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恢生平軼事介紹 鄧子恢都有什麼故事

本文已影響1.18W人 

最重閩西情

鄧子恢是新中國的農業專家,曾身居國務院副總理的高位。他在農業問題上曾與毛澤東發生過矛盾,但兩個人是生死與共的老戰友,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閩西的革命歲月中就結下了牢不可破的戰鬥情誼。前不久,鄧子恢的兒子鄧淮生深情講述了父親和毛主席的一段交往,並稱這一直是父親引以爲豪的一段歷史。

鄧子恢生平軼事介紹 鄧子恢都有什麼故事

爲毛澤東燉湯

鄧子恢與毛澤東的初次見面頗費周折。1929年3月,一直在閩西鬧革命的鄧子恢聞知毛澤東、朱德率領紅軍從井岡山出發,經贛南殺向閩西、長汀時異常興奮,他深知紅四軍的到來將極大改變閩西的局面,便星夜趕往長汀會見毛澤東。還沒有趕到,紅四軍又撤離長汀向瑞金進發。鄧子恢知道紅軍神出鬼沒,於是寫信請求紅軍入閩,紅四軍決定重返閩西時,毛澤東也回信要求鄧子恢務必於5月22日在蛟洋見面。等鄧子恢到了蛟洋,紅軍因戰鬥需要又向龍巖推進,一心想見毛澤東的鄧子恢馬不停蹄又奔向龍巖,最後終於在龍門追上了紅四軍大部隊。紅軍官兵平等,憑肉眼很難辨認出誰是部隊的指揮員。經多次打聽,才見到了衣着簡樸,而威名遠揚的毛澤東、朱德。首次見面,舉止不凡的毛澤東給了鄧子恢深刻的印象。

鄧子恢生平軼事介紹 鄧子恢都有什麼故事 第2張

到了1929年6月底,毛澤東不再擔任紅四軍主要領導職務,他來到閩西休養,一蹲就是五個多月,特別是在蘇家坡的幾十個日日夜夜裏,鄧子恢與毛澤東交往甚密,朝夕相處,經常在一起探討馬列主義理論和根據地的建設等問題。鄧子恢爲毛澤東傑出的軍事才能和獨到的見解所折服,視毛澤東爲師長和益友,毛澤東也非常看重鄧子恢。那段時間裏,毛澤東不但處境不順,還患上惡性虐疾,身體腫得很厲害,十分虛弱。身爲閩西特委書記的鄧子恢對身處逆境中的毛澤東非常關心,託人買來牛奶、白糖,每天燉牛肉湯、燉老母雞爲其補充營養,並找來當地最好的醫生醫治。鄧子恢與毛澤東不以利交、不以勢交而是危難之中顯真情,這樣結下的戰鬥情誼是最深厚也是最牢固的。由於鄧子恢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毛澤東漸漸恢復了健康。不久,痊癒的毛澤東精神抖擻地重新走上了紅四軍領導崗位。1934年,毛澤東隨主力紅軍開始長征,鄧子恢留在了南方堅持鬥爭,兩個人不得不拱手告別,這一別就是12年,直到1946年倆人才在延安重逢,毛澤東高興地送給老朋友一張照片和一條毛毯。

巧賒糧

1931年端午節過後,剛熬過春荒的貧苦農民,又迎來青黃不接的夏荒季節。福安溪柄這個產糧區也五穀歉收,災荒嚴重,許多農民已絕糧斷炊,靠野菜充飢度日。而福安國民黨當局卻照樣橫徵暴斂。地主和糧行老闆都把糧食貯藏起來,囤積居奇,一面擡高米價,一面從水路偷運糧食到外地賣高價。此時,鄧子恢正到福安巡視,而馬立峯正在學校,鄧子恢瞭解到溪柄一帶農民因交不起麥債而愁苦怨恨,便決定以斷糧爲導火線,發動農民破倉分糧,救濟饑民。他就和馬立峯來到溪柄馬厝。

鄧子恢生平軼事介紹 鄧子恢都有什麼故事 第3張

鄉親們聽說馬立峯家裏來客,晚飯後便來串門,具有豐富農民運動經驗的鄧子恢通過馬立峯作翻譯,一會兒功夫就和貧苦農民談到一塊去了,農民的鬥爭熱情很快地被他調動起來。就像一股強勁的春風吹拂溪柄洋,各村紛紛成立農會。鄧子恢從農會中挑選骨幹,組織幾個隊伍專門對付地主糧行老闆,監視這些地主資本家的舉動。

