勞,管仲病倒了。齊桓公見他病得不輕,趕緊請教治國之道。管仲趁機說“希望君主疏遠易牙、豎刁、開方三個無用的大臣。”

齊桓公之死:成於識人亡於不識人的齊桓公 第2張

網絡配圖

“主公,易牙、豎刁和公子開方這3個人不是好人,離他們遠一點。”管仲說。

“可是,易牙很愛我啊,他把他兒子都蒸來給我吃了呀。”——齊桓公

“人之常情是最愛自己的兒子的,他連兒子都忍心殺掉,對別人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管仲

“可是,豎刁爲了留在我身邊,自己把自己給閹了啊。”——齊桓公

“人都是把自己的身體看得最重,他連自己的身體都不在乎,他會在乎別人嗎?”管仲說。

“公子開方呢?他放棄了衛國公子的位置來跟隨我,父母死了都不回去奔喪,他難道不是真愛我嗎?”——齊桓公

“連父母都可以拋棄,還有什麼人不能拋棄?”

管仲的一番話,讓齊桓公大感困惑怎麼這3個人的感人事蹟到了管仲這裏就成了沒人性了?

儘管齊桓公有困惑,可是他知道管仲看問題是有道理的。

管仲死後,齊桓公採納了管仲的建議,把易牙等三人流放遠方。但是,齊桓公從此吃飯不知味,宮室不修理,舊病又經常發作。

一向對管仲言聽計從的管仲這次在管仲死後卻沒有聽從他的話,過了三年,齊桓公想“仲父的看法是不是太片面了?”他糊塗地認爲國家治理不夠好與流放這三個人有很大關係,於是,又把三人召回,把國家治理的重任都交給他們。然而可悲的是,繼續讓其三人在宮中主事,最後其三人竟將齊恆公宮殿用高牆圍住,任何人不得進去。將他活活餓死了。“唉,仲父真是聖人啊,我不聽他的話,才落得今天悽慘的下場。我死之後,哪裏還有臉見仲父啊,嗚嗚嗚嗚。”齊桓公臨死之前,發出這樣的哀嘆。

齊桓公之死:成於識人亡於不識人的齊桓公 第3張

網絡配圖

更悲慘的是,齊桓公去世之後67天才有人爲他收屍。

一個名滿天下的英雄竟然活活被他們餓死。齊桓公因此被史學家稱爲中國歷史上死的最窩囊的國君。

不要鼓勵違揹人性

對於同樣的3件事3個人,齊桓公和管仲得出的結論卻是完全相反的,爲什麼?

齊桓公只看到了表象,卻不去探尋本質。管仲從人性出發去看問題,因此能夠看到本質。

人性首先是自私的,每個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其次,人是有親情的,父母之恩,妻子之愛,這種親情甚至超過了自私。不同的文化中,親情是不一樣的,這說明親情在很大程度上受後天環境的影響。但是,親情是人性重要的一個部分。至於其他,都是次要的。

當一個人連自己都不愛,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愛,這說明要麼這個人有更大的陰謀,要麼就是心理變態,人性扭曲。如果一個人基本的人性都不存在,他可能超級高尚,也可能超級殘忍。但是最大的問題是,他的行爲具有不可預知性。

不要違揹人性,也不要鼓勵違揹人性。

在過去的中國,違揹人性的東西很多,但是至少一點是符合人性的,那就是司法實踐中的“父爲子隱,子爲父隱”,意思就是父親可以不舉證兒子的罪行,兒子也可以不舉證父親的,這樣才符合人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