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殺關羽的原因是什麼 孫權是真的傻嗎

本文已影響2.55W人 

對孫權殺關羽是不是傻?原來背後有一大陰謀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提及三國“劉關張”,這三人遂非同袍,但情同手足,佳話傳頌千年,更被後人奉爲情義經典;尤其是二爺“關羽”,豪情萬丈,義字當頭,三人中可稱翹楚。說到這裏問題也來了,“關羽”最後一戰被東吳呂蒙擒殺,大哥“劉備”爲什麼過了兩年才爲自己的兄弟報仇?說“劉備”利用關羽,不肯爲二弟報仇,這話確實是冤枉他了;之後“劉備”率蜀漢傾國之兵討伐東吳也並非裝腔作勢。正如曹操帳下謀士“劉曄”所言“關羽與備,義爲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爲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孫權殺關羽的原因是什麼 孫權是真的傻嗎

當初“關羽”率先舉起北伐曹魏的大旗,圍曹仁、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一時間威震天下,逼得曹操連“遷都”的想法都有了;可當時還與蜀漢有着聯盟關係的“東吳”卻在關羽背後插了一刀,最後不僅奪了“荊州”,竟還將關羽擒殺。乍一看,孫權早就想“收復”荊州,以武力趁虛奪回也算一個理由;可殺關羽就顯得很不合理了。畢竟三國時人都知道劉關張三人情同手足,孫權殺關羽就等同與蜀漢政權撕破了臉;毫不誇張的說,東吳奪了荊州,政治上尚有談判迴旋的餘地;但殺了關羽就徹底使東吳與蜀漢站到了對立面,至少劉備在世時是不可能再有癒合的可能了。

不僅如此,“襄樊之戰”中東吳大動干戈,奪的可不僅僅是“荊州”一處,而是幾乎將蜀漢出川的必經之路盡皆封死;意圖很明顯,就是不給蜀漢任何派兵救援的機會,《三國志》寫得很清楚“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但是,當時三國中最具有威脅的是“曹魏”,爲什麼東吳不攻擊曹操,反要攻擊自己的盟友呢?還有一個問題,劉備經過“赤壁大戰”後實力大增,又加上諸葛亮主導了多次大規模擴張戰役,其實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這時候孫權殺關羽明顯是個很不明智的舉動,那孫權爲什麼還要這麼做呢?

孫權殺關羽的原因是什麼 孫權是真的傻嗎 第2張

世人多看到孫權殺關羽後,劉備率蜀軍瘋狂報復,逼得孫權多次求饒;貌似孫權就是個傻子,明知道殺關羽會有嚴重後果卻偏偏這麼做了;結果做完了又腆着臉向別人求饒。其實孫權一點也不傻,殺關羽會引來蜀漢的激烈反應其實早在預料之中;之所以這麼做,其實是東吳早已計劃好的。首先還是要說一下“荊州”的重要性,此地西通巴蜀,北聯曹魏,最重要的還是制衡東吳的咽喉要地;得“荊州”就等於佔到了天下先機,對於劉備來說,得到“荊州”也是以後逐鹿中原的最佳起點,這就是當初爲什麼諸葛亮一定要得到“荊州”的原因。

而當初孫權之所以“借”給蜀漢荊州,因爲當時曹操雖敗但實力依舊強悍,如果把“荊州”交給劉備,那麼就等於戰場最前沿有“劉備”站崗放哨,而孫權就可以在後方繼續發展實力。可隨着時局的發展,劉備得以快速發展,風頭大有蓋過東吳之勢。勢力越來越大的“蜀漢”佔據荊州,最受威脅的已經不再是“曹魏”,反而變成了東吳。這讓孫權倍感壓力,生怕哪天劉備忽然改變策略,來個先滅東吳,再取中原;如果真到那時候就不再是三國鼎立,而變成了兩國爭雄。

其實“孫權”這麼想也不是沒有道理,“孫劉聯盟”本身就是一種形式,但兩家的根本目的仍舊是自己能統一華夏,消滅對方更是早晚的事;況且“關羽”對東吳向來無禮,且不說佔據咽喉之地制衡東吳,僅是數次公然冒犯就足以使孫權壓力倍增。如果這次關羽打得不是曹魏,而是率兵直取江東,恐怕孫權考慮的可就不僅僅是“遷都”的問題了;正是這樣的壓力促使孫權多次以各種方式想要回“荊襄”,結果劉備和關羽就是賴着不給。越是不給就越使孫權覺得劉備一定“圖謀不軌”,越這麼想自然使孫權更加迫切的想討回荊州。