一天,黎明前的時光,溪柄的街上寂無人影,只有幾盞忽明忽暗的“風不動”在夜風中搖曳,農會的會員們就埋伏在當地一個最大的地主兼糧行老闆家門口。過會兒,只見一個肥頭胖腦的老闆從大門口出來,在指手畫腳地指揮僱工偷運糧食。這些人偷偷摸摸地把一袋袋的糧食運往河邊,裝上船,準備起運。這時,突然一聲大吼:“不許把糧食運走”。農民們一擁而上,緊緊地圍住運糧老闆;有的還躍上大船,控制了糧倉。與此同時,其他幾支農會隊伍也都阻止了想外運糧食的老闆地主。

清晨,東方剛透露出一絲曙光。溪柄街上就擠滿了幾千從附近各村趕來“買”糧的羣衆,很多前聚集了許多農民。鄧子恢一面指揮大家扣住了糧船,一面派農會會員到交通要道放哨警戒,防止壞人的搗亂破壞,並派農會骨幹代表與地主談判,要求凍結米價,實行平糶。接着,以農會名義在溪柄街上公開貼出通告,規定米價。

糧船被扣留下了,米價也凍結了,可是農民手裏一元錢也沒有,還是弄不到米。鄧子恢、馬立峯與農會會員研究後,進一步發動農民向地主糧行老闆進行賒米的鬥爭。告訴農民:爲管多少錢一斗,先賒下來再說。有些農民當心地主不肯,鄧子恢引導說:“怎麼不行,拖債、扣糧船、封河道、辦平糶都勝利了。賒米還有什麼辦不到?”有些農民說這樣乾沒良心。鄧子恢繼續引導說:“什麼叫良心?地主老闆向我們收租逼債時給你講良心了嗎?”這樣,農會便選出十幾人組織了平糶委員會,找地主老闆談判。

鄧子恢生平軼事介紹 鄧子恢都有什麼故事 第4張

代表們與地主和糧行老闆談判,要求賒借糧食。地主糧行老闆怒火中燒,氣洶洶地說:“你們要共產嗎?”堅決不答應農民的要求。

“不行也得行,你存糧,讓我們餓死呀!”

“好說不答應,我們就自己動手了”

這時糧倉外邊擠滿農民。有的提着麻袋,有的挑着籮筐,準備動手打開糧倉。老闆娘見勢不妙,嚇壞了,趕緊叫老闆同意農民的要求。地主老闆們在覺醒的鬥爭農民面前,失去了往日的驕橫霸道,乖乖地答應平糶委員會提出的條件。晌午時分,平糶委員會代表統計了幾個大糧倉的糧食,開始分糧。每個倉庫的糧食都被分得一乾二淨。農民們扛着糧食詼諧地說:“這叫老虎借豬,有去無還”,帶着勝利的喜悅回到各村去了。這場鬥爭,名義上叫賒糧,實際是分糧。它的勝利,鼓舞了溪柄一帶農民的鬥志,於是先後有一兩萬人捲入了這個鬥爭的浪潮中去。

鄧子恢生平軼事介紹 鄧子恢都有什麼故事 第5張

坐車學問

“革命不坐車,坐車不革命”

洛陽戰場上的硝煙剛剛散去,陳毅、鄧子恢一行就風塵僕僕驅車進入這座古城。他們在陳賡的陪同下,視察了攻克洛陽時戰鬥最激烈的戰地現場,然後聽取了剛到任的洛陽市委書記周季方、市長楊少橋彙報的城市接管的有關情況。

鄧子恢特別關心城市交通問題,尤其是黃包車問題。因爲在舊中國,公共交通很不發達。一般城市都沒有公共汽車或電車,黃包車是一般城市最流行、最普通、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它輕便靈活,遍佈市區的各個角落。這種人拉人的賣苦力的社會現象,對於剛從解放區過來的農民出身的革命者來說,無疑很不習慣,也很不理解,甚至無法容忍。如何對待和處理黃包車問題,不僅是城市接管中的社會問題,而且也是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其政策性很強。鄧子恢特別關注這一問題。

擔任市長的楊少橋如實彙報:“我們進城後,老百姓不摸共產黨的底,不敢再坐黃包車。我們的幹部怕犯錯誤更不敢坐,怕羣衆說共產黨的幹部騎在勞動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經過討論研究,大家統一了認識,認爲黃包車是一種交通工具,可以坐,我們幹部應帶頭坐。我是新市長,第一個坐,還特意在大街上繞道而行。這樣,黃包車就重新活躍在街頭巷尾,城市交通很快恢復正常。” 鄧子恢聽了楊少橋的彙報後,點頭稱好,特別是對市長能帶頭坐黃包車大爲讚揚。他樂呵呵地對洛陽市的領導說:“你們做得很好,很好!我們進入城市,首先要讓羣衆有飯吃,並通過對具體問題的處理,讓羣衆瞭解我們人民政府是爲羣衆辦事的。這樣,敵人散佈的謊言,就會不攻自破,我們就不會脫離羣衆,並贏得市民的信任,社會才能穩定,人政權才能鞏固。”

