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在面對蜀漢局勢的時候 劉禪爲何不南遷到孟獲那邊

本文已影響2.42W人 

還不瞭解:劉禪和蜀漢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蜀漢大勢將去,劉禪爲何不南遷至孟獲處謀求生機?

導語:

蜀漢政權垮臺的根本原因,在於不顧具體情況,死板硬地執行北伐中原的既定計劃,不知所措。不能靈活地聯繫國內和國際形勢,他是無情的。他一廂情願地把復辟漢朝視爲世界的普遍秩序,而忽略了北方社會生產建設已經恢復和發展的現實。

國家資源的不斷消耗,進而導致政權內部各種矛盾的爆發,最終在內外危機的共同打擊下,政權必然走向滅亡。

劉禪在面對蜀漢局勢的時候 劉禪爲何不南遷到孟獲那邊

一、蜀漢政府對少數民族的羈糜與鎮壓

1、平定後方

雖然蜀漢政權在南中地區確立了統治地位,但作爲當地一些實力派的首領,他們自然不甘心自己的勢力範圍受到他人染指,於是趁着劉備病死,後主新立的機會,起兵造反,減柯太守朱褒、越肖夷王高定等人響應先前起兵的益州郡大姓雍閻,他們又聯絡東吳的孫權,求得冊封,一時裏應外合,聲勢大震。

但諸葛亮並沒有立即着手解決這一問題,因爲此時益州政權內部正值新創,夷陵之敗,先主新喪,人心渙散。諸葛亮首先閉關務谷,穩定政局。同時對外示好孫權,以延續赤壁之戰時的聯盟狀態。在掌控南中地區的上層人物的同時,還收編了不少當地青壯,“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爲五部,所當無前,號爲飛軍。”這支隊伍在以後的軍事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蜀漢政府的“王牌軍”之一。

在壯大政府大軍的同時也消弱了當地的潛在軍事實力。讓當地的漢族豪強出財物招徠少數民族百姓,以達到調和民族矛盾,接手於更易於管理的漢族大姓的目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私人勢力的膨脹,消弱了中央政府對這一地區的管轄力度,但這一區域的反叛意識卻被大大淡化。經過一番整頓,蜀漢政權的大後方終於被安撫下來。

劉禪在面對蜀漢局勢的時候 劉禪爲何不南遷到孟獲那邊 第2張

2、對物資和人口的掠奪

追根溯源,古時中央集權的華夏政府本就是以一種區別觀念來對待分佈於邊疆四周的少數民族的。“東夷、西羌、南蠻、北狄。”的稱謂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歧視的端倪。諸葛亮作爲一名政治家在考慮民族問題時自然也逃脫不了時代的梗桔。

從蜀漢政府爲該地區的長官命名爲“康降”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其他地區的都督是以地區命名,唯獨南中地區取“招徠,降服”之意冠名。他原本就是把南中地區看作是自己下轄的“自治”區域,這裏的意思不是說諸葛亮有多麼先進的民族觀念。而是由於這裏的基層政權組織形式和當地居民的特殊社會屬性(民族構成、行政組織模式,生產生活方式,信仰等。)促使他不得不採取這種方式。

在行政上委派當地人作爲官吏掌控地方,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經濟上賦予扶持,互相溝通生產技術,並開發當地特色資源,彌補蜀漢因爲頻繁的軍事活動而造成的物資缺乏。文化上加以籠絡,增強該地區的歸屬感。在基層組織的建立上儘量選取易於控制的豪強大戶,讓他們充當代理,維繫一方的平穩。

而蜀漢政府所親選的地方官,則要求“撫卹恤禮,甚有威惠”。這種“文則感化夷民,武則震懾百姓”的結果纔是蜀漢政府希望達到的目的。這種管理方法在蜀漢國勢比較強盛的時候尚算可行,一旦中央有難,控制力衰減,則邊疆的情況很容易發生變化。既然中央羈押南中,那麼南中也沒有必要真心實意地和蜀漢政權保持高度一致。

其實從諸葛亮南征後,該地區從沒有安寧下來,仍是叛亂不斷,但大多旋即被鎮壓。隨着魏國伐蜀,劉禪後主也曾打過退守南中,以圖後效的主意。但被碩儒誰周的一番分析打消了這個念頭。誰周開宗明義,首先就告訴後主南中地區是因爲屈從我們的兵勢纔不得已歸附於蜀漢政府,又被強迫出錢出兵,根本不可能以爲復國依靠。

而這番分析正是參考了蜀漢對南中的歷來施政方針及其影響,才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打動了後主“遂從周策”。

