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厚待安南王國,朱棣上臺後爲何要翻臉?

本文已影響1.19W人 

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安南王國派使臣同時敏、段悌、黎安世入貢明朝,並請求明朝給予冊封安南國王的爵位。得到這一消息的朱元璋親自接待了安南使節,當他看到安南使臣的服飾“依然中華文明”時,朱元璋詩興大發,賦詩一首雲:“安南際有陳,風俗不元人,衣冠周制度,禮樂宋君臣”。很明顯,當朱元璋看到安南人依然還在秉承中華禮儀制度時,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朱元璋還欽賜“文獻之邦”四字給安南,(越)阮麃《南國禹貢》。在安排外賓的宴席座次上,第一次將安南人排到了朝鮮人的前面。種種情況表明,朱元璋及明政府在對待與安南王國的關係時,態度是十分積極且重視的,那麼,這個位於今天越南北部,當時中原人認爲是嶺南蠻夷之處的安南王國,究竟是何種原因讓他得到了明王朝超出常理的優待呢?

明王朝爲何優待安南王國?

在之前的一年裏,朱元璋命令徐達,湯和,李文忠,馮勝等幾路北上伐元,以“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收攏北方民心,儘管此後明軍攻佔了元大都,將元人驅逐到了漠北,但元朝的殘部依然保有一定的戰鬥力,時刻威脅着長城以南的中原。在南方,鎮南將軍廖永忠,副將朱亮祖的軍隊雖然已經攻克兩廣地區,但盤踞雲南的把匝剌瓦爾密依然具備着相當的軍事力量,這個世襲受封雲南的樑王,依然堅持奉元爲正朔,不承認新立的明政府,並在此之後,一直派遣使者去漠北朝覲元主。

當時明朝的外交困局

在中亞,帖木兒帝國以蒙古人的後裔自居,敵視新立的明王朝,扣留明朝使節傅安,並制定重新徵服中國的計劃,他們當然也不會承認明政府了。而在東洋,爲患越來越嚴重的倭寇已經開始騷擾明朝的遼東海域,此時的朝鮮,一面和北元糾纏不清,一面又和日本在對馬島上眉來眼去。對新生的明王朝來說,周邊鄰居們並沒有給他帶來期盼已久的美好祝福,他們有的冷眼旁觀,有的伺機而動,有的幸災樂禍,有的猶疑不定,而安南王國第一個站了出來嚮明政府上表稱臣,這樣的政治意義不可謂不大,在安南接受明政府冊封后,朝鮮,日本,占城,三佛齊,暹羅,爪哇,真臘等國先後來朝,談藝認爲,安南王國爲明王朝打開外交困局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也是朱元璋厚待安南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雲南的把匝剌瓦爾密始終沒有接受明王朝的招安,如果要收復雲南,在雲南的後方拉攏安南王國就成爲了十分有必要的事情,明軍在此之後的多次征討雲南戰役中,安南王國就承擔了明軍攻打雲南所需的部分糧草物資供給,單單糧草一項粗合的數字大概在20萬石左右(陳文源《明朝安南關係研究》)。與此同時,在安南王國的帶動下,真臘,暹羅,爪哇紛紛走到了明政府一邊,實現了明王朝在戰略上圍堵雲南的策略,此時身處雲南的樑王,已經陷入了四面受敵,多方圍困的絕境之中了。

朱元璋厚待安南王國,朱棣上臺後爲何要翻臉?

可以說,安南王國是明王朝交的第一個朋友,也的的確確是個雪中送炭的真朋友,而不是錦上添花的狐朋狗友。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在經過短暫的蜜月期後,安南王國和明帝國最終還是鬧翻了,此時,我又重新查閱了當年朱元璋頒給安南王國的詔書,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方與遠邇相安於無事,共享太平之福。這句話讓談藝不禁感慨起來,正所謂共患難易,同富貴難,明與安南,又何嘗不是呢?下面,我們來聊一聊安南和明朝是怎麼鬧僵的。

永樂大帝的怪邏輯,除了我,誰都不能造反

儘管朱元璋在位期間,一直維持着與安南在場面上的和睦關係。但實際上雙方在私底下已經鬧的很不愉快了。洪武五年,安南恭定王陳叔明廢掉安南國王陳日熞,改封其爲昏德公,自立爲帝。但這個昏德公陳日熞是明政府冊封的正兒八經的安南國王,陳叔明的這一舉動顯然已經觸碰到了明政府的底線,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

陳叔明當然也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但爲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不得不尋求明政府冊封他爲安南國王的可能性。然而,這個自知理虧的陳叔明卻並沒有和明政府挑明瞭談,而是在嚮明朝遞交的國書上動了個小手腳,將原來國王的名字陳日熞改成了陳叔明,想以此矇混過關,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爲這是陳叔明的聰明之處,他或許認爲明政府即使發現了這個問題,也不會深究,而是默許促成此事,大家皆大歡喜。

越南地形與人口分佈圖

然而,朱元璋卻並不是陳叔明想象中那樣性格的一個人。這個對自己對別人都苛刻的令人髮指的老朱皇帝,當發現其中的貓膩時,當場就爆了粗口:“島夷何狡獪如是?”《明太祖實錄·卷七二》。在回覆安南的書信中,朱元璋還這樣威脅陳叔明:“……篡奪之禍也。揆於大義,必討無赦。如或更弦改轍,擇日熞親賢,命而立之,庶幾可贖前罪。不然,十萬大軍,水陸俱進,正名致討,以昭示四夷,爾其無悔。”宋濂《奉制諭安南國詔》。

