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後世中原王朝明明資源豐富人口衆多,在打仗時卻發揮不了其優勢?

本文已影響3.51K人 

爲什麼後世中原王朝明明資源豐富人口衆多,在打仗時卻發揮不了其優勢?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戰國時代,尤其是末期,各國之間經常發生慘烈的戰鬥,其規模之大、持續時間之久超出後人的想象,例如,著名的長平之戰就持續了三年之久,秦趙兩國先後投入的總兵力即使扣除其中的水分,都在六十萬以上,而當時,戰國七雄的總人口不過兩千餘萬,這種戰爭動員能力讓人咋舌!

反觀後世的中原王朝,在王朝創立之初的戰爭中,表現還算不錯,然而,一旦到了王朝的中後期,雖然擁有基數龐大的人口和耕地,面對叛亂和外敵入侵之時,非但徵募不到對應數量的軍隊,而且往往連已有軍隊的糧餉都不能保證。

以南明爲例,在北京失陷之時,江南的半壁江山除了長江上游的四川和湖北大部分地區被農民軍佔領和破壞之外,都還掌握在政府手中,而淮河下游的中原地區和京杭運河的南端到沿海,同樣在政府控制之下,總人口絕對在五千萬以上。在這種情況下,按照戰國的標準,徵募並維持兩三百萬規模的大軍都不是難事,可實際上南明連十分之一的水平都達不到!

爲什麼後世中原王朝明明資源豐富人口衆多,在打仗時卻發揮不了其優勢?

同樣的問題,在南宋中後期和清朝晚期都遇到過,顯然,這是一個具有普遍代表性的難題。那麼,問題出在哪裏?戰國時代的諸侯國們是怎樣做到的呢?答案就是,國家對基層控制能力的強弱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

首先以戰國七雄中綜合實力最強的秦國爲例來做說明。

秦國實行的是中央集權的模式,將全國劃分爲郡縣來進行統治,而在郡縣以下,還有兩級政府:鄉和裏,其長官跟郡守縣令一樣,也是由政府任命的,而最基層的裏,不過是5到10戶之間。秦國通過上面的四級政府結構,成功地把國家的控制細化到家庭,這個最最基本的單位。當戰爭來臨之時,每個家庭有多少能作戰的男丁,有多少餘糧,政府都一清二楚,想偷奸耍滑矇混過關,那是絕對不可能的。用現在流行的話說,秦國政府的執行力是最高的!

漢承秦制,也是採用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但是比秦朝稍稍有些改變,即政府任命的官員只到鄉這一級,里長基本上都是由村子裏面有威望的長者或者勢力大的家族族長擔任的。總體而言,對基層的控制力稍微比秦朝弱了些,但還不算問題,畢竟政府對具體到每個村莊的資源和人口還是能夠掌握到的,武帝朝連年征戰,就是靠這種體制支撐起來的。

然而,等到了宋明清這些朝代,政府任命的、正式的官員僅僅只到縣一級,並且迴避制度要求必須是外地人,縣裏的情況完全依賴於當日胥吏的地方豪族,他們爲了自身的利益,自然會想方設法的隱瞞真實財富和人口,同時把各種負擔儘量轉移到無權無勢的屁民身上。對於政府來說,具體到縣以下的情況,完全是個黑盒子,所能依靠的只有胥吏的一張嘴,而那些科舉出來的官員,從小就脫離了生產,地方豪族糊弄他們簡直跟玩小孩一樣——假如這些地方實力派認爲外來的入侵或者叛亂沒有侵犯到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有能力袖手旁觀,坐看王朝的覆滅!

社會基層的控制能力和動員能力,決定了政府的效率,而在戰爭來臨之時,則意味着戰爭潛力,中原王朝自秦漢以降,士族漸漸崛起,慢慢地把基層的控制權力從中央拿走,故而表面上強大無比的中央集權體系,實際上大多數時候是個空架子,故而空有資源和人類的絕對優勢,卻被完全軍事化的遊牧民族壓制住。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