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度是如何產生的?爲何這個制度會延續那麼多年?

本文已影響2.87W人 

古代帝王權貴家的女人們都期望生下兒子,能“母憑子貴”,飛黃騰達,然而北魏卻不是這樣的,因爲當時有“子貴母死”制度。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各朝各代規章制度各不相同。皇帝作爲最終的統治者,是一個極其危險的職業,他不僅要治理國家,防範外族侵略,更要顧及後宮安穩,兒子們不要因爲爭奪皇位而內亂,更要擔心自己的位置是不是能做安穩。

正是如此每一任皇帝都會額外看管好內宮內政,對於太子的選擇與安排上也是十分注重,一點兒都不能含糊。封建政權就是在這樣的警惕與小心謹慎的處理中一代一代的向下傳遞。

皇帝富貴終身,皇后也是每個女人心中的最終權力中心,如果自己生的孩子能夠被封爲太子,那麼這一輩子肯定是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試想自己的丈夫是一國之君,未來如果自己老了。

丈夫死了,那麼兒子還能成爲君王,那麼這一生是無憂無慮,更有甚者可以借勢成爲垂簾聽政的女權者。

所以古時候帝王家的“母憑子貴”是女人們爭搶的方向,後宮不安也是因爲大家不僅想得到皇帝的恩寵,更想生個兒子能當上太子。

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度是如何產生的?爲何這個制度會延續那麼多年?

只是這樣的太子與太子之母最好不要生在北魏,北魏時期有一個規矩,那就是如果哪個皇帝的嬪妃生了皇太子,那麼太子一旦被立,太子的生身母親立即會被處死。

正是如此,那個時期的嬪妃更想生個女兒,以保平安。那北魏時期爲何會立下這麼一個規矩呢?

殘忍暴力,最終消失的規定

北魏本來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的內部王位處理是按照兄長死了,弟弟繼承的方式來處理的,這與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製完全不同。這樣一來他們的內亂與漢人也不一樣,大多是兄弟廝殺。

遊牧民族性格彪悍,女性也是有一定的能力,拓跋珪的母親在他小時候就曾經以他的名義縛什翼犍請降,這件事一直是他心頭的陰影。

雖然北魏建立時,拓跋珪藉助母親與妻子一族的力量才得以穩定自己的勢力,但他對這兩股勢力一直擔心。

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度是如何產生的?爲何這個制度會延續那麼多年? 第2張

於是他殺死了太子拓跋嗣的生母劉貴人,以免他小時候的事情再重演,可是拓跋嗣卻難以承受這一結果,逃出宮去了。拓跋珪只得另立拓跋紹爲太子,同樣他又想把拓跋紹的生母殺死。

好在他的母親派人出去找自己的兒子求救,這纔算是保住了性命,拓跋珪卻死於此戰。跑在外面的拓跋嗣回來當上皇帝后,將拓跋紹母子殺死。由此這個殺死太子生母的規矩終於算是廢除了。那麼這個法律是如何產生的呢?

始於漢武帝,形成於北魏

北魏時期的“立太子後處生母死”的制度其實是源於漢武帝時期,是由劉徹開始實施的。由於晚年的劉徹想立劉弗陵也就是後來的漢昭帝爲太子,那時的劉弗陵不過5歲,漢武帝很擔心年幼的兒子被母親挾制,從而國家混亂毫無朝綱可言。

所以劉徹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將昭帝的生母鉤弋夫人處死,此事一旦處理了,北魏自然也就效仿。

北魏實施此規之後,先後共有8位皇后被殺,直到拓跋恪即位才廢除。那麼這個規定爲什麼會一直被用了100多年呢?

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度是如何產生的?爲何這個制度會延續那麼多年? 第3張

拓跋氏族屬於遊牧部落

遊牧民族的文明發展緩慢,一直是母系氏族、所以他們重母輕父。北魏建立後,這種社會關係阻礙了王朝的穩定與發展。

導致母系勢力過於龐大,毫無制約,這種血緣相維繫的家皇權,極大的阻礙了當時的社會發展。

拓跋珪的童年陰影

這對他的影響十分大,他懼怕未來還會發生這些事,他不想自己的子孫最後也落在母后們的手中,從而受到自己這樣的傷害。

種類似原生家庭的傷害也嚴重影響了拓跋珪後來的行爲做事,最後形成了這種殺死皇太子生母的規矩。

北魏的“子貴母死“制度是如何產生的?爲何這個制度會延續那麼多年? 第4張

這一制度對於加強中央集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爲打擊外部勢力做了充足的準備。後期受漢化影響,更容易推行“父死子替”的作法。

在當時,加強中央集權也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所以這種規矩一直雖然比較殘忍,容易濫殺無辜,但是還是延續100多年沒有被廢除。

結語:

中國歷史上的女人一直是從屬地位,像北魏這樣爲太子的地位殉葬更是令人惋惜的情況。北魏遊牧民族的女強人一直層出不窮,爲了避免朝政被禍亂,北魏朝延之上出現這樣的規定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統治者希望通過這樣一了百了的方法,將後宮干政的問題很好地解決。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處理方法,整體上都是爲了鞏固中央集權的力量而做的努力。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