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攻打東吳 此戰結束後聯盟關係還用修復嗎

本文已影響1.88K人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夷陵之戰後,吳蜀聯盟還有必要修復嗎?到底是誰得利了?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看一看。

孫吳在夷陵之戰中打敗了劉備。劉備退守白帝城。因爲擔心魏會趁機進攻,吳國很明智地停止了攻蜀,孫權還主動遣使向劉備請和。

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遣太中大夫宗瑋報命。——《三國志·先主傳》

如果說先主傳多少有些給傳主臉上貼金的意思,那麼,吳國方面也有記載。

十二月,權使太中大夫鄭泉聘劉備於白帝,始復通也。——《三國志·吳主傳》

表傳曰:權雲:"近得玄德書,已深引咎,求復舊好。前所以名西爲蜀者,以漢帝尚存故耳,今漢已廢,自可名爲漢中王也。

這說明戰後主動示好,有修復兩國關係迫切需求的是吳國。吳國對蜀作出了讓步,承認了劉備的漢中王地位(孫權當時還未稱帝, 不可能承認劉備爲漢帝。)因爲吳雖然打敗了蜀,卻要面臨着兩面受敵的不利局面。此時,打了蜀一巴掌再拉一把,是很明智的。

夷陵之戰劉備攻打東吳 此戰結束後聯盟關係還用修復嗎

而蜀漢新敗,對吳國雖然含恨,可面對對方的主動示好,也只能曲意迎合。

在安撫了蜀國後,吳國採取了比較靈活的外交方針:

然猶與魏文帝相往來,至後年乃絕。是歲改夷陵爲西陵。

吳書曰:權遣立信都尉馮熙聘於蜀,吊備喪也。

孫吳的這一招兩面三刀玩的真是純熟。蜀漢也需要喘息之機。雙方各以自己利益考量,保持一種貌合神離的關係。

及劉備死後,諸葛亮秉政。爲了北伐曹魏的需要,試圖主動與孫吳結盟,恢復往日聯合抗曹時期的盟友關係。

諸葛亮的想法是:

一、蜀國的安全。蜀國國力弱,不能同時與魏吳交惡。一旦,魏吳兩面進攻蜀漢,蜀漢將處於極爲不利的局面。

二、蜀國把曹魏當做唯一敵人,與吳結盟後,從西面北伐,沒有東顧之憂,且魏黃河以南的曹魏部隊爲了防備吳國,也不能全部向西調動,從而牽制住曹魏的兵力。

然而,兩國結盟後,吳主又提出了新的條件:

吳主使以並尊二帝之議往告於漢。漢人以爲交之無益而名體弗順,宜顯明正義,絕其盟好。

孫權準備僭號稱帝,苦於沒有名分,便利用吳蜀聯盟的關係,提出所謂“並尊二帝”的設想。意即,要求蜀漢承認吳帝,作爲交換吳國也承認蜀漢皇帝。

夷陵之戰劉備攻打東吳 此戰結束後聯盟關係還用修復嗎 第2張

看起來吳國的提議很公平,其實,吳是佔了大便宜的,“並尊二帝”於蜀漢非常不利。

爲什麼這麼說呢?要知道蜀漢鼎立三國的唯一優勢就是其漢室血脈。獻帝被廢后,劉備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繼承大統於西川,繼續打着漢室未亡的旗幟來利用漢朝的餘熱來號召天下。

這是蜀漢的金字招牌,也是蜀漢政權合法的依據。

而東吳呢,吳主不過是江東小吏,想上位也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

蜀漢在答應並尊二帝后,名體上出現了明顯的問題。“天無二日,土無二主。”古今之正義也。

既然自稱是漢朝繼承人,又承認一個由江東小吏僭號的吳國,那蜀漢還算什麼正統呢?還憑什麼以“漢室繼承人”的身份號召天下呢?

明顯於理不通嘛!

或許有人說,這時漢朝的影響力已經很弱了,不要也罷。

這更說不通了,蜀漢始終高舉“興復漢室”的大旗,一刻也沒有放手啊。

總之,承認了吳帝后,蜀漢的政治優勢完全喪失,漢民都寒了心,再說什麼興復漢室之類也沒有人相信了。

蜀漢派遣衛尉陳震出使到吳,祝賀孫權稱號登極。吳王與蜀漢結盟,達成了二主分治的共識。約定將來平分天下。

吳蜀聯盟的是蜀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的。

魏蜀兩國各有稱帝的理由,魏國是舉行了受禪儀式的,引上古禪讓的先例合法受讓而來的。而蜀漢是基於血緣關係,繼承漢之大統,不承認篡漢的魏政權的。

正統之爭主要是在這兩家。

孫吳出身江東小吏,地盤也不過是一州之地,和皇帝位八竿子打不到關係。孫權看到曹劉兩家稱帝早就心裏癢癢的,只是早不到理由。

這樣,提出並尊二主,有了蜀漢的承認,孫權才能名正言順的稱帝。(吳蜀承認,曹魏反對,二比一,反對無效。)

夷陵之戰劉備攻打東吳 此戰結束後聯盟關係還用修復嗎 第3張

可是換來的聯盟關係如何呢?孫劉可以回到以前共同抗曹了嗎?

