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爲何要聽從袁盎的建議,斬殺了建議削藩的晁錯?

本文已影響2.46W人 

漢朝自劉邦開國以來,大封諸侯王,各諸侯國政治、軍事、經濟相對獨立,形成事實上的國中之國,特別是吳、楚、齊等國,勢力越來越大,對西漢政權的穩定帶來很大隱患。因此,從漢文帝開始,就不斷有朝臣提出削藩,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最有代表性的是賈誼,提出了“衆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削藩策略,但沒有引起文帝的足夠重視。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到漢景帝時,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晁錯出場,再次提議朝廷削藩,並上疏《削藩策》,明確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書》)意思是早削晚削,諸侯都得反,早削的話,諸侯王反得早,但準備不充分,禍亂小;削得晚了,等諸侯王們準備充分了,雖然反得晚一些,但禍亂更大。

漢景帝爲何要聽從袁盎的建議,斬殺了建議削藩的晁錯?

景帝最終採納了晁錯的建議,開始削藩。在抓住楚王、趙王、膠西王等幾個諸侯王的過錯,順利削掉其部分封地後,準備向勢力最強大的吳國開刀時,吳國聯合楚、趙、膠西、膠東、濟南、淄川等六國一起發動叛亂,終於引發了歷史上有名的吳、楚七國之亂。七國打着“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聯合起兵,進攻朝廷。

爲了平息叛亂,景帝先是聽從朝臣袁盎的建議,腰斬了篩議削藩的晁錯並誅其九族,但叛亂並沒有平息,最後只好派出大將周亞夫,率領三十六位將軍鎮壓,幾乎傾盡全國之力,歷時三個月,纔將七國之亂平息。

七國之亂的平定,雖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西漢政府各諸侯國的封地隱患問題,但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漢景帝藉機剝奪了諸侯國的部分政治權力和管理權限,諸侯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爲緩和,中央集權走向鞏固,爲後來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徹底解決諸侯國問題創造了條件。

漢景帝爲何要聽從袁盎的建議,斬殺了建議削藩的晁錯? 第2張

但晁錯年輕氣盛,恃寵而驕,根本不在乎同僚們對他有什麼不滿,依舊我行我素。爲了自己上街方便,他甚至擅自把太上皇廟邊的一塊短牆給拆除了,這在當時可是砍頭的大罪。因爲晁錯經常越級和景帝言事、感覺自己受到冷落的丞相申屠嘉,抓住這一機會立刻安排人寫奏章,想彈劾晁錯,藉機除掉他。

晁錯聽到消息,連夜進宮去見景帝,承認錯誤後景帝寬恕了他。第二天申屠嘉呈上奏章,請求治罪晁錯,結果景帝卻輕描淡寫地說:“這事是我批准的,丞相不必多心。”申屠嘉下朝,後悔地說:“我應該先斬後奏,卻先奏請,反被這小子出賣!”回家後憤怒交加,吐血而亡。朝臣從此對晁錯更加敢怒不敢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