二、蜀漢政權的人事管理

1、朝堂少壯在蜀漢中後期的表現

雖然從官位上看,姜維成爲費偉之後蜀漢政權的百官之首,但姜維的特長是“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所以他主要掌管的還是蜀漢政權的軍事戰爭事宜。但此時的姜維卻沒有當年諸葛亮協和內外,調理軍政的威望和能力。

國內的經濟開始因爲連年的征戰而睏乏不堪。諸葛亮死後的蜀漢政權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穩固而又運行有序的,蔣碗、費偉等人奉行的戰略防禦性質的執政態度維繫了蜀漢政權的穩定,他們自己的執政水平和人格魅力也適合一個守成型執政者的要求。

隨後的姜維儘管也是才兼文武的精英之人,但作爲戰略進攻的決策者,他並沒有能力在進行軍事打擊的同時維繫好蜀漢朝廷內部的經濟生產與人力支持,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同時發作,漸漸侵蝕蜀漢政權的元氣。在外部大軍的進攻下,蜀漢後主出降,社櫻傾覆。

劉禪在面對蜀漢局勢的時候 劉禪爲何不南遷到孟獲那邊 第3張

2、政權內部的派系權衡

蜀漢政權初期在政治上居於首要地位的幾乎都是劉備、劉璋的舊人。這就首先保證了新政權在政權高度上的控制力與話語權。諸葛亮等人又裁製法律,頒佈《蜀科》,史稱“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鹹懷怨嘆”。

在具體的法律實施過程中,以非蜀漢人士爲主體的高層官僚體系自然也融合了打擊當地豪強的主觀感情色彩。在經濟上,通貨膨脹的貨幣發行方式更是赤裸裸地掠奪當地土著的物資,削弱益州人士的財富實力。以國家的名義專賣鹽鐵,把持國民經濟命脈,也可看作彈壓地方的手段。

當然,蜀漢政權也不會一味地和益州土著採取對立的態度。在政權創立初期,也吸納了一大批當地士人作爲政府各級官吏,這其中有主動投效的,如彭漾、費詩等人,也有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如杜微等。

劉禪在面對蜀漢局勢的時候 劉禪爲何不南遷到孟獲那邊 第4張

三、蜀漢政權在國際大環境下的定國基準

1、隆中對的預測

蜀漢政權的建立者劉備頂着一頂皇室宗親的帽子東奔西走,在三國亂世中鬱郁難安,一直找不到一塊穩固的根據地,並由此而缺乏持續性的發展策略,直到尋訪到臥龍先生諸葛亮,如魚得水的劉備纔開始他職業生涯的真正規劃。

諸葛孔明的隆中之言恰如其實地給劉皇叔以興酬灌頂之用,也成爲了日後蜀漢政權發展運行的基本戰略步驟。 此後蜀漢政權一路高奏凱歌,拒曹操於赤壁,荊州開疆;降劉璋於成都,益州擴土。北並漢中,東聯孫吳。可以說達到了事業的高潮。

但隨後局勢的發展卻偏離了隆中對的基本精神,荊州本處四野必爭,易攻難守之地,而守將關雲長又是一名極其自負的將領,史稱其性格“剛而自矜”。把這樣一位自命不凡的將軍放在一個多方勢力凱覷的兵家重地實在不是一個高明的決斷。

於是曹操孫權南北夾攻,隆中決策中重要的戰略用兵要地荊襄之地拱手讓人,也許是劉備集團低估了孫吳的實力所在,從這個軍事集團長期處於擁兵自守的表面現象忽略了其進攻方面的能量。

劉禪在面對蜀漢局勢的時候 劉禪爲何不南遷到孟獲那邊 第5張

2、戰守兩難

蜀國此時面臨的抉擇有戰守兩條路可走,戰則要率大軍穿秦嶺而進,在對方佔有地利的條件下,以相對弱小得多的國力爲支撐,通過軍事打擊,達到復興漢室的目的。我們可以看出,這項行動本身就含有濃重的軍事冒險和投機的色彩。

不幸的是,蜀漢政權盡得兩種選擇之害,向外並沒有在北伐戰爭中獲得多少實惠,對內則勞民傷財,各派系團體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政治感召力減弱,後期統治者優遊無度,信用奸按、不思進取,成爲三國中最先結束的政權。

劉禪在面對蜀漢局勢的時候 劉禪爲何不南遷到孟獲那邊 第6張

結語: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變化,蜀漢政權開始走向下坡路。政治上,後主劉禪昏庸無道,寵信奸按。各級官僚趨炎附勢,政令不舉。經濟上,軍費浩繁,百姓苦於徵役。統治者遊逸無度,國家虛空。少數民族地區也是不堪重荷,鬥爭不斷。國勢的傾頹更引發了政權內部各集團的不和。積重難返的各種矛盾伴隨着敵國的軍事打擊終於使得蜀漢政權轟然崩塌。

參考文獻:

《三國志》

《資治通鑑》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