對於來自明王朝的壓力,陳叔明只能另立一個傀儡皇帝來敷衍明政府,自己做起了掌握實權太上皇。談藝對陳叔明擅立這一事件也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明朝與安南王國從本質上來說都是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彼此之間即使關係再好,那也只是兩個好朋友之間的江湖情誼。朋友關係再鐵,也不能過多幹涉人家的私事,比如朋友家孩子不聽話了,老婆不孝順公婆了,也輪不到你來插嘴多舌。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講,明王朝這種做法其實就是對鄰國的政治壓迫,是一種不對稱的外交關係。

明代地圖上的安南位置

在這樣的雙邊關係中,除非一方具備完全碾壓對方的實力來維持這一秩序,單靠朱元璋那句十萬大軍的嚴重警告顯然是不夠的,而之後永樂皇帝篡奪了建文帝的皇位,更是讓朱元璋在九泉之下頓感臉上火辣辣的疼,自己親兒子管不了,還揪着安南人不放,你讓外人怎麼看呢?說來也巧,在明朝建文帝時期,安南王國再一次發生了篡位事件。

黎季犛(胡季犛)利用陳叔明的信任,大肆培植親信黨羽,在陳叔明死後逐漸控制了安南的政局,爲了獲得明政府的冊封,將他的小兒子胡漢蒼立爲皇帝,自己也當上了掌握實權的太上皇。而之所以要立胡漢蒼爲皇帝,就是因爲於胡漢蒼是黎季犛與陳明宗女兒徽寧公主所生,是陳氏的外甥。他在嚮明朝遞交的文書上這樣解釋道:陳氏的直屬子孫都死絕了,我實在沒有辦法,才把我兒子立爲國王,希望得到明朝皇帝的理解。

胡氏王朝開拓者

而這份文書恰恰交到了剛剛篡位登上皇帝寶座的朱棣手上,作爲同行,朱棣自然對黎季犛的手段瞭然於胸,便派遣使者前往安南調查事情真相。然而很不巧,他派遣的這位官員被黎季犛腐敗掉了,這位官員在遞交給朱棣的調查報告中肯定了黎季犛的說法,朱棣對此也不好再說什麼,只能派禮部郎中夏止善前往安南,冊封胡漢蒼爲安南國王。這次繼統危機看樣子似乎就被輕鬆解決掉了。

正所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安南前朝老臣裴伯耆不知利用何種途徑偷渡到了明朝,並順利見到了朱棣,他如實控訴了黎季犛屠戮陳氏子孫,篡奪陳氏基業的罪行。本來就對此事將信將疑的朱棣一下子就坐不住了,這還得了,如果人人都學我朱棣,那天下豈不是要大亂了?無巧不巧,老撾軍民宣撫使派2000人護送一個叫陳天(添)平的人也來到了明廷,而這個陳天平就是陳叔明的孫子。

黎朝後期的安南,明交趾

在多方取證後,明政府確認了這兩人所說的是事實,便開始向安南發佈詔書,大概意思是:當年陳氏以女婿的身份繼承了安南國王的位置,今天胡漢蒼以外甥的身份繼承了陳氏的基業,看來也沒什麼不妥,但經過我們調查瞭解,發現你們所說的都是假的,你們屠戮陳氏子孫,自立爲王,還以此來欺騙我大明王朝,實在是不厚道。我們現在給你們指一條明道,立即迎立陳天平回安南繼承王位,否則,我們也要派十萬大軍前來,到時候可別怪我們翻臉不認人!

而胡漢蒼和黎季犛似乎也真的被紙面上的這十萬大軍給嚇傻了,立即迴文表示同意。朱棣便派遣了5000明軍護送陳天平回安南榮登大位。當然,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當明軍將領黃中率領的5000明軍和陳天平從雞陵關南入安南,剛離開溫丘不到芹站時,黎季犛便調動了十餘萬大軍將明軍團團圍住,他們將陳天平截殺,大敗明軍。《明實錄》中這樣記載:……整兵擊之,寇已斬絕橋道不得前。其賊帥遙拜·,且言曰:“遠夷不敢抗大國、犯王師,緣天平實疏遠小人,非陳氏親屬,……死有餘責。今幸得而殺之,以謝天子,王即當上表待罪”。

也就是從這一事件開始,明朝與安南徹底翻臉了。

平心而論,明政府在處理陳叔明事件和陳天平事件的做法上似乎是有不妥之處,明政府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只會激化安南人的對抗情緒,黎季犛之所以得到陳叔明的信任,最後竊得陳氏江山,就是因爲黎季犛支持陳叔明的國家政策,恢復宋元時期安南的獨立外交思路,強化安南人的民族意識,並積極備戰,隨時準備與明朝展開正面的交鋒。

在這個大背景下,安南人的危機意識促使他們不斷向四周擴張來補充自己的實力,他們向南攻擊占城,並強迫占城人接受自己的冊封,實際上就是想統一整個越南。這種做法更加激化了與明朝的矛盾,因爲明政府的外交策略就是要保證周邊沒有一個國家能對自己產生足夠的威脅,其實,明政府的內心深處更希望周邊小國之間矛盾重重,小打小鬧個不停,這樣自己居中調停才能彰顯自己的大國地位。但如果像安南這樣,蓄意打破這樣的秩序,那麼必定會成爲明政府的眼中釘,朱棣於永樂四年決定出兵安南,其背後的主要原因大概如此。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原因,我將會在下一篇文章中詳細爲大家介紹之後的一段歷史,請大家關注談藝。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