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國力強盛的時候爲什麼也打不過吐蕃?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W人 

在大唐國力強盛的時候,對吐蕃也是一敗再敗,這是爲何?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從咸亨元年(公元670)四月名將薛仁貴率領10萬大軍討伐吐蕃開始,再到天冊萬歲元年(公元695)將近二十年的時間當中,10萬人規模以上的大戰就高達三次。可惜的是在這三次當中皆以唐軍失敗而告一段落,雖然在武則天時期朝廷政局有所動盪,但總的來說大唐的整體實力仍然是處於上升階段。無論是人口以及軍事還有經濟等諸多因素,和吐蕃相比仍然是佔據了絕對優勢。因此每當人們想起大唐軍隊在西域、漠北取得輝煌成績的時候,卻發現爲何在青藏高原是屢戰屢敗?而今天就向大家分析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

大唐國力強盛的時候爲什麼也打不過吐蕃?原因是什麼

1、大飛川一戰爆發於咸亨元年,而這也是唐高宗統治時期。由於在登基之後相繼解決了讓朝廷頭痛不已的西突厥,以及時刻威脅遼東地區的高句麗但地方政權。此時的大唐無論是國土面積以及國家的軍事力量都已經完全超過了,唐太宗貞觀時期所取得的成就。與此同時吐蕃贊普雖然年幼但是在年富力強祿東贊幫助之下,國力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對於擴張的慾望也是越來越強烈,由於地處青藏高原因此首先要發展的方向必然會與大唐產生激烈的衝突。

2、可惜的是兩相比較之下就以綜合國力來講仍然是處於下風,雖然再後來唐帝國內部也發生了很多反對武則天的叛亂,但很快就被鎮壓而這種內部鬥爭也沒有導致國力的快速下滑,所以就算是吐蕃得到了快速發展也難以超越大唐!雖然戰爭到最後比拼的是雙方的綜合國力,然而戰場上的勝負也是瞬息萬變,而大非川以及青海等戰役的失利更多的還是皇帝用人策略出現了錯誤,將帥之間配合不默契而導致的。

在大非川之戰當時的主帥是由名將薛仁貴擔任,就這點來看基本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畢竟親手滅掉了危害遼東多年的高句麗。可惜的是在副將的人選上卻出現了嚴重問題,尤其是郭待封內心是嚴重不滿。好在自己的父親也是名將居然在這次作戰當中屈居副將,這對他來說也是難以接受心中自然是相當不滿。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作爲將門之後,能夠成爲10多萬大軍的行軍副統帥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爲何他還憤憤不平而這就需要提到從東漢時期以來寒門與士族之爭!而薛仁貴正是出生於普通人家的寒門,因此在郭待封看來成爲副手心不甘情不願,最終因爲不聽薛仁貴的正確指揮導致軍隊大敗。同樣是在8年之後的青海戰役,有了上一次失敗的經驗之後朝廷上下對此也是極爲重視。

大唐國力強盛的時候爲什麼也打不過吐蕃?原因是什麼 第2張

1、可惜的是唐高宗卻命令自己的心腹李敬玄接替劉仁軌成爲最高軍事統帥,此人既非將才也非帥才做事膽小怯懦,將數十萬朝廷精銳帶入到了危機當中,幸虧當時黑齒常之在夜裏率領敢死隊突襲吐蕃軍營,造成吐蕃軍隊後方大亂李敬玄才能愁容的率領大唐軍隊主力安全返回。雖然兩場戰爭都是以失敗而結束,但是在返回朝廷之後對相關人員的處置就顯得有些不合理。

2、首先大非川之戰主要的責任就是郭待封,可惜的是不僅沒有將其斬首反而連主將薛仁貴也受到了牽連。至於說青海之戰由於李敬玄膽小怯懦貽誤軍機,如果不是後來黑齒常之冒死突圍恐怕10多萬大唐精銳也將葬身於此。然而就是這麼一個毫無能力的將領在失敗之後居然能夠成爲河西鎮撫使,如果不是再後來湟川一戰再次敗北,恐怕李敬玄也絕對不會稱病回到長安。可以說三場戰爭都是以失敗而結束,在討論將帥的功過之外更應當檢討唐高宗的用人策略出現大問題。而在另一方面三場戰爭所面對的吐蕃軍隊主帥更是名帥論欽陵!

