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解釋:兄弟姐妹誰更聰明?

本文已影響2.47W人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所好”,人類也是如此,同一個家庭的兄弟姐妹難免有所差異。然而,人們常常有這樣的刻板印象:一個人比較懂事,因爲他是家裏的老大。很多研究甚至認爲,多兄弟姐妹的家庭,老大最聰明。

難道,出生順序不同,會影響到智商、性格,甚至是個人成就?

實際上,這是個百年熱題。中國“全面二孩”政策開放指日可待,中國的家庭結構將會重新迴歸多元化。在同一個家庭中生長出來的孩子,未來造化如何?果真是老大最優秀嗎?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越發令人好奇。

爲什麼老大會通常被認爲是集萬千優點於一身?做不成老大,人生之光就會黯淡很多嗎?老二、老三們,彆着急,先讓我們從歷史裏捋一捋。

1百餘年的“老大問題”

事實上,科學家們對“老大問題”的爭論已經超過百年。早在1874年,英國科學家高爾頓(Francis Galton,他在九個兄妹中排行最小)發現,英國科學家羣體中老大的比例高於全國人口中老大的比例,他推測父母對老大的特殊照顧使得他們更容易取得智力上的成就。

半個世紀後,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又進一步假設出生順序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特質,如,老大往往更有責任心,排行靠後者則因父母的溺愛而缺乏對社會的同情心。

科學解釋:兄弟姐妹誰更聰明?

1996年,在進化論的基礎上,美國學者薩洛維(Frank Sulloway)提出了“家庭生態位理論”(Family Niche Theory),他認爲家中排行不同,使得個體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同,爲了讓“家庭”這一系統有效運轉,不同個體會減少競爭促進合作。更進一步,就是說不同的出生順序意味着不同的年齡和權力,使得兄弟姐妹們在家庭中各自佔有一定的“生態位”,即在家中的位置、各自的功能、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等。長此以往,不同個體會形成不同的性格。

家庭排行會促成不同性格,不同的性格進一步影響子女的成就,儘管一些學者這樣認爲,但也有人對此表示反對,紐約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康利(Dalton Conley)表示,“在我們所在的這樣一個複雜的社會中,性格和個人社會、經濟成就的聯繫相對而言是微弱的。沉默寡言而又獨裁的湯姆·蘭德里和社交外向比爾·帕塞爾斯都可以成爲成功的足球教練。”

判斷一個假設是否符合實際,還需要經驗的證據,用數據來說話。

薩洛維列舉了歷史名人的家中排行來支持他的假設,但由於他選擇樣本的隨意性和缺乏嚴格統一的量化性指標,這顯然並不能讓人滿意。隨後他和其他的研究者們又做了一些研究,但在不同的性格層面上的結果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矛盾,可信性較低。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鮑爾斯(Delroy Paulhus)等人指出,這些研究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都用了“家庭間設計”(直接採取最小二乘法迴歸,忽視了家庭這個變量),把不同家庭的老大、老二、老三拿來比較,忽略了除了出生順序、由於家庭本身可能帶來的影響,例如父母管教方式、社會經濟地位、遺傳因素等。

很遺憾的是,所有支持薩洛維假設的研究都採取了這樣一種有缺陷的“家庭間比較設計”。不僅如此,這些研究還有一個問題,爲了方便起見,他們的調查只訪問了每戶家庭的其中一個子女,讓其來對自身和其兄弟姐妹的性格打分,由於人們固有的刻板印象,這樣的研究設計也會帶來一定程度的偏誤。

因此,爲了研究出生順序是否對智力和性格有影響,最嚴謹的方法是採取“家庭內設計”(利用固定效應模型,控制家庭這一變量),比較同一家庭下出生順序的影響作用,並且調查應該訪問家庭中的每一個子女。德國萊比錫大學的羅雷爾(Julia Rohrer)的研究團隊就用了這一研究設計,並將結果發表在2015年11月17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2兩萬餘人的調查

羅雷爾的研究同時採用了“家庭間設計”和“家庭內設計”(由於樣本量很大,根據“大數定理”,這兩者的結果會趨於一致)。他們分析了來自於英國、美國和德國既有的大型調查數據,這些調查都直接訪問了研究對象本人,樣本總數超過2萬人。此外,他們根據家中子女數爲2、3、4個三種情況,研究了不同規模家庭中出生順序對子女的影響。

羅雷爾還考慮到了其他潛在因素可能產生的影響。首先是年齡,因爲老大總是比老二、老三年長,而年齡會對性格產生一定影響,該如何確定性格的差異是由於出生順序造成的,而不是年齡?好在美國和德國的調查數據是跟蹤式調查(對同一受訪者在不同年份進行多次調查),因此可以瞭解每一個受訪者在不同年齡階段的性格。羅雷爾採取了統計學方法,利用標準化年齡來得到一個消除年齡影響的性格指標的分數。英國的調查數據由於受訪者都處於某一個年齡而無需對年齡進行標準化。