且看諸葛亮北伐時,盟友的表現。

第一次,228年春,諸葛亮大舉北伐,聲勢浩大。幾乎出動了蜀中精銳。

後因馬謖失街亭而敗回漢中。

東吳呢?直到八月份,吳國使用的詐降計成功的情況下,孫權任命陸遜爲大都督,又任命朱桓爲左督、全琮爲右督,開始了石亭之戰。此役吳軍大勝。

從首次合作來看,雙方基本上是各打各的。蜀漢春天出兵,東吳期間一直觀望,直到蜀漢敗退,而東吳的詐降計成就了,才按部就班的出兵。結果是蜀漢大敗,東吳大勝。

《資治通鑑》記載:斬獲萬餘,牛馬騾驢車乘萬兩,軍資器械略盡。不過吳軍並沒有乘勝追擊以擴大戰果。

兩個戰場根本不趕趟。此即所謂的掎角之勢。

夷陵之戰劉備攻打東吳 此戰結束後聯盟關係還用修復嗎 第4張

公元228年冬,諸葛亮進行了第二次北伐,出兵散關,包圍了陳倉,曹魏將領郝昭英勇守城,蜀軍糧盡而退。

這次,東吳正在享受勝利的喜悅,沒有配合行動。

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命陳式攻取武都、陰平,郭淮帶軍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同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建國號爲吳。

孫權忙着稱帝呢。

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次出兵祁山,糧草不濟,無功而返。同年,孫權命潘濬領兵數萬討五溪蠻夷。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軍佔據五丈原,和魏軍對峙於渭水。同年,孫權親征前線,準備進攻合肥新城,孫權軍攻城不利後就撤退了。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整個吳蜀聯合期間,東吳兵所達到的最遠的地方也就是合肥新城。

可以說這一時期的吳蜀聯盟性質上是完全一種鬆散的聯盟。

當然,對於蜀漢來說,也不可能真正的配合孫吳進攻,雙方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需求。

因此,可以大膽的說一句,吳蜀後期的聯盟對蜀漢來說付出的代價太大,得不償失,完全沒有必要:

第一、聯盟的基礎已經不存在。吳蜀早期的聯合發生在以長江爲依託的荊州地區,吳蜀兩國都不能獨立抗魏,必須以聯合來保障自身安全。孫權之所以願意把荊州借給劉備就是因爲劉備在荊州可以正面抗曹。

而蜀漢退守蜀地後,和東吳的這種地緣上的脣齒相依關係不存在了。後期東吳制定了比較完善的劃江自保的策略,其自身的安全已經不是問題,對蜀漢的結盟完全出於政治需求。吳蜀聯盟對蜀漢並不能起到保證安全的作用。

在荊州時期兩家的聯盟是內鬥外合,平日鉤心鬥角,曹兵一來立馬能放下怨恨,一致對外。

而後期的聯盟是外親內疏,難以形成合力。

夷陵之戰劉備攻打東吳 此戰結束後聯盟關係還用修復嗎 第5張

二、離心離德,雙方難以再建立互信。

諸葛亮認爲,和東吳聯盟最起碼可以使北伐時免去東顧之憂。

可是,蜀漢真的免了東顧之憂了嗎?直到蜀漢滅亡,蜀漢東面的永安都督一直存在。蜀漢長期在永安駐兵一萬至二萬間。這些兵馬糧草即使在蜀漢最缺兵少將時也是不能動的。因爲,必須要防吳。即使在聯盟的蜜月期蜀漢的東面威脅始終沒有解除。

可以說,對蜀漢威脅最大的吳而不是魏。比如,諸葛亮死後,東吳曾在吳蜀邊境突然增兵,蜀漢迅速做出反應。遣使交涉吳退兵。

即使在蜀漢已經滅亡了,東吳還派軍隊進攻永安,被永安都督羅憲義正詞嚴的指責,不得已退兵。

這吃相也太難看了吧。

三、不和吳聯盟,蜀漢的安全能否得到保障。

諸葛亮聯吳的最大目的是爲蜀漢的安全。那麼,蜀漢不和吳聯盟,安全能得到保證嗎?

可以說,蜀漢的安全向來只取決於自己,而不取決於吳蜀聯盟。

夷陵之戰劉備攻打東吳 此戰結束後聯盟關係還用修復嗎 第6張

首先,蜀漢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不可能是三國爭霸的焦點地區,有安全性保證。

劉備兵敗夷陵後,三國的主戰場一直在吳魏交界的襄陽和合肥一線。魏文帝在位六年,三次伐吳。而曹魏沒有主動攻蜀。

可以說,在曹魏看來,偏遠的蜀地並不能影響全局,而且一個不慎,還會陷入泥潭。

像當年的曹操在已經拿下了漢中的情況下,還是果斷從蜀地抽身面去搶中原地盤。

畢竟得中原者得天下。如果不是諸葛亮堅持北伐,蜀漢和曹魏之間很少會有大規模戰爭發生。

魏國能拿下東吳的長江防線,基本就奠定了統一的節奏,拿下偏遠的蜀漢,又能幹什麼?

這是一筆大明帳。

四、蜀漢不結盟的話,主戰場會一直在吳魏交界的荊州襄陽和合肥一線。魏吳交兵是必然的事。

蜀國若是能採取比較靈活的策略,趁機從東面出兵,很有可能會再次形成對吳國“蜀攻其內,魏攻其外”的夾擊之勢。

沿秭歸、西陵(即夷陵)順江而下,水陸並進攻吳要比攻魏容易得多,至少得到的實惠要多得多。

狠狠咬吳國一口也不是不可能,能拿下西陵峽口,蜀漢也會多一些鼎立三國的資本。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