圖|唐軍武士壁畫四、素羅汗山慘敗,非將帥不和主將無能

1、雖然說在唐高宗時期經歷了三場戰爭都是失敗而且,如果將戰敗的原因歸咎於用人不明和將帥不和也能夠說得過去,但是在武則天時期素羅汗山的戰敗就是由於地理條件而造成的。在天冊萬歲元年任命王孝傑爲軍隊統帥,此人不僅作戰經驗豐富由於在之前青海之戰當中兵敗被俘,雖爲敗軍之將但由於吐蕃最高首腦與他面見過後認爲,與自己的父親非常相似因此得以活了下來。或許有時候歷史就是這麼奇妙,按照常理作爲敗軍之將豈有活下來的道理,可他卻在吐蕃活了下來,由於知道其國內軍事力量的部署因此重新迴歸大唐之後,再一次成爲軍事將領並且在隨後也幫助大唐收復安西四鎮,除此之外在這場戰爭當中作爲副將的婁師德之前有多次率領軍隊擊敗吐蕃,從這次的人事安排來看基本上沒有任何缺點。

2、兩位將領都是當世之名將也取得了蓋世功勳,而兩人之間也是相處融洽因此在將帥人選的問題上沒有重蹈唐高宗的覆轍,可就是如此完美的安排卻在素羅漢山遭遇了巨大慘敗,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地理因素。由於吐蕃的主要勢力範圍就是在青藏高原,也是當前國內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被人們稱之爲世界的屋脊,就是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作爲普通人想要前往青藏高原也會出現缺氧的反應,更不要說在一千多年前生產力落後的古代時期,同時還要發生激烈的戰爭這對於當時中原士兵的身體素質有着極大的考驗。

大唐國力強盛的時候爲什麼也打不過吐蕃?原因是什麼 第3張

1、雖然前三次戰爭都是以唐軍率領數10萬大軍進攻青藏高原腹地,可惜在這裏發生戰爭並不是事在平坦的中原,也讓士兵的發揮受到了極大限制。除此之外非戰鬥減員也是十分嚴重從而造成了後勤補給出現了巨大困難,雖然在大非川一戰中名將薛仁貴率領精兵突襲吐蕃後方,但由於士兵不適應在青藏高原的快速激動,導致名將論欽陵迅速抓住戰機攻擊唐軍後方,最終導致大軍潰敗。好在處於唐高宗時期此時大唐的國力也正處於上升之勢,雖屢遭敗績但也能夠快速恢復。

2、而在後世的王朝當中也沒有再次發動大軍進入青藏高原,雖然在清朝前期康熙也出兵西藏剿滅準格爾,但就以其規模而言與大唐時期數十萬大軍相比不過爾爾,此時的西藏也不復當年之勇也沒有能力再一次組建數十萬大軍的能力,也不可能恢復吐蕃當年的強盛。而在唐朝大軍駐防地勢較爲平緩的河西走廊,雖然軍隊在人數上相對處於劣勢,可縱然吐蕃在名將論欽陵率領之下連年發動戰爭也沒有取得更大的戰果,尤其是在開元二年當吐蕃佔據了黃河戰略要地之後,發動十餘萬大軍妄圖一舉佔領臨洮地區,可唐軍是在人數佔據劣勢的情況下卻能夠斬敵數萬。

從中可以得出結論,從唐高宗時期開始再到開元年間在青藏高原地區,唐軍面對吐蕃軍隊相對處於弱勢。並且通過多場戰爭也足以證明想要讓中原士兵深入青藏高原腹地,無異於自投羅網就算是名將王孝、傑婁師德等人也是如此。很大的原因就在於背靠青藏高原,極大限制了中原士兵的個人發揮,這也就是爲何唐軍屢次敗北的原因所在。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