孫權殺關羽的原因是什麼 孫權是真的傻嗎 第3張

就在這個時候,關羽率先舉起大旗討伐曹魏,激戰中蜀軍節節勝利,曹操大有不敵之勢。在孫權看來這不是什麼好事,如果就讓關羽打得這麼順利,即使不能一舉吞併曹魏,至少也會獲得不少城池和戰爭利益;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那麼東吳就變成了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個,誰敢保證以後的“孫劉聯盟”還有效?因此,孫權也是爲了自身利益,在關羽大量削弱曹魏實力的時候出手偷襲,這樣既能成功阻止蜀漢成勢,同時也能名正言順的再與曹魏結成同盟關係,其目的仍舊是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面不變。

因此,孫權馬上寫信上書,既表達了結盟意圖,還說“承天命”,勸曹操稱帝;意圖很明顯,“稱臣”是想獲得曹操的軍事保護,“勸進”其實就是想把戰火繼續引向蜀漢和曹魏兩國間的爭鬥;這還只是孫權計劃的第一步。第二步纔是孫權執意殺掉關羽,其實孫權很清楚“殺關羽”一定會引來劉備的激烈反彈,但他的做法是“權送羽首於曹公,以諸侯禮葬其屍骸。”孫權將關羽的人頭送給曹操,意思就是說“這是曹操的意思”,然後孫權再厚葬“關羽”的屍身,意思是說“東吳其實是很尊敬關羽的”。孫權執意殺關羽就是爲了刺激劉備,其意圖是想把關羽的死嫁禍給曹操,然後將劉備的怒火全都引向曹魏;而孫權當然是“坐收漁翁之利”了。

孫權殺關羽的原因是什麼 孫權是真的傻嗎 第4張

緊跟着孫權還有計劃的第三步“權遣校尉樑寓奉貢於漢,及令王惇市馬,又遣朱光等歸。”孫權這番安排似乎沒什麼特別,不就是一般情況下的招兵買馬嗎?其實不然,“招兵買馬”是一個軍隊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自然有專人安排;既然此時的“孫權”將這項例行公事在這個時候提上了議程,那就說明此時已經不再是一般的小事了;這個時間點太過敏感,況且東吳一向憑江而守,打造戰船沒什麼奇怪的,“市馬”就顯得極爲不尋常了。

那麼孫權這麼着急的發展“陸軍”又是爲什麼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想坐着看劉備爲“關羽”的死怎麼向曹魏用兵;與此同時,孫權抓緊時間建設陸軍;最後無論是劉備佔上風,還是曹操佔優勢,孫權都可以趁勢進駐中原。再不濟孫權也可以趁勢攻打實力被削弱的蜀漢,對此《三國志》也有明確記載“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解釋的很清楚了,爲了“伐蜀”孫權連主力戰將都安排好了;此時孫權就等劉備與曹操開打,然後自己趁虛而入。

可惜孫權還是太年輕,“曹操”乃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劉備身邊還有“諸葛亮”等這樣的智謀之士,又怎麼可能輕易上當?首先是曹操,爲關羽雕刻了個身體,然後隆重的將其安葬,還直接拒絕了孫權的“勸進”,並言辭鑿鑿的撇清了與“關羽之死”的關係;如此再把劉備的仇恨引向了東吳。不僅如此,爲了更好的將劉備的怒火引向東吳,剛繼位的“曹丕”放着蜀漢不理,反先對“東吳”打出一套組合拳“文帝即王位,遷揚武將軍,破吳於江陵,拜伏波將軍,屯新野。仁與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陽,使將軍高遷等徙漢南附化民於漢北”。

與此同時,劉備也非等閒之輩,面對東吳鯨吞“荊襄”一忍再忍,硬是沒有在當時就拼出所有家底與之拼殺;劉備忍了差不多兩年時間,待三國局勢從歸平靜,這才率蜀漢傾國之兵討伐東吳。這一戰劉備勢如破竹,攻進東吳腹地數百里,若不是橫空出世個“陸遜”放了一把火,恐怕東吳不滅,至少也損失慘重;即便如此,事後孫權仍舊忙不迭的求和,再與損失同樣慘重的諸葛亮重修盟好,名義上繼續共同抵禦曹魏。

孫權執意殺“關羽”並不是傻,背後其實有一個東吳史上最大的陰謀;只不過曹操和劉備技高一籌,最後不得不再重歸三國鼎立的局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