此外,在“家庭間設計”中,家庭大小也可能影響結果(由於“家庭內設計”只比較同一家庭內部的不同個體,故不受“家庭規模”這一變量影響)。條件較差的家庭通常有更多的子女,這也就意味着排行靠後的人往往也是家庭條件較差的人。爲了消除家庭經濟條件的影響,他們在“家庭間設計”的研究中控制了“家庭規模”這一變量。

結果,無論是“家庭間設計”還是“家庭內設計”的研究,出生順序的確會影響一個人的智力,第一個出生的孩子有52%的概率比第二個出生的孩子有更高的智商,以此類推。換句話說,老二有42%的概率比老大聰明。老大的確成爲最聰明的孩子機率更高——這跟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

科學解釋:兄弟姐妹誰更聰明? 第2張

至於性格,無論是“家庭間設計”還是“家庭內設計”的研究都表明出生順序對於“外向性”、“情緒穩定性”、“宜人性”和“盡責性”四項指標上都沒有顯著性的影響。就“開放性”而言,雷羅爾的研究表明家中兄弟姐妹中年長者的“智力開放性”指數更高,所謂“智力開放性”,體現在問卷上是“我學習新事物很快”、“我很樂意學習新的知識”。“智力開放性”也可看作是自陳式智商(Self-report IQ,對自我智商的評估),家中排行在智力開放性上的差異是否由實際智商差異所引起的?羅雷爾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因此在研究中又進一步把實際智商作爲一個控制變量,結果出生順序對智力開放性的影響作用減小了,但仍存在顯著的影響。

綜上,羅雷爾得出的結論是出生順序會影響智力,先出生者有52%的可能性比後一個出生者智商高。但除了“智力開放性”,出生順序對孩子的性格幾乎沒有影響。

3不同的解釋模型

那麼,如何解釋兄弟姐妹因出生順序而造成的智力差異?

布萊克(Judith Blake)提出的“資源稀釋理論”(Resource Dilution Theory)常被用來解釋子女數和子女成就影響。儘管這一理論關注子女數,但卻也和子女出生順序息息相關。該理論假定家庭資源是一定的,子女數越多,平均每個子女所獲得的資源越少,因此大家庭的孩子較不容易取得成功。由於老大擁有一段沒有兄弟姐妹的生活,所以相對弟妹而言獲得的資源較多,也就更容易獲得學業等方面的成就。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扎榮茨(Robert Zajonc)和格里高利·馬庫斯(Gregory B. Markus)提出過“匯合模型論”(Confluence Model)來解釋這一現象。這一理論認爲孩子受家中“智力環境”(Intellectual Environment)的影響,整體智力環境越高,孩子在智力發展上就越佔優勢。家裏的智力環境主要由父母來提升,因爲父母智力水平較高。更多的子女數意味着更低的智力環境,而老大在弟妹還未出生前就享有一段較高的智力環境,因此相比一出生就智力環境較低的弟弟妹妹,更容易獲得智力上的優勢地位。

另外,扎榮茨和馬庫斯的理論還認爲老大在弟妹前往往扮演老師的角色,會漸漸促成了不同兄弟姐妹之間的自我認知,如老大會形成自己是老師、自己比弟妹聰明的印象,因此他們在自陳式的智力開放性測試中的得分也較高。里昂·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的社會比較理論也可用來解釋這一現象。年長者在進行自我評價時會把自己跟弟妹進行比較,弟妹在發育上的落後會導致家中孩子中年長者過高估計自己的智力和能力。這種對自己智力的自信會轉化爲智力上的真正優勢,心理學中早已有諸多理論來解釋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如何影響其行爲和表現。此外,薩洛維的生態位理論也提供了一個視角。家庭資源有限,在爭奪中,年長者更具有優勢,因而有更大的機會來獲得智力上的成就。

這些理論儘管在許多發達國家中得到了印證,但卻不一定適用於中國。許多學者提出“資源稀釋理論”可能不適用於發展中國家。

首先,現實中家庭資源分配受性別因素影響,由於重男輕女思想仍然存在,當老大是女性時,出生順序優勢可能減弱或者消失。

其次,家庭總資源不是恆定不變的,中國經濟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迅速發展,相對應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爲改善。如果家裏只有老大時經濟條件較差,而弟妹出生時經濟條件變好,那麼佔優勢的則可能是弟妹。臺灣學者朱敬一等人還指出資源傳遞還可能發生在兄弟姐妹之間,例如老大往往早早外出打工來資助弟妹,當老大是女性時,這種情況更易發生,這一點在他們針對臺灣家庭的研究中得到了驗證。另外,有學者批評“匯合模型論”過分關注“智力環境”,對於中國大陸、臺灣這樣傳統或者處於轉型中的社會而言,相比“智力環境”,經濟因素更爲重要。

最後,羅雷爾得出來的只是總體層面上的概率,用來預測個體並沒有實際意義,畢竟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會影響智力或性格。所以,不管你在家中排行老幾,切不可因此妄自菲薄或得意忘形。人生的路,還是要靠自己把握。各位打算生二胎的爸爸媽媽們,也不必爲之焦慮,儘可以放心生二胎啦!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