1948年10月,中原地區的另兩座重鎮鄭州、開封宣告解放。鄧子恢調兵遣將,着手接管鄭州和開封的工作。開封市內主要交通工具也是黃包車。許多從老解放區來的幹部、戰士看不慣這種人拉人的黃包車,感情上通不過。他們認爲一人坐車,一人拉車太不平等,想取消這個行業,但又拿不定主意,只好在革命隊伍內部規定幹部不得乘坐黃包車,並說明坐黃包車同革命者的身份不相稱。不久,“革命不坐車,坐車不革命”就成了一種“時尚”,而且傳遍開封城。廣大市民都以革命幹部爲榜樣,也不去乘坐黃包車了。

鄧子恢生平軼事介紹 鄧子恢都有什麼故事 第6張

無數輛黃包車冷冷清清地停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大批靠拉黃包車謀生、養家餬口的車伕頓時失業。他們的家庭生活成了一大問題,人力車工會派代表到市政府請願上訪,要求發放救濟金。市民們也大爲不滿,尤其是對老弱病人和商人們的出行交往很不方便。許多人叫苦連天,但又不敢明說。暗藏的敵對勢力,則趁機煽風點火,大肆散佈各種謠言,利用市民的不滿情緒,製造混亂,暗中進行破壞活動。霎時間,整個開封都處於動盪不安之中。誰也沒有料到小小的“黃包車”事件,在開封竟引來了如此衆多的社會問題。黃包車成了人們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這對剛從解放區進入城市的革命者來說是始料不及的。

作爲中原解放區主管城市和財經工作的鄧子恢,得悉這一情況後深感震驚,決定親自過問此事。

一天,他穿着軍裝,帶了幾個警衛員,大模大樣地坐上黃包車,讓車伕拉着他和警衛員,穿行於開封繁華的商業街上,有意引起市民的注意。鄧子恢在開封帶頭坐黃包車穿行於繁華的市區,等於在城市上空投放了一枚重磅的政治炸彈。“共產黨的大官坐黃包車了!”這條富有爆炸性的社會口頭新聞,迅速在開封的大街小巷傳播開來,產生了積極影響。

自從鄧子恢帶頭坐黃包車出行後,一度鬧得滿城風雨的黃包車風波,很快平息。黃包車行業繼續開張營業。各種人力車一如既往地穿行於大街小巷。黃包車車伕爲廣大市民提供交通服務的同時,自食其力,再也不到人民政府上訪告狀、要求救濟。市民們出行和商業往來的交通運輸車輛有了保障,城市商業又恢復了繁榮景象。敵人散佈的共產黨“要共產、要取消商業”的謊言不攻自破。開封出現的黃包車風波,對共產黨、解放軍接管城市的能力是個嚴峻的考驗。處事穩健、富有魄力的鄧子恢,在這場考驗面前,向黨和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贏得了人民的尊敬。

包產到戶

中國共產黨的七千人大會後,中國社會政治、經濟關係得到逐步調整。在農村,由原來以人民公社爲基本覈算單位下放到以生產隊爲單位後,農民的積極性有了較大提高,於是各種形式的“包產到戶”又在許多地方自發地搞起來。1961年,安徽省委主張對這種形式進行支持和引導,當時負責農村工作的鄧子恢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支持安徽省委的意見。

鄧子恢生平軼事介紹 鄧子恢都有什麼故事 第7張

1962年7月9日、11日,鄧子恢在中央黨校作關於農業問題的報告。在報告中,鄧子恢肯定了“包產到戶”的做法。他說,現在集體經濟的經濟管理大部分沒有搞好,集體經濟的優越性沒有發揮出來,表現在社員的積極性不高,責任心不強,責任制沒有建立起來,派工不能因材施用,不能真正做到分工而又合作。鄧子恢主張要固定所有制,使所有權、生產權、管理權、分配權統一起來,都在生產隊,使土地、牲畜、大農具都歸生產隊所有。鄧子恢提出要建立嚴格的生產責任制,實行隊(生產隊)包產,組包工,田間管理包到戶;對一些特殊的技術活,可以實行聯繫產量超產獎勵的個人責任制。他不同意把單獨幹活等同與單幹,說:“認爲集體勞動就是一窩蜂,單獨幹活就是單幹,單幹就不是社會主義,就是資本主義,這是不對的”。又說:“不能把作爲田間管理責任制的包產到戶認爲是單幹。”在1962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鄧子恢受到毛澤東的批評,並被認爲是刮“單幹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