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霓裳》裴炎和裴行儉是什麼關係?

本文已影響1.89W人 

《風起霓裳》中,裴炎看上了琉璃,他和裴行儉變成了情敵,這兩位在唐朝初期都是非常出名的人物,裴炎更是當過宰相。觀衆看他們兩人同姓,那歷史上裴炎和裴行儉之間的關係究竟如何呢?從史籍上的記載來看,其實兩人並無太多交集,而裴炎做過將裴行儉陷入不義的事情,所以兩人的關係應該不會太好。裴炎的結局也是很慘,最後被武則天所殺,接下來跟小編一起看看吧!

《風起霓裳》裴炎和裴行儉是什麼關係?

1、裴炎和裴行儉關係

裴炎和裴行儉同朝爲臣,兩人雖然同姓但並無血緣關係。其實裴行儉晚年選擇不再露面跟裴炎有一定關係,當時裴行儉征討突厥曾許諾投降不殺,此後成功招降阿史那伏念等突厥將領。但裴炎卻嫉妒裴行儉的功勞,以“窘急而降”爲由,將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溫傅等五十四人斬於都市,從此裴行儉稱病不出。裴炎斬殺降將,使國家喪失信譽,後來被殺,時人都認爲是陰禍的報應。

歷史上,裴炎出身名門大族——河東裴氏,少年勤苦好學,在貴族學校“弘文館”苦讀十年,精研《左傳》。後以明經科進入仕途,先後擔任監察御史、起居舍人、黃門侍郎、侍中、中書令等職,最終官居宰相,位極人臣。

裴炎不僅與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關係密切,且與二人後代的命運大有關係。武則天共有四子,即李弘、李賢、李顯、李旦。李弘二十多歲時病逝,這與裴炎無關。公元680年,術士明崇儼被殺,武則天懷疑是時任太子的二子李賢所爲,派裴延等前往東宮查問。裴炎從東宮搜出鎧甲數百副,李賢於是被廢。

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前,將裴炎任命爲顧命大臣,輔佐唐中宗李顯,即武則天三子。公元684年,李顯欲任命其岳父韋玄貞爲侍中,奶孃之子爲五品官,遭到裴炎的極力反對。李顯十分憤怒,揚言“就算將整個大唐江山交給他我也不在乎,何況一個小小的侍中”。裴炎將此事報告給武則天,武則天據此廢掉唐中宗李顯,立自己的四子李旦即位,是爲唐睿宗。

李治去世時,武則天雖然把持朝政,但畢竟已是一個年過六旬的婦人,很明顯,武則天的權力慾和政治熱情,超出了裴炎的預期。武則天和武氏宗族權勢的一天天膨脹和不斷的僭越之舉,自然也讓裴炎這個曾經的擁武派,逐漸起了反武復唐的心路變化。在裴炎這些士大夫,看來,擁武的前提是擁唐,擁護的是大唐太后,而不可能是武周皇帝。

2、裴炎爲什麼被武則天所殺

684年,徐敬業發動揚州叛亂之時,裴炎趁機勸武則天還政於李旦,認爲一旦皇帝親政,叛軍便沒有了藉口,自然平息。大權在握的武則天當然不會採納裴炎的建議,也深知裴炎等人的用意,後裴炎便因謀反罪被殺,爲他辯護過的官員也相繼被殺被貶。

裴炎被殺,勸武則天還政李唐,其實只是一個導火索。

武則天曾想立武氏七廟,予以祭祀,遭到裴炎的反對。後來武三思、武承嗣等人勸說武則天誅滅李唐宗室以絕後患,朝中文武無人敢言,唯有裴炎據理力爭。這些舉動,自然引起武則天的不滿,裴武漸行漸遠。裴炎曾密謀,趁武則天巡幸龍門時,發動兵變將其劫持,逼迫其還政李旦。因天降大雨,武則天沒有前往龍門,逃過一劫。這一系列無法調和的政治分歧和衝突,其實早已讓裴武二人分道揚鑣。

徐敬業發動兵變,裴炎趁機進言,武則天無法容忍,最終痛下殺手。不管有無“青鵝密信”事件,只要武則天的稱帝野心不改變,裴炎的擁唐立場不動搖,結局都是註定的。裴炎被殺,但裴炎的故事並沒有結束,他的平反之路也頗多坎坷。

公元705年,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不久去世。按理說,裴炎這個堅定的反武擁唐派的名譽,應當得到恢復了。不幸的是,此時繼位的是“二進宮”的唐中宗李顯。李顯曾因裴炎的一席話被廢,自然對裴炎沒有好臉色。

公元710年,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誅宗唐中宗李顯的皇后韋氏及其黨羽,迫唐少帝李重茂退位。

唐睿宗李旦再次即位,裴炎才被平反,追贈太尉、益州大都督,賜諡號爲忠,此時裴炎已然去世26年。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