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打仗身邊有那麼多的將領 項羽和陳勝爲何沒有

本文已影響1.3W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秦末戰爭,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讀秦末戰爭的歷史,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想法,爲什麼會突然冒出這麼多帶兵打仗的將領在劉邦的身邊,項羽、陳勝他們怎麼就沒有呢?難怪都說劉邦運氣好。

劉邦打仗身邊有那麼多的將領 項羽和陳勝爲何沒有

事實是這樣的麼?大概還是值得商榷的。

一、將領們哪裏來的?

事實上,我們仔細讀《史記》的話,會發現,在秦末戰爭中,除了項羽、齊國田氏等少數割據勢力的主體是昔日戰國貴族之後,大部分統兵將領還是出身較低的。

比如陳勝、吳廣本身就是戍守漁陽的屯長,劉邦也不過是個亭長,蕭何、曹參還相對好一些,是縣裏的“高官”,樊噲是賣狗肉的屠夫,周勃就是個吹鼓手,周文只是自稱懂得兵法,就被陳勝任命爲統兵將領,一路殺進函谷關,打到戲水河邊。

這些歷史有時候都讓人感覺特別不真實。

劉邦打仗身邊有那麼多的將領 項羽和陳勝爲何沒有 第2張

他們這些人都是從哪兒學的帶兵打仗的本領呢?

主要有兩個方面:

1、來源於從戰國時期一直沿襲到秦朝的徵兵制

按照《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當時的男子只要年滿17歲,就要登記在冊,隨時準備入伍,到60歲才能免役。如果有戰爭需要,這些人是要隨時入伍的,即使沒有戰爭,也要有兩年服兵役時間(一年在本郡,一年戍邊,陳勝、吳廣就是在去戍邊的路上反的)。

秦朝的軍訓制度也非常嚴格,射手射弩不中,御者駕車不善,騎手考試排在後面,這都是要受罰的。不僅如此,如果成績不好,負責督訓的官吏和選募者也都要跟着受罰。

2、民風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連年征戰,“尚武”的軍民自然也應運而生了。

無論是求自保,還是爲上疆場保家衛國、建功立業,習武、演兵都是一種常態。

在這種完善的兵役制度管理下,又有如此“尚武”的民風,即便是秦朝的普通百姓,也大多具備較好的軍事素養和一定的軍事指揮才能,在這之中,出現大量優秀的“平民”將領也就不足爲奇了。

二、軍事人才的稀缺

這個題目看起來跟上面我們所說的有些矛盾,實際上卻並非如此。

在秦朝末年,儘管“來之能戰”的統兵將領比比皆是,但是真正的統帥人才卻少之又少,換句話說,就是懂兵法的人非常非常少。所以,自稱懂兵法的周文能夠得到陳勝的重用,甚至可以一路打到戲水之邊,如果不是遇到真正的高手章邯,結局如何就很難說了。還有張良,得到一本《太公兵法》也一樣如獲至寶,猶如得了武林祕籍一般。

此外,像項梁這樣,曾經經歷過父親項燕在兵法上面言傳身教的更是寥寥無幾了,項羽、韓信都是在項梁的身邊衍生出來的軍事天才。

劉邦打仗身邊有那麼多的將領 項羽和陳勝爲何沒有 第3張

所以,在秦末戰爭中,除了極少數超一流高手(項羽、韓信、章邯)以外,其他人之間的差別並不是很大,劉邦的那些發小雖然能力也參差不齊,但卻並不會顯露出明顯的劣勢,相反,劉邦因爲跟張良學習過《太公兵法》,且有所領悟,反而在與其他人的戰爭中佔據了優勢,即便是英布,後來也完全不是劉邦的對手。

鮮花說

儘管劉邦的兄弟們一直圍繞在劉邦的身邊,也都有一定的軍事指揮才能,但劉邦卻一直沒有停止過吸納人才,從我們熟知的張良、韓信、陳平等人,到後來在關中地區提拔的大量秦人,甚至建立起一支以秦人爲基礎的五千人騎兵軍團。

組建騎兵軍團時,劉邦原本計劃任命李必和駱甲作爲負責人。他們都是昔日秦朝軍訓制度下培養出來的人才,自然也都是非常適合的人選。不過,當劉邦將要下達任命的時候,兩個人都異口同聲地推辭了。理由很簡單,他們的出身是舊秦人,當以輔佐爲主。最後,劉邦派出灌嬰來管理這支騎兵軍團。

通過這件小事,我們既能看得出來劉邦用人的獨到之處,也能想象得到,在劉邦諸多領兵發小的背後,還有很多無名英雄的幫忙,這也是劉邦最後成功的關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